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最全面兒科疾病、育兒資訊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兒科專區
兒科專區
醫學專科
醫學專科
身體部位
身體部位
新手爸媽
新手爸媽
會員專區
會員專區

最新文章


一般人,有時都會感到焦慮,兒童也不例外。偶爾的焦慮情緒不論對兒童或成年人都未必有很大影響,但如果兒童經歷過度的、不合理的、持續的焦慮,使他們出現各種負面的症狀,並對生活造成影響,就可以診斷為疾病——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的分類,比成年人還要複雜,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型:    1.分離焦慮症  這類兒童在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開時(例如送他回校,在校門外分手)會變得非常憂慮或煩亂。他們會擔心父母生病或死亡,擔心自己迷路或被綁架等。    2.社交焦慮症  這類兒童會很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而避免社交場合(例如大夥兒一起玩耍)。若置身社交場合會感到恐慌,甚至哭泣、顫抖、出汗或呼吸急促。    3.選擇性緘默  這類兒童能夠在某些地方說話(例如在家裡),卻不能在其他地方說話(例如學校或某些人周圍)。他們的焦慮超出了害羞的界線,即使非常想說話,也會因焦慮而無法開口。    4.廣泛性焦慮症  這類兒童會對很多日常事務感到憂心,通常特別擔心自己在學校的表現。對其他事情也會因感到失控而焦慮,難以入睡。    5.特定恐懼症  這類兒童對特定的事物極度恐懼,然而,這些事物通常不是危險的,常見的有:動物和蟲子、自然環境(如風暴、高度或水之類)、血液或打針之類的事情、一些情境(如飛行、隧道和橋樑之類),其他如巨大的聲響、嘔吐和古裝角色之類。患特定恐懼症的兒童會覺得它們極度可怕。    6.恐慌症  這類兒童有驚恐發作的病史。驚恐發作是一種可怕且非常突然的症狀,可能會讓兒童擔心自己快要死或瘋了。        綜合不同類型的焦慮症,可能產生的症狀林林總總,以下是一些較常見可反映兒童可能有焦慮問題的症狀:  1. 不成比例的擔心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會感到與他們實際經歷的情況不成比例的擔心或恐懼。這些擔憂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並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生活。   2. 依附於父母或照顧者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可能難以與父母分離,需要很多安慰。   3. 迴避某些情況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會迴避一些讓他們焦慮的原因或情況,甚至會避開一般孩子都喜歡做的事情。   4. 破壞性行為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或會在感覺極不舒服時發怒,或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   5. 注意力不集中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對學業和其他事情的專注力會較弱。   6. 對自己嚴格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自尊心可能很低,非常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敗或看起來很差勁。    7. 一般身體症狀  頭痛、胃痛、出汗和心跳加速等。   8. 睡眠問題  過度的擔心,會干擾孩子的睡眠。    因此,如果察覺小朋友持續地有以上症狀,並影響正常的生活,就應及早找醫生了解孩子的情況。 

最新消息
2023-06-09

會員登記經已展開!

我們的醫生團隊會定期為大家撰寫專題文章,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和育兒心得。立即登記成為會員,搶先收取最新的兒科資訊。

成為會員後,您將會收到我們最新的專題文章、網上講座和活動消息,讓您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如何照顧孩子的健康。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健康努力吧!

最新文章


兒童焦慮症分類及症狀

一般人,有時都會感到焦慮,兒童也不例外。偶爾的焦慮情緒不論對兒童或成年人都未必有很大影響,但如果兒童經歷過度的、不合理的、持續的焦慮,使他們出現各種負面的症狀,並對生活造成影響,就可以診斷為疾病——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的分類,比成年人還要複雜,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型:    1.分離焦慮症  這類兒童在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開時(例如送他回校,在校門外分手)會變得非常憂慮或煩亂。他們會擔心父母生病或死亡,擔心自己迷路或被綁架等。    2.社交焦慮症  這類兒童會很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而避免社交場合(例如大夥兒一起玩耍)。若置身社交場合會感到恐慌,甚至哭泣、顫抖、出汗或呼吸急促。    3.選擇性緘默  這類兒童能夠在某些地方說話(例如在家裡),卻不能在其他地方說話(例如學校或某些人周圍)。他們的焦慮超出了害羞的界線,即使非常想說話,也會因焦慮而無法開口。    4.廣泛性焦慮症  這類兒童會對很多日常事務感到憂心,通常特別擔心自己在學校的表現。對其他事情也會因感到失控而焦慮,難以入睡。    5.特定恐懼症  這類兒童對特定的事物極度恐懼,然而,這些事物通常不是危險的,常見的有:動物和蟲子、自然環境(如風暴、高度或水之類)、血液或打針之類的事情、一些情境(如飛行、隧道和橋樑之類),其他如巨大的聲響、嘔吐和古裝角色之類。患特定恐懼症的兒童會覺得它們極度可怕。    6.恐慌症  這類兒童有驚恐發作的病史。驚恐發作是一種可怕且非常突然的症狀,可能會讓兒童擔心自己快要死或瘋了。        綜合不同類型的焦慮症,可能產生的症狀林林總總,以下是一些較常見可反映兒童可能有焦慮問題的症狀:  1. 不成比例的擔心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會感到與他們實際經歷的情況不成比例的擔心或恐懼。這些擔憂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並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生活。   2. 依附於父母或照顧者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可能難以與父母分離,需要很多安慰。   3. 迴避某些情況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會迴避一些讓他們焦慮的原因或情況,甚至會避開一般孩子都喜歡做的事情。   4. 破壞性行為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或會在感覺極不舒服時發怒,或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   5. 注意力不集中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對學業和其他事情的專注力會較弱。   6. 對自己嚴格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自尊心可能很低,非常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敗或看起來很差勁。    7. 一般身體症狀  頭痛、胃痛、出汗和心跳加速等。   8. 睡眠問題  過度的擔心,會干擾孩子的睡眠。    因此,如果察覺小朋友持續地有以上症狀,並影響正常的生活,就應及早找醫生了解孩子的情況。 


BB成日流眼水可能係淚管閉塞 暖敷按摩有助打通淚管

淚管閉塞是初生嬰兒常見的眼睛問題,寶寶一整天都眼濕濕,淚水會從眼角溢出,出現俗稱「眼膠」的黃色分泌物,甚致眼角附近出現腫脹。淚管閉塞可發生在其中一隻眼,或兩隻眼同時發生。   為何淚管會閉塞?   淚水由淚腺分泌,成份包括水、油脂、蛋白質和黏液。淚水會透過眨眼動作分佈在眼球表面,滋潤眼睛。我們每天會分泌2-3毫升的淚水,部分會蒸發掉,另一部分會經淚孔流入淚管和鼻腔內的淚囊,然後進入喉嚨。         初生嬰兒尚未完全發展成熟,部分嬰兒的淚管未能完全張開,或位於鼻腔內的出口狹窄或閉塞,使淚液積聚在下眼皮無法排出,甚至出現倒流的情況。約5至10%初生嬰兒會有淚管閉塞的情況。   淚管閉塞可以是先天性的,即嬰兒出生時就存在淚管通道畸形或狹窄。另一種可能性是後天性的,即淚管受到感染、炎症或損傷等因素而出現阻塞。 - 何蓉蓉醫生     淚管閉塞 vs 眼睛發炎   多數嬰兒到了一歲左右,淚管發育成熟,就會自然痊愈。然而,這段期間要小心溢淚造成寶寶不適、痕癢。淚水和黏液長期積聚容易成為細菌滋生溫床,造成發炎,例如淚囊炎、結膜炎。家長小心觀察可分辨寶寶眼睛是否發炎,以下是常見發炎症狀:   1. 眼角膜發紅 2. 眼皮紅腫 3. 眼屎呈黃綠色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家長立刻帶寶寶求醫,醫生會考慮處方含抗生素眼藥水,治理眼睛發炎。     按摩淚囊有助紓緩淚管閉塞   若寶寶眼睛沒發炎,但有流眼水的症狀,只需要注意保持清潔。家長可嘗試以下方法為寶寶按摩淚囊﹕   用棉花球沾凍開水抹眼睛,一下抹掉分泌物後換新的棉花球,不要重複使用。 用手指輕輕按摩淚管(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讓淚管保持暢通。 用乾淨暖水沾濕紗巾,暖敷寶寶眼角。   若嬰兒的淚管閉塞持續到幼兒階段,家長便要儘快帶寶寶求醫,因為睫毛倒生、眼睛過敏都可以引起流眼水的症狀,應進行詳細檢查。              


尿道下裂男童無法站立小便 手術宜入學前完成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指嬰兒在母胎的發育過程中,尿道沒有正常的完成生長和發育,導致尿道未能完全閉合,形成尿道下裂和缺口。雖然男女均有可能患上尿道下裂,但女性患者相當罕見,絕大多數患者為男性。患有尿道下裂的男童若不進行治療,長大後有機會不能如正常男孩般站著小便。   嚴重尿道下裂對男孩影響深遠 宜及早治理   有統計指,每300名約初生男嬰中便有一人患上尿道下裂,症狀包括尿道過短、尿道口偏移陰莖頂端等。正常男性的尿道口位於龜頭前端,尿道下裂患者的尿道口距離正常排尿口太遠,甚至在陰莖接近根部位置,或長在極低的陰囊位置,因此無法站立小便,嚴重影響自信心。     臨床經驗發現尿道生長位置越低,反映尿道下裂情況越嚴重。有患者同時有包皮裂口問題,個別嚴重個案更出現陰莖彎曲。若不及時治療,成長後會影響正常性行為及生育能力。有些輕微尿道下裂個案尿道口偏移不大、包皮沒有裂口,到發育期因包皮過長求醫時方被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患尿道下裂的男童不適宜進行割包皮手術,因為醫生可能需要用過長的包皮協助進行重整尿道手術。 司徒達燕醫生     尿道下裂患病成因複雜 孕期避免服用雌激素藥物   此症成因複雜,與內分泌異常及遺傳基因有關,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避免服用含雌激素的藥物,以及遠離各種環境激素,減低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由於成因涉及決定性別的基因的表達,因此尿道下裂不只是生理疾病,更可能牽涉到患者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懷疑,對心理健康有長遠影響。診斷時除了檢查尿道口位置及陰囊內是否有睪丸,也會進一步檢查小孩的染色體,確定生理性別。 延伸閱讀﹕家長面對子女性別認同的挑戰   尿道重整手術改善排尿功能   尿道下裂的治療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和相關的症狀。症狀輕微的患者如沒排尿功能沒有異常,未必需要手術治療。嚴重尿道下裂的男嬰一般於出生後即被確診,由專科醫生跟進治療。嬰兒多數於兩歲時戒尿片,因此醫生會建議安排男嬰在一歲時進行手術,重建正常尿道及尿道口,讓寶寶在手術後慢慢改變和適應排尿習慣。如果病情較複雜,有可能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來修復,術後可能需要暫時用導管輔助排尿。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進行,留院時間則取決於手術方式及復原進度,復原期從幾天到兩周不等。          

最新消息
2023-06-09

會員登記經已展開!

我們的醫生團隊會定期為大家撰寫專題文章,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和育兒心得。立即登記成為會員,搶先收取最新的兒科資訊。

成為會員後,您將會收到我們最新的專題文章、網上講座和活動消息,讓您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如何照顧孩子的健康。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健康努力吧!

2023-05-09

很多家長經常叮囑孩子﹕飯後不要亂跑亂跳,否則食物會「落錯格」引致盲腸炎! 到底這個說法是否有根據﹖家長該如何分辨孩子是一般肚痛還是盲腸炎﹖小兒外科司徒逹燕醫生和大家拆解有關盲腸炎的成因與症狀

2022-10-07

踏入十月天氣變得乾燥,小朋友容易濕疹發作。最新上載兩篇有關濕疹護理的文章和影片,由莊俊賢醫生講解有關濕敷稀釋漂白水浸浴的療效!

2022-09-21

新增11篇有關兒童腸胃問題的文章,包括初生BB常見的百日哭、肚瀉和加固期便秘等問題。立即瀏覽 常見的兒童腸胃問題

2022-09-13

尚至 ‧ 健康醫療平台正式出爐! 


幾多度才算發燒?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感冒或肺炎等疾病的一種免疫反應。當病原體進入身體時,免疫系統會釋放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溫升高。發燒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體內的新陳代謝率,加快免疫反應的速度和效率,以增強對抗病毒或細菌感染的能力。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發燒是正常的現象,代表身體免疫系統正在有效運作。 - 何蓉蓉醫生     幾多度才算發燒﹖   人的正常體溫範圍介於攝氏36.5度至37.5度之間。一般而言,如果口探超過攝氏37.5度或耳探超過攝氏38度,則被視為發燒。然而,對於三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口腔、耳朵或額頭測溫,因為這些方法的準確度較低,而且口探也較易引起不適。由於三歲以下的兒童耳道較短且彎曲,會影響耳探的準確性;額探的距離也會影響準確性。     建議每個家庭備有電子探熱針,可隨時為寶寶進行肛探及腋探。三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腋探超過37.3度或肛探超過38度便算發燒,家長應立即帶寶寶求醫,不要延遲就診。   發燒參考指標: 測溫方法 發燒參考指標 肛探 超過38度 腋探 超過37.3度 耳探 超過38度 口探 超過37.5 度 額探 超過36度   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發燒,除了儘快看醫生外,家長可每隔4-6小時為孩子量度體溫,以確保能及時掌握體溫變化。其次,為孩子穿着適量的衣服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過熱或着涼,同時需注意為孩子補充水份。 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散熱,會用冷水或酒精替孩子抹身或以冰塊冷敷額頭。這樣血管會因遇冷而收縮,導致更難散熱。相反,家長可以使用暖水為孩子抹身,以幫助降低體溫。另外,應按醫生指示給孩子服用退燒藥,切勿超過建議的劑量。藥物通常需要約半小時至1小時藥才能發揮作用。   6個情況下須入院治療   若家長發現寶寶出現以下情況,便要馬上帶寶寶入院﹕   神情呆滯或異常地哭鬧不休 膚色蒼白、昏昏欲睡 不肯進食或飲水 出現抽搐 呼吸急促困難或停頓15秒以上 嘔吐綠色或有血絲的液體   延伸閱讀﹕發燒伴隨頸部僵硬 當心患上腦膜炎! 寶寶歲半前發燒別掉以輕心!      


BB開始厭奶期 唔肯飲奶點算好﹖

面對寶寶突然厭奶,許多家長都會感到憂心忡忡,不知道這是否正常的現象。其實這種狀況相當常見,只要明白其原因,選擇良好對策,便可安然渡過寶寶厭奶期。     寶寶奶量知多少﹖何時出現厭奶期﹖ 一般正常初生嬰兒,無論是吃母乳或奶粉,首一個月的進食分量都會急速增長,從出生首三天,一日吃100-200毫升;到了一星期大,每天需要吃300毫升以上;而一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已經能夠進食600毫升或以上的奶;兩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吃奶量多在700-800毫升之間;在三個月前後,寶寶的吃奶量達到一生的高峰,每天可達900-1000毫升。但是,到了四個月大,寶寶的吃奶量便會停止增加,甚或有所減少,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厭奶期。其實正常寶寶的吃奶量在四個月後是逐漸減少的,只要全天總奶量達到600亳升就足夠了。至於一歲的寶寶每天大約需要吃500毫升的奶,而兩歲的寶寶每天只需300毫升即可,因為在這個階段,奶已不再是孩子的主要營養來源。     寶寶厭奶的兩個原因   生長速度減緩 出生後的頭三個月是寶寶生長最迅速的時期,他們的食量隨之增加。然而,當寶寶到了四個月後,生長速度開始慢下來,因此他們的食量也不需要增加。所以,如果四至五個月大的寶寶在身體正常的情況下對奶粉或母乳產生厭倦感,這可能是他們需要開始引入固體食物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寶寶加固時間表及加固期注意事項   飲食習慣 寶寶可能對長時間只吃奶粉或母乳感厭倦。他們可能開始尋求新的味道和口感。所以,寶寶左顧右盼或表現出對奶粉或母乳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現象。   寶寶厭奶並出現以下警號 家長要當心! 寶寶厭奶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如果出現以下警號,建議尋求醫生的協助﹕   活動力下降 觀察寶寶的活動能力,如果他們的活躍度明顯減少,可能是生病而非厭奶期。正常的厭奶期寶寶的活動力通常跟平常一樣。   發燒與嘔吐 除了不吃奶以外,如果寶寶同時出現發燒和嘔吐的情況,可能是患病的徵兆,需立即就醫。   尿量與大便量改變 注意寶寶一整天的排尿和排便量,0-1歲的寶寶每天至少更換尿布6次以上。如果寶寶的尿量不足,可能是因為缺乏水份或脫水。正常的厭奶期不應該有脫水的表現。   偏離正常生長曲線 持續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正常的生長曲線應該與標準曲線平行。如果寶寶的生長曲線逐漸偏離標準曲線,表示營養攝取可能不足,建議就醫。   寶寶厭奶期的應對方法   營造吃奶環境 建議讓寶寶在柔和燈光及安靜的空間中讓寶寶專注地吃奶。因為3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對周圍事物感到好奇,即使是微小的聲響、電視聲音或有人走動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餵奶時不要逗弄寶寶玩耍,周遭的聲音要儘量減少,包括電視、收音機和說話聲。同時,避免在寶寶視線範圍內擺放太搶眼的玩具,以免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媽媽亦不要邊行邊餵奶。   注意奶嘴洞孔大小  勿常換奶粉 要留意奶瓶的奶嘴洞孔大小是否適合。對於三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奶嘴洞孔太小,他們吸啜會很費力,最後可能不願意吃奶。因此,寶寶三個月大後,最好將奶嘴洞孔更換成稍大一些,適合每秒流出一滴奶的速度,好讓他們可以吃得更輕鬆。此外,經常更換奶粉牌子可能會導致寶寶腸胃不適應。進入厭奶期的寶寶,試過一、兩次換奶粉後,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就不需要再嘗試其他品牌了。   輕鬆餵食 不要強迫吃奶 強迫寶寶吃奶只會讓他們對奶產生恐懼。如果寶寶逐漸減少飲奶,但身體沒有異常或不適, 父母可以考慮讓寶寶逐漸嘗試半流質和半固體的副食品。採取較為隨意的方式,以少量多餐的原則讓寶寶按需要進食。另外,多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消耗他們的體力,也可增加他們的飢餓感,從而改善進食狀況。              


重返職場如何計劃母乳餵哺? 返工袋必備3大工具

香港女性撐起半邊天,不少更是雙職媽媽,既在職場上長袖善舞,在家亦希望給家人和兒女最好的。所以產假過後應否繼續餵哺母乳,是頗具挑戰的課題。   職場媽媽餵哺母乳之三大目標     每一天都重要 每多餵一天母乳,對母親和寶寶也就多一分好處,即使要補充少量奶粉,也總比完全沒有母乳好。   維持奶量 以防出奶次數減少,乳房會自動調低奶量。   預防塞奶 如果媽媽復工後無法維持與產假時相同的出奶次數,應在復工前約2至3星期逐漸減少泵奶次數,直至乳房可以承受較長時間沒有泵奶也不會有塞奶的情況,這樣媽媽便可安心復工。   母乳對幼兒身體發展的益處     嬰兒出生時身體各方面尚未成熟,如腦部、免疫系統須最少2至3年才漸趨成熟。母乳的成分和吸吮乳房的哺乳方式正可促進發育,保障嬰幼兒身心正常地發展。母乳含天然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我們常說的DHA,對寶寶的腦部發育很重要,而母乳獨有的生長因子,亦能幫助各個器官發育。由於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成,母乳的營養除較易吸收,也含酶助消化。更重要的是,母乳蘊含的抗體、白血球等是寶寶抗病的重要「武器」。   現今仍未有奶粉生產商能夠成功製造抗體和活細胞。所以即使未能全母乳,部分母乳也總比全奶粉好! - 馮慧嫺醫生   計劃在職哺乳方案   香港勞工法例規定14週產假,若以「前2後12週」的放假模式計算,媽媽回到工作崗位時,寶寶大約3個月大。這時停餵母乳的話,則與世衞建議的「全母乳餵哺至6個月大」相距甚遠。其實只要在復職數週前好好計劃,在職餵哺母乳也非想像中困難。   實踐在職哺乳要點   復工最少兩星期前﹙包括懷孕期﹚,向上司及同事表達產後餵哺母乳的意願,以便上司作適當的工作安排 與僱主協商泵奶的地方,最理想是有私隱的房間。不過也可彈性處理,例如在工作座位間設泵奶空間,並以標牌表示「泵奶中」,讓同事知悉不便打擾。 考慮如何平衡工作及母乳餵哺時間,例如上班前預先餵哺寶寶,再於指定休息時段擠母乳備用 復工前兩星期預習上班擠奶時間表,家人模擬媽媽不在家時餵哺孩子的情況 準備好合適的奶瓶,並交由照顧者餵哺寶寶,儘可能不要經常更換照顧者。   解構母乳媽媽的返工袋     選擇合適自己的奶泵,首要條件是「喇叭」大小合宜,太大會減弱泵力或弄傷乳暈,太細會令乳頭受損,像近年流行的免提電動奶泵,機件小巧,可放在胸圍內泵奶,頗為方便。 寶寶不在身旁可能減弱噴奶反射,媽媽可以在手機儲存寶寶的照片或影片,看著歡樂的親親時光,有助順利出奶。 預備好儲奶袋或奶瓶,在工作地點泵出的母乳可先存放攝氏4°C的雪櫃內 ,最好放雪櫃上層位置,勿放在雪櫃門架,以免溫度不穩定,放工時用冰袋加入冰種盛載回家便可。   延伸閱讀﹕ 母乳可儲多久﹖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家長面對子女的性別認同的挑戰

「性別身份」是社會根據新生嬰兒的生理性特徵賦與的標籤,換句話說,我們的性別是與生俱來的。在兒童2-4歲的階段,他們開始發展出自我認知的性別身份,而5至10歲是鞏固這種認知的時期。在這階段,心理性別身份仍有可能發生變化。第三階段是性傾向的形成,約在10-14歲之間,而15至20歲則是性傾向鞏固的時期。     家長在面對非傳統性別認同時的困惑   隨著全球社會對性別認同觀念的轉變,現今的家長偶爾然也會意識到子女的性別認同和性取向可能與傳統觀念不同。一旦發現子女展現出非傳統性取向的跡象,例如男孩子喜歡作女性化的打扮,家長未必能以開放的態度來衡量其意向的屬性、穩定性和深度。有時候,家長可能過於主觀,逃避面對這個問題,甚至足夠了解子女這種意向之前,就對他們的情況做出錯誤的解讀,反應過度,引發與子女之間的緊張關係,更可能動搖他們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開放態度了解子女的性取向   以往「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這個議題較少被公開討論,但近年社會開放度增加,不同國家對性別認同亦有不同決策。例如,在加拿大推行無性別廁所 (Unisex Toilet) 時,就曾引起當地華人社會很大迴響,一些持有傳統價值觀的成年人擔心過度包容各種性別認同可能會對青少年和兒童造成性別混淆的問題。誠然,在現今開明的社會中,家長和專業人士應該了解成長中的兒童並不是要他們簡單接受某種認同的結論。他們的重要角色是幫助這些兒童明或青少年明清楚辨識自己的非傳統性別認同是否源於內在核心,而不是暫時且不穏定的意圖。     事實上,如果個别兒童或青少年的非傳統性別認同是穩定和發自內心的,那麼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絕非透過逃避可以解決。由於成年人對這類議題通常有自己的概定觀念,因此家長首先應該願意認識當今開明社會在這方面的進步,花時間涉獵各種已公開的有關性取向和性別認同身份的案例。儘量以包容和尊重態度,豁達面對子女的困擾,樹立處理人生難題的正面的榜樣。家長可以從子女年幼兒關注他們的性別認同並加以輔導,幫助子女肯定自己的性別身份。   接納子女的外表和喜好   家長對於子女往往抱有不同的期望,有時甚至會出現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情況。這些行為容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並且會影響他們的性別認同和自信心。所以家長要放下成見,以無私的愛來對待孩子。     每個人對於打扮和外表都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外觀可以反映出個人的性別認同特質,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的個人風格。性別傾向可能會受先天或後天的影響,而子女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不要將自己的想法過度施加於子女身上,而是要接納他們的樣貌和喜好。   創造平等的兩性形象 提升子女性別身份的認同感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兩性角色的形象,因此夫妻關係的狀態會影響子女對兩性形象的看法。如果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見到父母互相指責和抱怨,有可能讓他們對其中一方的性別產生負面感受,對性別認同產生偏差。父母應該創造一個兩性平等且互補不足的形象,有助提升子女對性別身分的認同感。   面對性別認同偏差   當你認為子女對性別認同出現偏差時,首先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強迫他們改變思想和行為。你可以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包括他們的外表裝扮、社交圈子以及對跨性別問題的觀點反應。性別認同是一個漸進學習的過程,視乎需要,你可以尋求心理學家或醫護人員的幫助,讓自己和子女都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議題,甚至接受相關的治療。        


少女需要接受婦科檢查嗎?

「年年驗身,令你放心」這句家計會的宣傳標語已經深植在許多媽媽的思想中,但初成的少女們是否需要進行婦科檢查呢?這個階段的女生將面臨哪些健康問題?     青春期少女面臨的健康挑戰   對於未有性經驗的少女而言,婦科檢查相對於有性經驗的女性而言不太必要。 - 張壁濤醫生   婦科檢查主要用於檢測和預防與女性生殖器官相關的疾病。對於未有性經驗的少女,婦科檢查通常在特定情況下進行。一般來說,當少女年約12歲時,她們的卵巢和子宮開始成熟,並開始經歷月經初潮。如果少女遲遲沒有來經,就需要進行婦科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任何發育異常的問題。   如果少女已經開始月經,最初的兩到三年,月經週期可能不太穩定,或者會有些許延遲。如果經期經常相隔40至45天,或者經期一直正常,但突然間三個月沒有來經,或者出現異常的陰道出血、下腹疼痛或陰道分泌物異常,則屬於不正常狀況。應向家庭醫生求診,如有需要再轉介其他專科醫生。     多囊性卵巢症 - 不可忽視的內分泌疾病   青春期發育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少女經期不準確不一定是婦科問題,也可能是飲食失調導致營養不良,或者是身體其他器官疾病、內分泌荷爾蒙影響等。其中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多囊性卵巢症 (PCOS)。多囊性卵巢症通常在女性生育年齡出現,但也可以發生在未有性經驗的少女身上。多囊性卵巢症患體者內的雄激素水平較高,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律、過多或過少的出血以及其他症狀,例如體重增加、痤瘡和體毛增多等。多囊性卵巢症的確切原因尚未清楚,但遺傳、荷爾蒙失調和胰島素抵抗等因素可能與其成因有關。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可諮詢兒童內分泌專科作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與女兒探討身體變化和性教育   青春期對女孩來說是一個充滿身理和心理變化的時期。作為家長,與女兒進行開放的溝通非常重要。和女兒談論身體變化、月經、性教育和保護自己的方法,可以幫助她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身體和保持健康。例如可以教導她們紀錄自己身體的生理指標,例如經期的日期和流量,同時也要留意身體的變化,如身高、體重和BMI等。如果發現女兒有性行為,可能需要考慮進行某些婦科檢查,醫生也會以專業角度提供避孕選擇的建議。   及早接種HPV疫苗   另一個重要的健康建議是HPV子宮頸癌疫苗。子宮頸癌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 (HPV) 引起的癌症,而HPV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病毒。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HPV感染,從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為了使HPV子宮頸癌(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發揮最大效用,應在女性未有性行為前接受注射。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加留意女兒在青春期的發育情況,如發現異常,可以視乎不同狀況諮詢相關專科醫生,或先向家庭醫生求診。        


母乳可儲存多久? 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產假後要復工,相信是不少職業女性對持續餵哺母乳卻步的原因。一來是擔心工作時段無法泵奶,二來又怕母乳不夠「新鮮」或容易變壞。其實儲存母乳並不難,下文將分享妥善存放母乳的要點。   母乳含抗體可安全存放   很多人誤會泵出來的母乳很快變壞,很易流失營養價值,或寶寶長期飲用儲存的母乳可能影響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 - 馮慧嫺醫生   因為母乳含有豐富的抗病元素,如抗體、白血球、溶菌酶、乳鐵傳遞蛋白、天然低聚糖等,所以只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擠或泵出來的母乳均可安全儲存,而且母乳的大部分營養和抗病元素也可得以保存,讓寶寶吸收。相比之下,完全沒有抗病元素的配方奶,只能在沖調後2小時內飲用。     母乳存放須知 母乳必須儲存在已消毒的有蓋奶瓶或奶袋內,並儘可能存放於雪櫃冷藏格內,以確保溫度穩定,避免放在溫度不穩定的雪櫃門架,影響保存期限。   另外,最好將不同時段擠出的母乳也可混合儲存,不過新鮮擠出的母乳須先冷藏約1小時再作混和。注意只能混合同一天的母乳,以免搞亂母乳儲存期。若新鮮母乳在4小時內不會飲用,應儘快放入雪櫃;若預計已冷藏在攝氏4度冰箱的母乳暫不飲用,請在24小時內移至冰格。奶結成冰後體積會增大,儲存冰奶時宜預留一點空間,切勿注滿容器。   儲存母乳的建議時間 母乳 室溫 (25oC或以下) 冰袋加冰種 雪櫃冷藏格(4oC) 雪櫃冰格 (-18oC或以下) 新鮮擠出的 4小時 24小時 4天 6個月 已溶解的冰奶 1-2小時 - 從冰奶完全溶解起計24小時 不能放回冰格   母乳有異味不是變壞 有些媽媽可能發現冷藏或已溶解的母乳帶有酸味或異味,其實這不是變壞,只是奶的脂肪酶將部分脂肪分解了,對母乳的品質並無影響。只要儲奶過程正確,又不是腐臭味,則仍可安全飲用。不過有些寶寶不太喜歡這味道,如想減少這情況,可以將新鮮泵出來的母乳先輕微加熱,待其冷卻至常溫後再放回雪櫃冰格,這樣可減低脂肪酶的活躍性,減少出現異味的情況。注意不要煮沸母乳或用微波爐加熱,否則會破壞母乳的成分。   別忽略埋身親餵的重要性     雖然泵奶和儲存母乳很方便,但媽媽別忘記埋身親餵的益處更多。首先,親餵時的親密接觸是母嬰建立關係的美好時光,而且寶寶吸吮乳房可以促進顎骨、口部的正常發育,減少哨牙。另外,吸吮乳房由寶寶主導食量,有助減低因吃過量引致肥胖症的機會。相反,全泵奶及用奶瓶餵哺,寶寶有機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過量之餘,還減少了咀嚼肌和下顎肌肉的正常活動。此外,人造奶咀與上顎的接觸面積較小,會令上顎生長得越來越窄,或會增加哨牙的機會。          


兒童小腸氣手術分兩種 平臥安撫腹脹不適

治療腹股溝疝氣(俗稱小腸氣)的唯一方法,是透過手術將腹股溝(大髀罅位置)管道的缺口縫合,避免腸臟從腹股溝管道中突出,有助避免出現「箍死腸」,即腸臟壞死的嚴重後遺症。除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發展已非常成熟,能更有效控制小腸氣的復發率。   開放式手術 vs 腹腔鏡微創手術   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兒童小腸氣的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腹股溝處開一個2公分的切口,仔細分離沒有閉合的漏管、輸精管和陰囊血管,然後將其結紥及切除。由於手術創傷較大,康復期亦較長,而且無法診斷對側是否存在潛伏的小腸氣,有機會需要再進行手術。 腹腔鏡微創手術同樣需要全身麻醉,但術後疼痛及疤痕面積較傳統方法小。手術方法是在腹部開三個2至3毫米的細孔,置入可放大影像的腹腔鏡及手術儀器,把小腸拉口復腔內,再沿漏管缺口收緊及結紥。過程中,醫生可以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如發現疝氣問題,可以一併修補。一般單邊手術需時約1小時,雙側則需時1小時15分鐘。由於表面傷口細小,可以減少感染和發炎機會,一般術後翌日可出院及恢復日常生活。     小腸氣長大後會自行痊癒﹖應待孩子長大後才做手術嗎﹖   坊間流傳小腸氣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自行痊癒,這些說法其實並不可取。小腸氣是無法自然癒合的,及早進行手術反而有助避免腸塞或腸臟壞死等併發症。以現時旳醫學技術,即使嬰兒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是非常安全的。醫生會與爸媽商討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平臥輕撫紓緩小腸氣不適   當寶寶腹部用力,例如哭鬧、咳嗽或「谷大便」的時候,小腸便有機會從復股溝的缺口突出,使寶寶感到不適。此時,爸媽可讓寶寶躺下並輕輕撫摸,以玩具或書本安撫情緒或轉移注意力,待半小時後檢查疝氣是否能夠復位。     如果疝氣仍然脹起及感覺結實,便有可能是「箍腸」的症狀,這時絕對不能嘗試將小腸推回體內,因為過度施加壓力可導致小腸穿孔。如果爸媽在觸摸腹股溝患處時,寶寶感到劇痛,並出現表皮紅腫和不適的情況,也有可能是「箍腸」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若醫生檢查後未能把小腸復位,就需要即時進行手術把小腸復位及修補疝氣部位。        


男嬰患小腸氣比例高 大髀罅發脹屬病徵

如果嬰兒或小朋友哭鬧或咳嗽時,如果大髀罅位置或男嬰近陰囊的位置突然脹起,便可能患上俗稱小腸氣的復股溝疝氣(Inguinal Hernia)。小腸氣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通常在嬰兒和幼兒期發生。根據統計數據,初生嬰兒的小腸氣發病率約3-5%,尤其是在未足32週出生的早產嬰兒中,發病率較高。男嬰的發病率約為女嬰的五倍。   家長要留意,小腸氣是小朋友因復痛而求醫的常見疾病之一。 - 司徒達燕醫生   復股溝是位於腹壁和大腿交界處的一個區域,即大髀罅位置。當小腸氣發作時,大髀罅會因為腹腔內的器官(如小腸)透過管道的缺口突出,形成疝氣。如果小腸等器官無法自行退回腹腔內,便可能出現「箍腸」,嚴重者腸道會於6小時內壞死,甚至致命。     為何男嬰較易患上小腸氣﹖   男嬰之所以佔多數,是因為男嬰的睾丸在出生前會經由腹股溝管道進入陰囊,而個管道位於男性兩邊大髀罅內側、陰囊對上位置。當嬰兒出生後,這個管道應該自行閉合,但少數男嬰的腹股溝管道未能完全關閉,就會形成單邊或雙側腹股溝疝氣。   每當哭鬧或谷大便時會出現腫塊   每當小朋友腹部用力,例如哭喊、咳嗽甚致谷大便時,肚子內的壓力增加,小腸或腹內的網膜便會經由管道被擠出腹腔外。此時嬰兒或會感到痛楚或不適。但當嬰兒情緒平復後,小腸一般會自行退回腹內。家長為寶寶換尿片或洗澡時,可以留意腹股溝有否發脹,以及腫脹有否在身體躺平後消失。   一歲前「箍腸」機會高 可致腸壞死   目前尚無藥物治療腹股溝疝氣,唯一的方法是透過手術修補管道。「箍腸」是小腸氣的一個嚴重併發症,需要及時就醫處理。家長常有一疑問:「寶寶的患處體積不大,或者腸臟不是經常突出,是否反映病情較輕?」然而,臨床發現不論患處範圍大小,或者發作是否頻密,均可能出現「箍腸」的情況。即個別患者因管道比較狹窄,突出的小腸未及退回腹內已被卡著,因而影響小腸血液循環,導致腸組織在缺血情況下壞死,病情嚴重者可在六小時內出現併發症,若不及時醫治可構成生命危險。     有研究發現,嬰兒於一歲前出現「箍腸」機會較高。「箍腸」一般不易察覺,家長亦不易分辨,但總括而言,「箍腸」的四大症狀包嘔吐、腹部發脹、沒有大便、患處紅腫發疼。家長若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病徵,應儘快求醫檢驗,以免延誤治療加劇病情。過去曾有嬰兒出生後即被確診患上小腸氣,如有此情況,醫生會馬上把腸道復位,然後施行手術,管道閉合,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成「箍腸」。          


鵝口瘡與奶垢如何分辨﹖醫生教路﹕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許多家長認為初生嬰兒尚未長出牙齒,也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所以不需要清潔口腔。6個月以下的寶寶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念珠菌,導致俗稱「鵝口瘡」的口腔內黏膜發炎。因此,家長應每天為寶寶清潔口腔,同時檢查口腔情況。   甚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名為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容易在免疫力較低的初生嬰兒口腔內生長。 - 譚一翔醫生     鵝口瘡呈白色斑塊狀,與一般奶垢相似,容易被忽略。除了舌面,鵝口瘡也可能出現在舌頭兩側以及上、下唇的內側。鵝口瘡會使寶寶感到不舒服,嚴重時可能影響寶寶的食慾,造成哭鬧。   如何分辨鵝口瘡與奶垢﹖   鵝口瘡的乳白色斑塊與奶垢相似,容易讓家長忽略。實際上,只需一個方法就能分辨寶寶是否患有鵝口瘡。家長在清潔寶寶口腔時,可輕輕擦拭這些白色斑塊,如果能輕易抹走,那多半是奶垢; 相反,如果無法擦掉這些白色斑塊(其實是稔珠菌),那便可能是鵝口瘡。由於念珠菌具有傳染性,家長如有懷疑,應立即讓寶寶求醫。     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一歲以下的嬰兒牙齒尚未長齊,沒有必要每天刷牙,只需清潔口腔便可。家長可用乾淨的藥用紗布輕輕包住尾指,不需捲太厚或太實,捲好後留一小段尾巴在外面,方便拆除。然後讓寶寶平躺著,用手輕輕打開寶寶的嘴巴,然後輕柔地擦拭寶寶口腔內部。在初生階段,並不需要嬰兒舌刷或牙刷。   嬰兒可用含氟牙膏嗎﹖   一至兩歲的幼兒可以開始學習使用嬰兒牙刷。開始時,爸媽只需用牙刷輕輕按摩寶寶的牙齦和牙齒,讓他習慣牙刷的觸感,慢慢可以真正幫他們刷牙和舌頭。     養成清潔口腔的習慣,讓孩子知道這是餐後的指定動作,將來教他們刷牙便會更輕鬆。當寶寶到了兩至三歲,可以開始學習使用普通牙刷或幼兒牙刷,培養每天刷牙的良好習慣。   小朋友不應太早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因為如果氟化物被吃進肚子,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骨骼發育。    


麻疹及玫瑰疹症狀相似點樣分﹖醫生教你8個要點

玫瑰疹與麻疹是兩種嬰幼兒和兒童常見的傳染病,同樣會出現發燒和出疹的症狀,讓不少新手家長感到困惑,擔心延誤治療影響寶寶健康,尤其是麻疹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和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若寶寶皮膚出疹、高燒不退、神情呆滯及出現嚴重不適,應該及早求醫。 - 何蓉蓉醫生   麻疹潛服期長 初期症狀似感冒   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能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麻疹的潛伏期一般為7至18天,最長可達21天。麻疹的病徵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眼紅和口腔內出現白點。幾天後,患者會出現紅色皮疹,從面部頸部開始,逐漸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麻疹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和腦炎,對患者的健康構成威脅。     玫瑰疹症狀較輕 在退燒後才出疹    玫瑰疹則是由人類皰疹病毒第六型(HHV-6)和第七型(HHV-7)引起的病毒性感染,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並具有一定傳染性。病毒潛伏期為5至14天。玫瑰疹患者最初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之後會開始發燒。幾天後,患者會出現紅色的皮疹,通常從胸部和背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四肢。與麻疹不同,玫瑰疹的皮疹呈現玫瑰紅色,輕微凸起。玫瑰疹一般較為輕微,併發症和致命風險相對較低。     麻疹與玫瑰疹可從下列症狀區分   特徵 麻疹 玫瑰疹 病源及傳播方式 由麻疹病毒引起,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 由人類頗疹病毒第六型和第七型引起,主要經飛沫傳播 症狀 初期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眼紅等症狀,個別患者口腔內會出現白點,幾天後出現紅色皮疹 最初沒有明顯症狀,但可能伴隨發燒,隨後出現紅疹 精神狀態 患者可能感到疲倦和不適,表現忟憎 患者精神狀態通常良好,表現精靈和有食慾 出疹位置 由面部及頸部逐漸向下擴散到身軀、腹股溝、大腿及小腿 主要長在胸口、背部,並擴散至四肢 皮疹性質 皮疹呈紅色,平坦且連續,較玫瑰疹更密集,令身體通紅 呈現玫瑰紅色及凸起一點點 發燒情況 發燒3至5日後出現皮疹、且在出疹後仍然持續發燒,及出現不同併發症 通常在發燒3至4天出現皮疹,皮疹出現後開始退燒,身上皮疹亦會自然散去 康復期 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嚴重程度,一般需要7至10天 約一周左右 併發症 嚴重併發症和致命風險較高,可能引起肺炎和腦炎,對生命有危險 併發症和致命風險相對較低   延伸閱讀﹕BB無故發高燒退燒時才出紅疹 可能患上玫瑰疹!    


媽媽生病可否餵母乳﹖藥物安全要知道

很多母乳媽媽在生病都不想打針服藥,因為媽們擔心藥物成分會透過母乳傳給寶寶,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有些媽媽甚至病倒在床上無法照顧寶寶,更遑論繼續餵哺母乳。   其實大部分藥物均屬安全哺乳的,包括常見的止痛藥和抗生素。 - 馮慧嫺醫生   所以媽媽在服藥後未必需要停止哺乳,關鍵在於藥物的性質。     只有微量藥物滲入母乳   媽媽服藥後,有多少分量會滲入母乳?實際上,藥物首先要進入媽媽的血液,然後才會透過母乳傳給嬰兒,最終進入嬰兒的血液。然而,大部分藥物在體內經過不同階段的代謝,最終都會被排出體外。大部分藥物只有少於1%的成分透過母乳進入嬰兒的血液,據醫學界的標準,如果嬰兒從母乳中吸收的藥物成分少於10%已屬低水平。     向親母乳醫生諮詢藥物意見   儘管嬰兒只會從母乳中吸收微量的藥物,作為母乳媽媽,仍應避免自行服用任何成藥。如果生病了還是應該儘快看醫生。最理想當然是尋求「親母乳」醫生的幫助。   母乳醫生對藥物和母乳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尋求一個既可治癒病症,又可繼續餵哺母乳的雙贏方案。   例如,在選擇藥物方面,他們可推薦那些體積較大、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較容易或脂溶性較低的藥物。這些藥物滲入母乳的比例較低,甚至可能不影響奶量。他們也可以提供專業意見,例如服藥後多久才適合哺乳等問題。此外,媽媽在哺乳或泵奶後隨即服藥,也可進一步減少藥物進入寶寶的分量。   少數藥物須暫停哺乳   若媽媽必須服用一些對餵哺母乳有不良影響的藥物,例如化療藥物、放射性藥物、某些精神科藥物等,便須停止餵哺母乳。媽媽可視乎病情及療程長短,與醫生好好商量應該暫停哺乳,抑或永久斷奶。如果只是暫時停止餵哺母乳,媽媽應該在服藥期間繼續有效地泵奶,以維持奶量,防止塞奶,直至恢復哺乳。          


免疫系統自我攻擊 兒童也會患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發炎性腸炎有兩種,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從1985到2014年,本港成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上升16倍,估計現時有多於4,000位患者。同時,兒童患者的數量也不斷上升,所以不能輕視它的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或與免疫力過激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疾病,主要影響結腸(大腸)和直腸。 - 周中武醫生   患者的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不斷自我攻擊健康的腸道細胞,造成慢性發炎和引致各種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影響不同位置,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狀。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肚瀉、腹痛和腸抽筋。輕微的情況下,發炎範圍可能僅限於靠近肛門的直腸,患者可能會出現稀爛並帶有血絲的大便。如果發炎向上擴散,患者可能經常腹瀉和有血便。患者會感到疲勞、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如果整條大腸都受到病變影響,患者可能持續腹瀉並排出大量血便,嚴重的潰瘍甚至可以穿破腸壁,引致腹膜炎、敗血病等併發症。     兒童患者中,大多數在青少年階段發病,但也有可能在六個月大就出現症狀。他們可能會呈現發育不良和體質偏弱等表徵。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治療   除了上述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可能驗血檢查時會發現貧血、蛋白偏低(代表營養吸收不佳)以及血液發炎指數升高等情況。最終的診斷需要通過內視鏡檢查,即使用大腸鏡觀察腸道內的發炎情況,同時需要抽取活組織化驗,才能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炎症、管理症狀和減少症狀復發。醫生會以受影響腸道的範圍大小評估病情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治療選項包括抗炎藥、類固醇、免疫系統調節劑,以及生物製劑等。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或出現嚴重出血、穿孔等併發症,可能最終需要考慮手術切除受影響的部分。      


腸套疊常見於兩歲以下嬰兒 大便呈紅莓啫喱狀要小心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指一段腸道套進另一段腸道並造成腸道梗塞,約有75%個案為兩歲前的嬰幼兒,當中半歲至9個月大的幼兒病發率佔最高。   腸套曡可以發生於腸道任何位置,較常見是在大腸與小腸的連接位。 若小腸蠕動時套入大腸被夾住,會影響血液供應,嚴重可致腸道壞死。   大便呈紅莓啫喱狀屬症狀   腸套疊往往來得很突然,病童初期會出現陣發性腹絞痛,痛楚一陣一陣,且痛感猛烈。年幼的孩子不懂表達疼痛,可能只會間歇性嚎啕大哭,或在疼痛發作時雙腳捲曲縮起肚子。腸套曡會阻礙腸道正常蠕動,引起嘔吐症狀。腸道阻塞還會使腹部腫脹,無法排除氣體。如果不及時診斷,患者的情況將持續惡化,排出的大便有機會帶有血絲和腸道黏液,呈紅莓啫喱狀。     腸套疊的成因   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出現腸套曡,多半與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炎有關,由於疾病可引發腹部淋巴腫脹,所以當腸道蠕動時就有機會套入另一段腸內。不過臨床經驗中,也有較大年紀的男童出現腸套疊,患病的風險因素包括腸臟出現瘜肉或腫瘤、曾接受腹部手術等。   腸套疊是急症,必須及早診治,以防腸道組織被勒緊導致缺血,甚至壞死。 - 司徒達燕醫生     氣體灌腸協助推出小腸   治療方面,醫生會採用超聲波檢查為患者檢驗腸套疊,並安排其進行俗稱「泵腸」的空氣灌腸復位治療。方法是從肛門置入氣泵,然後在X光透視或超聲波造影的監察下,注入氣體,從而將腸道復位。灌腸復位是非手術治療方法,成功率約80%,不適用於腹膜炎、腸道穿孔患者。   如果灌腸復位失敗,或出現併發症,如腸穿孔的情況,便要安排緊急的全身麻醉手術進行修補,例如透過腹腔鏡或剖腹手術解除腸套曡,以及檢查腸道有否壞死跡象。        


母乳餵哺減克隆氏症風險 調節飲食避免腹瀉

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一樣,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腸炎,主要影響消化道。克隆氐症的症狀為發燒、腹痛、腹瀉、口腔潰瘍、腸道出血。克隆氏症主要發生在十多歲的青少年身上。     克隆氏症成因未明 母乳餵哺減低風險   醫學界對克隆氐症的病因尚未原全掌,但相信與遺傳、環境和免疫系統有關,包括吸煙、偏食加工食品、使用太多抗生素、腸道微生態失衡(好壞菌比例失衡)。   有研究發現母乳餵哺有助保護小朋友腸道,減低患上慢性腸炎的風險。 - 周中武醫生     克隆氏症影響範圍較潰瘍性結腸炎更廣   慢性腸炎患者的驗血報告顯示患者出現貧血、發炎指數偏高及蛋白質偏低等情況,醫生會出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定病因。 克隆氏症可以影響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但較常見於小腸末端(回腸)和大腸開始的位置(結腸)。從大腸鏡檢查可發現受影響位置呈斑塊狀,部分腸道位置正常,但亦有一些腸道位置有發炎跡象。其發炎的情況可以深入至腸道壁的各層,導致複雜的併發症,如廔管和腸道變窄。有時候,病人的其他器官也會出現病症,例如皮膚發炎出疹、關節發炎痛楚等。 雖然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和克隆氏症相似,但其影響的地方只局限於結腸和直腸,不影響小腸和其他位置。潰瘍性結腸炎是從直腸(即肛門位置)開始向上發炎,病變呈連續性,而且發炎情況通常只涉及到結腸和直腸的內層黏膜,不會超出腸道壁的最內層。      治療克隆氐症應由飲食入手   手術切除發炎腸道來治療克隆氏症的效果可能不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般有效,因為克隆氏症可以影響口腔、胃、小腸到大腸,手術難以達到根治性的目的。 由於手術難以根治克隆氏症,調節飲食就變得更加重要。隨了以藥物治療外,適當調節飲食可以減輕腸道負擔,有助紓緩症狀。由於克隆氏患者可能因為腸道炎症和消化吸收問題而出現營養不良,適當的食療能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研究數據指「全腸道營養」的配方奶對紓緩克隆氏症有良好效果,能改善八成或以上的不適症狀。 當急性發炎減退時,患者可以慢慢嘗試回復正常飲食。惟要小心避免可能觸發炎症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等。適當的飲食可以維持腸道的健康狀態,促進腸道的正常功能和修復,例如新鮮、營養豐富、無添加的食物。適當飲食可減輕炎症反應、提供營養支持、避免觸發炎症,同時維護腸道健康。然而,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可能有所有同,建議在調節飲食方面應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以制定適合個人狀況的飲食計劃。     


發燒伴隨頸部僵硬 當心患上腦膜炎 寶寶歲半前發燒別掉以輕心!

小孩子發燒,最令家長擔心的也許是「燒壞腦」,醫學界稱為「腦膜炎」(Meningitis)。腦膜炎是指位於腦部的蛛網膜或蛛網膜下腔受到感染的疾病,屬於化膿性的感染,是一種嚴重疾病,不同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包括免疫系統未發展成熟的幼兒。   腦膜炎的感染途徑   腦膜炎可經由食物或飛沬傳播。當小孩子接觸病源後再接觸自己的眼、鼻或黏膜組織便會受到感染。   一些病菌如肺炎鏈球菌、乙型流感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等,會一直潛藏在鼻腔內,當身體免疫力變差時便有機可乘,入侵身體。 - 何學工醫生   引致腦膜炎的原因有以下四種﹕   腦部附近組織感染 腦部附近的組織如腦外骨骨頭或顱內首先受感染,造成中耳炎、鼻竇炎。這些感染會慢慢影影腦部,產生腦膜炎。   腦部創傷 髓或脊髓液因腦部收撞擊而滲漏出來,受感染引致腦膜炎。   醫源性感染 進行腦部手術時受感染   經其他器官感染 小孩子患上尿道炎或腸炎,病菌經血液游走至腦部     寶寶歲半前發燒 家長別掉以輕心   寶寶在六個月大或至歲半前感染腦炎未必有明顯病徵,如果發燒時伴有嘔吐、精神恍惚等症狀,家長便要多加留神。到了寶寶歲半以後,感染腦炎的孩子會出現頸部僵硬的情況。   延伸閱讀﹕幾多度才算發燒﹖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治療腦膜炎須分秒必爭   要診斷腦膜炎,必須抽取腦脊髓液作化驗。醫生會評估腦脊髓液的蛋白值,檢視當中的糖份和膿細胞數量,從而評估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染。若感染由細菌引起,便會採用抗生素治療; 病毒感染便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或丙種球蛋白去提升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若未能即是判斷是哪種感染,甚致會雙管齊下,務求及早控制病情。   產檢有助預防嬰兒三個月大前感染腦膜炎   三個月或以下嬰兒感染腦膜炎,主要由B型鏈球菌或大腸桿菌引起。B型鏈球菌一般存在於母體的陰道。媽媽於懷孕三十七週或三十九週前進行篩檢,若在陰道發現B型鏈球菌,便可以使用抗生素為媽媽和剛出生的寶寶作預防。這些措施有效將香港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內感染腦膜炎的案例大幅減少。   應否接種疫苗預防腦膜炎﹖   接種疫苗是預防腦膜炎感炎的有效方法。 每個國家或地區流行的腦膜炎感染也不同,選擇疫苗時需留意居住地區及相關國家的法例要求。例如英國便規定嬰兒在一歲前要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本港政府的疫苗計劃並沒有涵蓋所有相關的疫苗,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及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如果打算到外地旅遊、升學或移民,請務必與醫生商討接種疫苗的安排。        


乳糖不耐和牛奶蛋白過敏如何分辨﹖ 小朋友飲特殊配方奶粉會唔夠營養嗎﹖

小朋友患上「乳糖不耐症」的常見症狀是喝奶後拉肚子,但「牛奶蛋白敏感」也會引起類似症狀。前者是消化道反應,後者是免疫系統反應,必須搞清楚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牛奶蛋白敏感可致全身過敏   「乳糖不耐症」是消化道反應,而「牛奶蛋白敏感」則是免疫系統反應。前者只會出現腸胃不適,後者卻容易併發哮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其他過敏性症狀,能夠危及生命。由於一般嬰兒配方奶粉中的牛奶蛋白質分子較大、不易消化,當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蛋白質穿過腸壁被吸收後,就有機會變成引起過敏反應的致敏原,也就是「牛奶蛋白敏感」。     牛奶蛋白敏感的小朋友應避免攝取牛奶蛋白。如以母乳餵哺,媽媽也要戒除牛奶產品,因為牛奶蛋白可經由母乳傳給寶寶。如果無法餵哺母乳,可嘗試「高度水解蛋白配方」(extensively hydrolysed formula)或「胺基酸配方」(amino acid formula) ,這兩種配方奶粉以酵素水解處理蛋白質,將其分子變小,可以減少過敏反應。豆奶和羊奶嬰兒配方不適合牛奶蛋白過敏兒童,因為這些產品也可能含有和牛奶相同的過敏蛋白,繼而引發過敏。   無乳糖配方奶粉營養充足   「乳糖不耐症」的小朋友,可以嘗試改喝「無乳糖配方奶粉」。這類奶粉無添加任何乳糖,有助消化系統慢慢適應,減底乳糖不耐症的症狀。大部分乳糖不耐症的小朋友,飲用無乳糖配方奶粉作為代替品約一、兩個星期,身體會慢慢適應,可以循序漸進增加普通奶類吸收。   過往曾有觀念認為特殊配方奶粉的營養成分不足,但這觀念是錯誤的。水解蛋白奶粉、胺基酸配方奶粉或是無乳糖配方奶粉均適合有需要的小朋友長期飲用。 - 周中武醫生     吃母乳的小朋友如果出現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母親可以和醫生、營養師討論,未必需要即時停止母乳餵哺。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母乳對嬰兒好處多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所有媽媽都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奶量,讓孩子健康成長。不過有些媽媽會選擇補充幾餐奶粉,等到乳房谷得脹鼓鼓時才親餵,以為這讓可以讓寶寶在該餐飲到更多母乳,但這只是「治標」的方法,長遠下來奶量反而愈來愈少,得不償失!     等乳脹才親餵反減奶量   母乳中含有一種叫做「製乳抑制因子」(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的乳清蛋白,其功能是調節奶量,而左右兩邊乳房的奶量是各自調節的。若能頻繁且有效地讓乳房噴出奶來,就能將「製乳抑制因子」帶走,從而提高奶量;相反,等乳房鼓脹起來才出奶,就會使「製乳抑制因子」積聚在乳房中,乳房便會以為寶寶胃口減少了,逐漸調低製奶量!同樣道理,給寶寶補充奶粉也等於告訴乳房「寶寶不需要那餐母乳了」,結果奶量就會逐漸減少。   增加母乳量的兩大條件 ﹕頻密出奶和有效出奶   產後的首3至5週是「黃金調奶期」,母乳量會根據寶寶的食量進行調節。只有同時滿足「頻密」及「有效」出奶兩大條件,才能調高母乳產量,兩者缺一不可。「頻密」的定義為24小時內最少出奶8次;而「有效」指的是出奶順暢,有良好的「噴奶反射」,出奶後乳房回復柔軟。此外,晚上十一時至早上七時是製奶荷爾蒙水平較高的時段,因此在這段時間出奶有助調高奶量。   甚麼是噴奶反射?   「噴奶反射」是指當寶寶吸吮乳房或媽媽擠奶泵奶時,乳房會傳遞神經訊息到媽媽的腦下垂體,分泌「噴奶荷爾蒙」(即催產素Oxytocin),使乳房順利出奶。當媽媽想起寶寶、聽到寶寶的聲音,或感到自己心情愉快時,都會增加噴奶反射;相反,負面情緒、缺乏信心或疼痛則會抑壓噴奶反射。因此,止痛措施與奶量也有間接關係。     每對媽寶有獨特奶量   值得一提的是,奶量不是愈多愈好,過分調高奶量反而會增加塞奶或乳腺炎的風險! - 馮慧嫺醫生   要知道乳房是「盲」的,無論是寶寶吸吮,抑或人手擠奶泵奶,所有出奶量都會被當成寶寶的食量。假如習慣於親餵時同步泵奶,或親餵後隨即再泵奶,結果令乳房以為是雙胞胎,便過分調高奶量了。其實餵哺母乳的關鍵是媽媽的信心,切忌與其他人比較,畢竟每個寶寶的食量不同,最理想的調奶方法還是頻密而有效的吸吮。把握首3至5週的黃金調奶期和寶寶的黃金學習期,自然能事半功倍,遇有疑難及早求助亦是另一成功要訣。   如何處理乳房中未喝光的奶?   很多母乳媽媽都有一種錯覺,以為乳房只有在鼓脹時才有奶,而乳房柔軟時就沒有奶了。然而有研究發現,當寶寶有效吸吮後,即使媽媽覺得乳房已經很柔軟,寶寶實際上可能只吸走了約76%的奶,換句話說乳房內還餘約24%的奶。在這種「有效吸吮」的情況下,媽媽毋須額外泵奶,以免過度調高奶量而導致塞奶。 但如果被評估為「吸吮乏效」,媽媽便需於寶寶吸吮後泵奶,待下餐再補給他,以改善奶量不足的情況。為免錯過「黃金調奶期」,建議儘快找母乳顧問作評估,以確保寶寶可以獲得足夠的奶量。      


乳房大小與造奶量無關 如何製造24小時充足奶量?

有些媽媽認為自己乳房細,每次泵出的奶都比别人少,便擔心奶量不能滿足寶寶所需!眼見別的媽媽乳房豐滿,每次泵到數百毫升奶,每日只需泵3至4次已足夠寶寶全日所需,實在羡慕不已!究竟乳房大小與奶量可有關係?   乳房大小取決脂肪含量 與造奶量無關   乳房的大小和儲存都是先天性的,取決放乳房內的組織構造。乳房主要由脂肪、纖維、血管、淋巴等組織以及製造母乳的細胞、儲存母乳的小泡囊和輸送母乳的乳管等組成。乳房外觀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脂肪的多寡,而儲存量則取沫於小泡囊的數量和容量。因此脂肪多寡只會影響外觀,而不會直接影響母乳的產量。乳房外觀偏大的媽媽可能因為脂肪較多,小泡囊的數目較多,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大﹙即乳房儲存量較大﹚;乳房外觀偏小則可反映脂肪較少,小泡囊的數目較少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小﹙即乳房儲存量較小﹚。     乳房儲存量的影響﹕出奶頻密度和嬰兒哺乳次數   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吃奶的規律或媽媽每日泵奶的次數。如果乳房儲存量較大的媽媽,每次出奶的量也會偏多,因此寶寶每日吃奶次數或媽媽泵奶的次數通常不需要太多。偶爾遲了出奶,由於大量的奶積聚於乳房,因此該次出奶量會有明顯的增加。   相反,儲存量較小的媽媽通常要頻繁地出奶,或者寶寶需要少食多餐,即使出奶時間延遲,該次出奶量也只會增加一點點。因此,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哺乳次數和媽媽泵奶的頻率。     乳房儲存量較小仍可生產足夠奶量   即使乳房儲存量較小,媽媽也可以擁有足夠的奶量。 - 馮慧嫺醫生   乳房的儲存量是指乳房的小泡囊可儲存的母乳量,但母乳的產量是以24小時為單位計算。儲存量可比喻為一個水缸,容量大的水缸每日只需注水數次便足以供應全日所需;小型水缸雖然儲存量較小,很易注滿,但只要頻密地放水和注水,全日供水量同樣是足夠的。 即使儲存量較小,媽媽可以透過讓寶寶少食多餐、每餐吸吮兩邊乳房或頻密泵奶來增加母乳產量,同樣有機會製造足夠24小時的奶量。雖然每次泵奶量可反映乳房儲存量,但媽媽毋須刻意泵奶測試自己的儲存量。只要寶寶在24小時內有最少6塊有相當重量﹙45毫升﹚的濕片、吸吮乳房後表現滿足、吸吮後乳房又回復柔軟,以及寶寶體重增長理想,便代表有效吸吮,寶寶吃到足夠的奶,反映媽媽整體奶量調節得宜。       乳頭大小及形狀無礙餵哺   除了乳房大小外,乳頭大小及形狀也是先天性的,沒有特定適合餵哺母乳的標準。然而,研究顯示「有效吸吮」主要是靠乳房組織的彈性,而不是乳頭大小或形狀。。經過懷孕期荷爾蒙的改變和寶寶的吸吮,媽媽的乳頭和乳暈自然會提高彈性,因此,不論任何大小及形狀的乳頭,都有機會成功餵哺母乳。          


嬰兒安全睡眠指南: BB可以側睡嗎﹖如何減低嬰兒猝死症風險﹖

許多家長或陪月都會擔心嬰兒卧床時「嘔奶」會嗆喉,因此讓嬰兒側睡。然而,當他們郁動身體時,側睡隨時有機會變成俯睡。而嬰兒控制頭頸的能力尚未成熟,俯睡有機會影響呼吸,甚至引致窒息。   俯睡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即使寶寶吃完奶有掃風,但輕微「嘔奶」或俗稱「回奶」的情況仍很常見,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健康寶寶的喉部具自我保護的反射機制,能防止嘔出的奶進入呼吸道。   避免餵奶過量,掃風後保持寶寶上身直立10至20分鐘才把他放回床,也可減少嘔奶情況。 - 馮慧嫺醫生   掃風後應讓嬰兒保持直立10-20分鐘   正確睡姿可防嬰兒猝死症     1歲以下嬰兒應保持仰卧 ﹙即背部貼床﹚,也不要墊高頭部。這樣不僅方便呼吸,還可減低側睡或俯睡的潛在風險。事實上,仰卧是最安全的睡姿,研究指出這個睡姿可預防嬰兒猝死症,而且不會增加哽噎的風險。同時,母乳餵哺也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全母乳的保護能力更佳。   如何為寶寶打造安全的睡眠環境﹖     不吸煙、空氣流通、温度適中 不宜穿衣過多 保持仰卧 床褥結實,與床欄之間不留縫隙,以防嬰兒將手指或身體任何部位塞入其中而受傷 床欄的欄柱間距不可多於6厘米 床上不宜放置任何雜物如毛公仔、咕𠱸 不建議使用枕頭。使用枕頭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或在睡眠期間出現意外 使用大小適中的嬰兒被子,避免太厚的毛氈 面部和雙手應保持在被子外 每次放低床欄後,緊記將床欄拉上和閂好 懂站立的嬰兒,床欄高度應超過嬰兒身高的四分之三   嬰兒與父母同房指引   父母與嬰兒同房好處多,既可促進親子關係,也方便家長觀察嬰兒的身體狀況,媽媽在晚上餵哺時也較方便。在嬰兒1歲前,尤其是在首6個月,將嬰兒床放置於成人床邊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房果房間面積有限,父母需要與嬰兒同床睡,應確保寶寶有屬於自己的被子和床位。三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可睡在嬰兒籃,或由父母自製的嬰兒盒子中。     父母與嬰兒同床睡,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嬰兒須有自己床位,如嬰兒籃 嬰兒應保持仰臥,避免俯睡和側睡,以確保呼吸暢通 留意嬰兒籃的擺放位置,如果打算將其放在床上,應避免擺放得太靠近床邊,以防籃子墮地 如果媽媽打算於床上以側卧姿勢哺乳,成人床上應避免擺放雜物,以防哺乳後無意間與寶寶同床睡時發生意外。最理想的做法是哺乳後把寶寶放回嬰兒床   以下情況不適合與嬰兒同床睡,包括﹕   早產嬰兒﹙少於37週﹚或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少於2.5公斤﹚,以及4個月大以下的嬰兒。這些嬰兒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還未夠成熟,需要更多的照顧和監測。 同睡者吸煙或母親於懷孕期吸煙。吸煙會增加嬰兒罹患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同睡者因飲酒、生病、服藥或太疲倦以致警覺性較低。這些情況會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同睡者是其他兒童或家長以外的成人。 同睡在柔軟的沙發、水床、豆袋椅等地方。這些地方有機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小朋友有心臟病 仲可唔可以上體育堂﹖

適量的運動不僅對身體有益,對兒童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五至十七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六十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那麼,患有心臟病的兒童適合做運動嗎? 他們能否上體育課? 運動會不會對他們的生命構成危險﹖     心臟病的兒童也可作適量運動   很多家長出於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的保護,限制他們進行運動。然而,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他們成年後患上三高、二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醫生會依據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運動評估,並建議適合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類型。家長宜先向醫生諮詢。除了少數病症,如心肌肥厚症(肥厚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異常(如川崎症合併血管瘤)或嚴重主動脈瓣疾病等,醫生建議大部分心臟病童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般正常做運動。   運動有助改善心肺功能及提升身體協調能力,長遠對心臟健康更有裨益。 - 潘錦霞醫生     患有心臟問題的兒童可以按醫生的建議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輕鬆的運動,例如游水、跑步等。請記住,謹記運動前要有足夠的熱身(時間約十至十五分鐘),運動後亦要預留同等時間作緩和。一些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如一百米短跑、游泳比賽等需要一定的體能和爆炸力,對心臟的負荷非常大。在參加這類項目之前,務必徵詢醫生意見。家長亦須時刻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如孩子出現心悸、心翳和胸部不適等症狀,便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儘快就醫。       心臟病可大可小 應遵照醫生建議進行檢查   很多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的小朋友,表面看來和正常兒童沒有分別。他們只是在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或追巴士時突覺心口不適、臉色大變,甚致突然暈倒在地上,才發現有隱性健康問題。遇此情況,家長應立即帶小朋友作詳盡的身體檢查,以排除出現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隠性健康問題。一些家長看到鮮蹦活跳的子女和正常孩子一樣,即使醫生提議進行檢查時亦未必會即時接納,原因包括時間與金錢。   家長要謹記,子女的心臟問題可大可小,即使心口不適的情況只是偶爾發生,也不能掉以輕心。              


BB無故發高燒退燒時才出紅疹 可能患上玫瑰疹!

玫瑰疹 (Roseola Infantum) 常見於六個月至兩歲或以下嬰幼兒,由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起。嬰兒最初會無故發燒,然後身上長出粉紅色皮疹,皮疹之後擴散至四肢及頭面,雖然玫瑰疹不痛不癢,但部分嬰兒發病時高燒可達39至40°C。   玫瑰疹常見於6個月或以下嬰幼兒   玫瑰疹會反覆發作?   玫瑰疹成因是經由過濾性病毒感染,常見的有人類皰疹病毒第六型(HHV-6)、人類皰疹病毒第七型(HHV-7)、腸病毒、腺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玫瑰疹主要透過飛沫傳播,如接觸患者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的口水或鼻涕等飛沫,以及接觸到遭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件而感染。病毒潛伏期為5至14天。   由於玫瑰疹可以經由不同病毒感染,可能有少部分病者會因感染不同病毒而不止一次染病。   玫瑰疹的病發率與季節及天氣無關,因此並無發所謂的發病高峰期,嬰幼兒全年也有機會感染。   - 何蓉蓉醫生   玫瑰疹的發病過程   玫瑰疹發病初期,孩子一般會出現發燒並持續3至4天,可能伴隨輕微肚瀉。發病後第4-5天,身體會出現淺紅色、一點點的皮疹,顏色與玫瑰近似。皮疹是發燒進入尾聲的跡象,會逐漸擴散至四肢及面部,一般數天內紅疹便會散去,亦不會出水疱及留有疤痕,之後孩子便會退燒,但有個別情況可能持續發燒一星期。   延伸閱讀﹕幾多度才算發燒﹖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玫瑰疹如何治療?   玫瑰疹跟其他皮膚疹症有些不同,患者不會感到痕癢、痛楚,也不會長出水泡。因此,如果醫生認為孩子患上玫瑰疹,多數只會處方退燒藥,建議要給孩子多喝水及休息。現時玫瑰疹並沒有特效藥,幸好絕大部份患者都會在一週內自動痊癒。一般而言,感染玫瑰疹後身體會產生抗體,從此對玫瑰疹免疫,但仍有小部分人因為不同病毒感染而不止一次患上玫瑰疹。   玫瑰疹傳染性高 慎防飛沫傳播   預防孩子感染玫瑰疹,最重要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好口罩及防護裝備。如果孩子發燒或皮疹未退,最好留在家中休息,不要上學或接觸其他小朋友。另外,孩子經常觸碰的物品,例如玩具和家品,家長需要定時以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家長亦應確保兒童身處的空間空氣流通,同時減少在人多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逗留。若在公眾地方觸摸扶手和按鈕等公共設施,需要儘快清洗雙手,以免感染病毒。   延伸閱讀﹕麻疹及玫瑰疹症狀相似點樣分﹖醫生教你8個要點        


飯後跑跳會有盲腸炎?醫生話你知盲腸炎的成因及五大症狀

小朋友喊肚痛,痛點位於肚臍附近並且愈來愈痛,便要當心患上俗稱「盲腸炎」的急性闌尾炎。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盲腸炎,當中以10至19歲最常見,5歲以下則較少。雖然幼兒患上盲腸炎的機會較少,但家長卻不能忽視。因為年紀較小的盲腸炎患者出現併發症或腹膜炎的機會較高。孩子因肚痛到小兒外科緊急求診者中,大約有7至8%確診盲腸炎。 急性闌尾炎又稱盲腸炎,年紀小的患者較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盲腸炎的成因   盲腸接連大腸起始段,對人體作用不大。盲腸炎的主要成因是盲腸出現阻塞。包括盲腸附近的淋巴結腫脹,使盲腸的腸壁或外圍受壓,形成阻塞; 另一個原因是盲腸受糞便或寄生蟲堵塞。當阻塞出現,盲腸的末端會出現腫脹,再加上細菌感染便會形成膿瘡。嚴重情況下,膿瘡會導致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等併發症。食物跌入盲腸導致盲腸炎﹖   坊間流傳兒童飯後跑跑跳跳,食物會跌落盲腸導致盲腸炎,此說法其實毫無根據。 - 司徒達燕醫生   盲腸其實是位於大腸與小腸接駁位的一段腸道,但它並無出口,當有糞便跌落盲腸便無法排出,而糞便長期留在盲腸就會硬化,最終引致盲腸發炎。盲腸炎的痛楚最初圍繞肚臍 然後蔓延右下腹 盲腸炎發作迅速,主要徵狀由肚痛開始。起初痛感通常圍繞肚臍附近,痛楚會持續增加,之後會蔓延至右下腹,又或者腹部多處都會感到疼痛,而且是連續性痛楚,而不像腸胃炎般出現絞痛或陣痛。小朋友或會出現嘔吐及悶悶不樂、沒精打彩的情況。盲腸炎的5大症狀包括肚臍附近疼痛(痛楚蔓延至右下腹)、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沒有胃口和發燒。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臨床發現年僅3歲小童亦會患上盲腸炎,但幼童未必能具體描述盲腸炎較複雜的腹痛感覺及痛楚位置,有時會令家長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或發燒,因而延誤醫治。如果小童突然喊腹痛,建議家長帶子女求醫及早了解病因,由醫生臨床檢查判斷。 盲腸炎的治療方法   盲腸炎屬於外科急症,一旦臨床確診,醫生多建議進行手術把盲腸切除,手術後約一星期便會痊癒。     延伸閱讀﹕小兒盲腸炎可大可小 必須做手術切除  


盲腸炎可大可小!  盲腸必有哪些症狀﹖是否必須做手術切除?

幼童患上俗稱「盲腸炎」的急性闌尾炎後果可大可小,嚴重可引致腹膜炎和細菌入血,恐有性命危險,動手術切除盲腸是唯一解決方法。 盲腸炎與急性腸胃炎容易混淆   盲腸炎初期病徵包括腹痛、發燒和嘔吐,症狀與一般急性腸胃炎近似;  痛楚一般由肚臍附近或上腹部開始,慢慢轉移到右下腹。   若幼童患上盲腸炎,未必能清楚表達肚痛位置及痛感而引致延誤治療,家長要小心留意。 - 司徒達燕醫生   醫生或因臨床未有足夠資料斷症,按病徵推測是腸胃炎而處方抗生素治理。部分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的確可以控制發燒及嘔吐腹瀉等徵狀,但不代表盲腸炎已治癒,症狀好轉亦只屬暫時性。若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症狀持續甚致加劇,宜儘快求診並作進一步檢查。   盲腸炎的早期症狀與急情腸胃炎相似,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盲腸炎如何治療﹖是否一定要開刀﹖ 盲腸炎初期,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控制發炎症狀。又或盲腸被旁邊的腸臟、網膜或肚裏的脂肪包裹住,形成局部發炎,沒有擴散開來至腹膜炎,醫生或會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不過,經抗生素治療後,復發的機會很高,故醫生會建議患者服用抗生素約三個月後,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儘早切除盲腸,杜絕盲腸炎復發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出現。 盲腸炎的手術治療 手術主要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以及現時普遍小朋友也可進行的微創手術治療。微創手術大約可於一小時內完成。若沒其他併發症,通常住院一至兩天已可出院。但若小朋友開始有腹膜炎或其他炎症,則住院時間會較長。嚴重的甚至在手術後須服兩星期抗生素才可出院。盲腸炎若能及早發現,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便能大大縮短治療時間。 盲腸炎手術後如何護理﹖ 手術後要時刻觀察及小心護理傷口,減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常見的手術後併發症包括傷口發炎或出現膿瘡。這些併發症有時候並非立即出現,有可能做完手術5日後才出現。手術後須小心觀察小朋友的進食情況、大小便及體溫是否正常。醫生亦會確保傷口癒合妥當才讓小朋友出院。即使小朋友出院回家後,父母仍要繼續觀察小朋友的情況,避免傷口濕水、保持飲食宜清淡及多作休息。至少休息兩星期,待傷口癒合後才可進行運動。如傷口出現紅腫等情況便要及早看醫生。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可預防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輪狀病毒是小兒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病因,有本港大學研究發現近四分一的幼童腹瀉個案,均由感染輪狀病毒引起。雖然目前未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但這個病毒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 - 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減少因感染而入院的機會高達九成。 讓寶寶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減少患上急性腸胃炎的風險   甚麼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otavirus, 簡稱RV) 是一種常見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輪狀外觀。輪狀病毒是全球引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少至10隻病毒就能造成感染。   6至24個月大 感染輪狀病毒風險高   冬季為腸道病毒肆虐的季節,嬰幼兒更是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危族群。 - 周中武醫生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6個月至兩歲大的嬰幼兒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持續三至七天,有機會是感染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成年人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自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甚至抽筋。小於兩歲的嬰幼兒若未曾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出現的病徵一般比已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來得更嚴重,需要入醫院治療的風險也更高。 輪狀病毒的傳播途徑   輪狀病毒一般由患者的糞便或經進食受感染的食物傳播。病毒的生命力極強,在手上可存活長達4小時,在乾燥表面可存活超過10天。 輪狀病毒疫苗預防率高達九成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輪狀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幼稚園及日間托兒中心亦偶有出現爆發。而且嬰兒時期的腸胃炎症狀一般比較嚴重,因此最有效方法是接種口服形式輪狀病毒疫苗。醫學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預防急性腸胃炎的效果達九成。   世界衞生組織亦在2009年建議所有嬰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但輪狀病毒疫苗並不納入衞生署的嬰幼兒疫苗接種計劃,家長可以自費在私家診所或到醫院接種。   嬰幼兒患上急性腸胃炎,情況一般比較嚴重,或需入院治理   輪狀病毒疫苗分類   輪狀病毒疫苗主要分五價和一價。五價疫苗內含五種牛/人基因重置輪狀病毒的減活性口服疫苗,包括G1、G2、G3、G4以及P(8)的血清型;需要接種三劑,分別在出生後第二、第四及第六個月接種。另外,一價疫苗是內含純G1P(8)血清型的活性減毒人類輪狀病毒口服疫苗,需服用兩劑,在出生後第二及第四個月接種。   兩款疫苗的保護性大致相等,副作用輕微,亦可與其他疫苗一起使用。            


BB心臟有雜音或患卵圓孔未閉症! 長大後會增加中風風險?

寶寶心臟有雜音,是家長最常擔心的問題之一。先天性心臟病、血管錯位、卵圓孔未閉症都可以引致心臟雜音,今次先談卵圓孔未閉症。   甚麼是卵圓孔?   卵圓孔是胎兒心臟左右心房之間的一個小孔,懷孕期間母體會透過胎盤,經臍帶和卵圓孔把血液及營養輸送給胎兒。寶寶出生後剪掉臍帶,卵圓孔便再沒有用途,並且會慢慢關閉。然而每個寶寶卵圓孔關閉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出生後二十四小時便會關閉,有些則需要數個月。 卵圓孔尚未關閉   甚麼是卵圓孔未閉症﹖如何診斷?   卵圓孔未閉症又稱「開放性卵圓孔」(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是先天性的結構性心臟病,可利用超聲波診斷。不論私家醫院或母嬰健康院均會為初生嬰兒檢測心臟是否有雜音,如有異常會轉介到專科跟進。醫生會為寶寶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以判斷心臟出現雜音的原因。如果發現寶寶心臟的雜音是源於卵圓孔未閉症,家長便無需太擔心。   4mm以下卵圓孔或自然埋口   一般來說,四毫米以下的卵圓孔,九成能自行癒合,因此心臟雜音未必代表有嚴重問題。若寶寶臉色發黑、氣喘、嘔吐,表達心口「唔舒服」、心口痛,就必須立即找兒科醫生檢查,以排除其他問題,有需要時亦可轉介予相關專科跟進。   有些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才發現心臟雜音,如屬於輕微心臟病,對孩子影響不大,不一定要避開激烈運動。政府有提供學生健康服務,已參加的學童可定期做檢查,若有異常,醫生會轉介跟進。   - 潘錦霞醫生 甚麼情況下需要手術治療? 患有卵圓孔未閉症的寶寶若沒有其他心臟問題,一般不會有任何臨床症狀,家長只需定期帶寶寶進行檢查便可。若寶寶到了兩至三歲時卵圓孔仍未閉合,醫生便會視乎卵圓孔的大小、位置及病人年紀制定治療方案。小過或等於三毫米的卵圓孔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只需由醫生定時監察,未必需要進行手術。假如卵圓孔大至八、九毫米並引致心臟發大,便需安排進行介入性導管關閉或手術處理。   卵圓孔未能自行閉合的患者,可進行微創手術把卵圓孔封閉   卵圓孔未閉症增中風風險?   卵圓孔未閉症是繼高血壓、糖尿病之後,引致年輕人中風的高危因素之一。未閉合的卵圓孔有機會讓身體其他地方積聚成的血塊由右心房流到左心房,當血塊流向左心房再泵上腦部,便有機會引致腦部血管栓塞及中風。若患者在中風後找不到明顯的病因,醫生便會進一步檢查患者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的情況。   資料顯示,5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患者,近一半有卵圓孔未閉症。 有些人在潛水或飛行時因氣壓改變而感到不適,檢查後才確診卵圓孔未閉症,有機會是天生卵圓孔太細小或隱藏,超聲波未能發現,直至身處高水壓或高氣壓環境才揭露有卵圓孔未閉症。        


BB訓唔好可能有睡眠障礙! 兒科醫生詳解嬰幼兒睡眠障礙4大成因 扁桃腺脹大可致睡眠窒息

寶寶睡得不好、經常半夜乍醒、不願自己在床上睡……寶寶睡眠問題是不少新手爸媽的煩惱,相信不少爸媽都有疑問:為甚麼寶寶總是睡不好?   為何寶寶不願在床上睡覺﹖   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有不同的成因,初生至數月大的嬰兒多有以下睡眠障礙成因﹕   1. 睡眠條件(sleep association)被打亂 例如:  習慣了被大人抱著哄入睡,當被放到床上便會因睡眠深度改變而「扭計」 調高家居冷氣溫度時,衣著厚重的寶寶因為太悶熱而「扭計」 寶貝攬枕半夜掉下床,因為條件反射而驚醒   2. 肚風/腸痙攣 初生嬰兒經常在傍晚哭鬧不休,醫學界推測這與新生兒腸道無法完全消化所吸收的營養有關。腸道細菌會製造很多氣體,造成肚仔谷脹不適。 延伸閱讀: 五招紓緩寶寶腸痙攣 3. 大腦成熟過渡期初生嬰兒還未習慣離開媽媽子宮內的環境,所以容易哭鬧。   上述情況非常普遍,但如果寶寶情況嚴重困擾爸媽睡眠,也可諮詢醫生找出應對方法。除此之外,部分大腦神經疾病也會引起嬰兒睡眠問題,例如腦癱兒常有各種異常睡姿及緊張性姿勢反射,他們很容易會受外界刺激而驚醒。再加上運動神經元興奮,痙攣嚴重的問題,他們在出生首幾個月,睡眠時間會明顯較一般寶寶短。   隨著寶寶進入幼兒期,睡眠障礙的成因亦與嬰兒時期有所不同,而睡眠窒息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 譚一翔醫生     4. 患上睡眠窒息症   扁桃腺及腺樣體脹大 年齡介乎3至6個歲的小朋友易有呼吸道感染,導致淋巴組織如扁桃腺及腺樣體因感染而脹大,繼而阻塞呼吸道。當感染痊癒後,這些淋巴組織未必能即時消腫,當孩子在睡眠便呼吸道便會受阻,影響睡眠質素。孩子在睡覺時會出現打鼻鼾和經常輾轉反側,睡不安穏。   喉嚨肌肉問題 孩子喉嚨肌肉張力不夠,當躺下時肌肉不足以支撐上呼吸道,繼而形成呼吸道障礙問題。   腦部或中樞神經問題 常見於早產嬰兒、患有腦積水或腦瘤的嬰兒。   肥胖 過多脂肪積聚喉嚨有可能使氣管出現阻塞,但此情況於成人身上較為常見。   鼻敏感或慢性鼻竇炎 鼻敏感患者的鼻腔偏窄,而且鼻腔組織較緟脹,有機會令小朋友出現呼吸障礙的問題。   上顎發育不理想 如果孩子上顎發育不理想,便牙齒沒有足夠位置生長,也有機會使呼吸道出現阻塞,影響睡眠質素。孩子出現睡眠窒息症,除了影響睡眠質素使日間精神變差外,也會影響上顎或臉部中庭的生長。上顎發育不理想是病因,也是後果。當呼吸道阻塞,小朋友很自然會用口呼吸;但長期用口呼吸,又會進一步阻慢上顎生長,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小朋友長大後上顎沒有足夠位置供牙齒生長而需要箍牙或拔牙。     呼吸道阻塞或會阻礙鼻腔生長,令小朋友經常鼻塞。所以如果懷疑小朋友有這方面的問題,應儘快就醫,在3至4歲時確定治療方案,便可在小學前完成治療過程。面部中庭 (Mid Face) 的生長黃金期為3至6歲,過了這段時期,面部和口部發育未必能夠追回。      


寶寶加固時間表及加固期注意事項 兒科醫生建議3類食物要多吃

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嬰兒滿六個月大便可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這段時期稱為「引進固體食物過渡期」,即除母乳或配方奶外為寶寶加入固體食物,以維持成長所需。即使寶寶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仍可繼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   6個月至2歲,是寶寶從吃奶過渡到跟家人一起用餐的階段。 - 鄧秀碩醫生 嬰兒滿6個月大便可開始加固   若太遲為寶寶引進固體食物,便有機會導致鐵和鋅攝取不足,為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寶寶亦會較難適應進食固體食物,引致偏食問題。不同年齡的嬰幼兒適合進食哪些食物?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加固時間表,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添加不同食材。   寶寶的年齡 食物 6個月 糊狀食物,質感要稀滑,例如米糊和水果蓉 7到8個月 較稠的糊狀和泥蓉狀食物 9到11個月 帶有顆粒的泥蓉狀食物,例如肉和菜粥 12到18個月 混有切碎的肉和菜的軟飯 19到24個月 開始跟成人吃相同的飯菜,但要適當切碎   隨著寶寶喝奶量減少及進食愈來愈多固體食物,寶寶的餐單應該逐漸變得多元化,確保從不同種類的食物中攝取多元營養素。每餐應包含穀物、蔬菜、 肉、魚、雞蛋等鐵質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剛開始加固時可先從每天一餐開始,循序漸進增加固體食物的分量。若寶寶能吃下足夠(約半碗至大半碗)的分量,而且持續數天吃完固體食物後不用再吃奶,以後便可以直接用固體食物取代一餐奶。若寶寶抗拒固體食物,家長也可以花點心思每餐挑選不同顏色或質感的食材,提升寶寶食慾。   種類 食物的營養素 穀物類 米飯、粉麵、麵包、麥片 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鎂 肉類和海鮮 魚類、雞肉、牛肉、豬肉、肝臟、海鮮 蛋白質、鐵質、鎂質、脂肪、維生素B12 奶製品 牛奶、乳酪、芝士 蛋白質、鈣質、維生素A 綠葉蔬菜 菜心、小白菜、 西蘭花、芥蘭、 芥菜、莧菜 膳食纖維、鈣質、鐵質、維生素E和K 豆類製品 豆腐、毛豆、鷹嘴豆、扁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質、鋅質 水果 香蕉、蘋果、葡萄、梨子 維生素C、膳食纖維、鉀質   嬰幼兒加固期有哪些注意事項﹖   食物要多樣化 如果想孩子長大後不偏食,就要從小讓他接觸不同口味的食物。每餐要包括穀物、蔬菜、水果和「肉、魚、蛋、奶、豆」這四大類食物,以確保營養豐富及均衡。其中首三類食物尤其重要,可讓寶寶多吃。   考慮寶寶的咀嚼能力 需按照寶寶的牙齒發展把食物的形態加固。年紀較小的兒童咀嚼能力較弱,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幼兒,必須要把食物磨成糊狀或泥蓉狀,方便吞嚥。隨著孩子長大,咀嚼能加增加,可適當調整食物的質感,例如把蘋果切成小粒,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   減少調味料 基本上,給一歲以下寶寶的食物是不需要加入任何調味料的,而給一歲以上寶寶吃的食物則可適量加點。而食用油方面,可以在烹調時加入適量的植物油,有助寶寶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植物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有人體所需的脂肪酸,對腦部和身體發展有益。如果寶寶已經接近2歲,便可以逐漸與家人一起吃飯,但寶寶吃的食物應儘量以少鹽、少豉油為原則,可選用蒜、蔥調味。   準備寶寶食物的工具   1歲以下的寶寶仍以奶和糊狀食物為主,為寶寶準備糊仔時,可準備以下用具﹕   攪拌器 剪刀 刨絲器 磨棒、磨盆 濾網 寶寶食物專用的熟食砧板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些用具,要把煮熟的肉、根莖類蔬菜、瓜類、魚、豆腐、豆類、肝臟等食物變成糊狀或泥蓉狀,便不再是難事了。  


嬰兒睡過夜有秘訣? 教識BB分辨日頭夜晚好重要

初生嬰兒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不同年齡層的嬰幼兒睡眠長度也不一樣,由初生至三個月大平均每天睡14至17小時,到三至四歲大約睡10至13小時。隨著寶寶成長,晚間的睡眠時間會慢慢增加,即使偶爾仍會在日間小睡,但次數和時間會逐漸減少。 嬰幼兒為甚麼不能熟睡?   有些寶寶經常半夜醒來、不肯按時入睡或要大人抱著才能入眠,使新手爸媽非常頭痛。為何孩子總不能一覺睡過夜﹖每個人睡眠時會不斷經歷淺睡-熟睡的循環。嬰幼兒的睡眠階段約20至50分鐘循環一次,當嬰兒處於淺層睡眠的階段時,呼吸會較淺及不規則,手腳可能有輕微的抖動,有時會發出輕微的聲音甚至醒來。   寶寶半夜醒來其實是正常的,家長不用憂心,最重要是如何讓寶寶靠自己再次入睡。 - 譚一翔醫生     良好的「入睡條件」是讓寶寶自然入睡的關鍵   入睡條件 (Optimal Sleep association)是指寶寶於晚間醒來時,需要藉著這些特定條件才能再次入睡。一些寶寶習慣被大人抱著或輕輕搖著入睡,每當他醒來時便會哭鬧。大人每當聽到哭鬧聲便把寶寶抱起,直接「助長」寶寶行為,久而久之,寶寶必須依賴爸媽才能入睡。   養成良好入睡條件的秘訣   為寶寶建立良好的入睡習慣,應該由醫院回家的第一天開始。當寶寶睏了,爸媽便把他放在床上,輕拍一會兒幫助放鬆,等他慢慢入睡。由於寶寶一開始便是靠自己入睡,慢慢也就形成習慣,之後可能只需啜啜手指、玩玩被子,便能成功入睡。如果寶寶未戒夜奶,晚上仍會因肚餓而哭鬧,爸媽可以摸準時間,抱起寶寶餵奶,吃完再放回床上,建立一種習慣,讓他知道餓了會抱著吃奶,飽了便返回床上睡覺。如此爸媽便不會為了哄孩子入睡,導致嚴重休息不足,影響工作。   如何教寶寶分辨晝夜?   教寶寶分辨畫夜,建立良好作息時間   雖然嬰幼兒尚未開始上學,但仍有必要學會日夜觀念,因為這樣才能令身體正常發展、荷爾蒙分泌正常,否則寶寶和爸媽的精神、情緒都會受影響。為了幫助寶寶分辨晝夜,爸媽需要保持環境光線充足,講寶寶在白天時多玩耍及與他說話。即使寶寶休息也不需刻意將房間遮閉到全黑;晚間睡前要把燈光調暗,保持環境安靜及避免讓寶寶有太劇烈或過度興奮的活動。當寶寶逐漸建立出晝夜的觀念,便會知道何時需要休息,何時可以嬉戲。    


出疹是藥物過敏嗎?一文了解常見致敏藥物

藥物過敏是指接受治療過程中,服用或注射了某些藥物後,產生非預期的過敏反應。這些反應大多是輕微而短暫的,最普遍的例子是過敏性紅疹或風癩﹙蕁麻疹﹚,但也有可能發生嚴重或有生命危險的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所以記錄身體對哪種藥物過敏尤其重要。每次看病前,一定要先告知醫生自己對藥物的過敏史,以免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   最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可分為急性和延遲性兩種。     急性藥物過敏反應   急性藥物過敏反應通常會在打針或服用藥物後1-4小時內出現,常見症狀包括:   輕微 嚴重 · 蕁麻疹 ﹙皮膚出紅疹、風癩﹚ · 血管性水腫﹙臉腫、眼腫﹚ · 噁心、嘔吐、肚瀉 ·  過敏性休克 ·  呼吸困難 ·  呼吸道內的黏膜腫脹 ·  血壓降低 ·  心跳加快   延遲性藥物過敏反應    延遲性藥物過敏反應並非即時出現,症狀可在接觸藥物後幾小時至幾日後才出現。不過常見症狀都是較輕微的,嚴重的則較為少見:   輕微 嚴重 · 皮膚出疹 · 皮膚炎 · 紅斑丘疹 · 血管炎 ·   廣泛性的全身紅疹、水泡、濃瘡、表皮脫落,皮膚狀似燒傷 ·   發燒、淋巴腫脹,同時影響肝臟、腎臟等內臟功能 ·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 ﹙SJS﹚ ·    中毒性表皮壞死症﹙TEN﹚ ·   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DRESS﹚ ·   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皰症 ﹙AGEP﹚   兒童最常見引起過敏的藥物   抗生素:盤尼西林 ﹙Penicillin﹚ 或頭孢子素類藥物 ﹙Cephalosporins﹚ 退燒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 或撲熱息痛 ﹙Paracetamol﹚   藥物過敏的高風險因素    針劑藥較口服藥容易引致即時嚴重藥物過敏反應  有食物或其他藥物過敏病史  有慢性疾病,需長期重覆使用某種藥物,如抗生素   過敏反應等於藥物副作用嗎? 不是。一般藥物副作用是可預期的,多與劑量相關,並不涉及免疫反應。例如服用抗生素後出現輕微肚瀉,這是藥物副作用,與免疫系統無關。相反,藥物過敏反應是不可預測的。家長如有疑惑,應及早諮詢醫護人員。   延伸閱讀﹕如何選擇過敏測試﹖比較三種測試合適人群      


「乳糖不耐症」一飲奶就屙 咁點樣補鈣?

乳糖由葡萄糖及半乳糖組成,需由乳糖酵素/乳糖酶﹙lactase﹚分解吸收。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 是一種消化道反應,因身體沒有產生足夠的乳糖酶消化奶類製品,導致腹瀉、排氣和脹氣,症狀一般在餐後30分鐘出現,而這跟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無關。     小時候可以喝奶 長大卻出現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可分繼發性和原發性。兒童患上的多屬繼發性,即由其他疾病造成。   兒童患上腸胃炎,一般肚瀉三天至五天就會痊癒。如果一個星期後還持續腹瀉,有機會是腸胃炎引致的乳糖不耐症。 - 周中武醫生   腸胃炎導致腸壁損傷,使乳糖酵素的生產量暫時減少,當進食含乳糖的食物時,便會出現肚瀉、腹痛、氣脹和排氣等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此類情況一般只屬暫時性,大約兩星期內便會自動痊癒。     相反,成年人出現的乳糖不耐症一般屬原發性,而且是永久性的。相信不少成年人都有這種經歷:小時候喝牛奶沒有大問題,長大後喝牛奶卻會肚瀉和胃氣脹。我們出生時,腸壁內已有足夠的乳糖酵素幫助消化乳糖,但部分人體內的乳糖酵素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此後一直維持低水平,因而引致永久性乳糖不耐症,此情況在中國人或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   奶類替代品 吸收充足鈣質   隨著社會發展,均衡飲食建議每日要攝取適量奶類,吸收足夠鈣質對骨骼和牙齒健康非常重要。以一天為單位,一至三歲的幼兒約需500至600毫克鈣質;四至六歲的孩子約需800毫克鈣質。不喝牛奶,如何補充?家長可為孩子選購不含乳糖的奶類製品,如豆奶或杏仁奶;亦可在膳食中添加豆腐、西蘭花、白菜、菠菜、枝豆、杏仁或三文魚等高鈣食材。 各種食物的鈣含量 食物 鈣含量 高鈣豆奶1杯 (240mL) 288mg 高鈣杏仁奶1杯 (240mL) 430mg 硬豆腐 (100g) 320mg 西蘭花 (熟) 1碗 (156g) 62mg 白菜 (熟) 1碗1 (170g) 158mg 枝豆 (100g) 63mg 杏仁 (烤) 100g 266mg 罐頭三文魚*(連骨) 100g 249mg *三文魚同時含有豐富維他命D,有助鈣質吸收   服用乳糖酵素和益生菌可治療乳糖不耐症嗎?   坊間有售的乳糖酵素補充劑,有些人會在喝鮮奶前先吃一粒幫助消化,這對部分乳糖不耐症的成年人有一定幫助,放在小朋友身上又是否可行呢?其實小朋友出現永久性乳糖不耐症的機率相對較少,很少需要用到乳糖酵素補充劑。有家長可能會問「讓孩子食益生菌有用嗎?」其實益生菌和乳糖消化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不會有特別幫助。   服用益生菌或無助改善乳糖不耐症。 - 周中武醫生   母乳會否引發乳糖不耐症呢?   母乳的確含有大量乳糖,但卻不會引發乳糖不耐症。腸胃炎才是引發短暫乳糖不耐症的元兇。如果你的寶寶現正以母乳餵哺,而你又懷疑寶寶有乳糖不耐症,先不要馬上停止餵哺,最好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男嬰是否必須割包皮﹖兩種情況下必須要割

嬰兒割包皮手術近數十年在香港興起,其發源地是英國及其他英語國家。割包皮於19 世纪末開始流行,在50年代最為普遍,之後在英國熱潮逐漸減退,但在北美至今仍然流行。歐洲大陸,例如德國、法國等地,都不見有此習慣。不過,美國人為寶寶割包皮這種風氣,卻漸漸吹到加拿大、南美洲等地方去。 嬰兒割包皮手術起源於英國及其他英語國家,也是猶太人的習俗 割包皮是猶太人的習俗,在西方也曾被相信為可以減低性慾的方法。提前割包皮,清潔起來便容易得多,也不需擔心長大後包皮過緊會造成不適或因清潔不足而發炎。二次大戰後有醫學文獻提出割包皮的害處,慢慢割包皮的風氣便不再這樣流行了。   割包皮手術有必要嗎? 醫學證據顯示,嬰兒割包皮手術只能減輕約1%的尿道炎發病率,基於手術帶來的好處太低,目前世界上有規模的兒科學會都不推薦為寶寶做例行割包皮手術。   真正需要做割包皮手術的,不是小寶寶,而是接近成年或成年時,包皮仍未能成功翻開的大男生。 - 譚一翔醫生   如果男孩包皮過緊(又稱為包莖),龜頭不能露出來時,便需要考慮進行「包皮環切術」,把多餘的包皮通過手術切除。但這種情形發生的比率只有約1%。   包皮會隨著男孩長大慢慢鬆開 男嬰在初出生時,內包皮與龜頭大多是黏在一起的,約九成男嬰的包皮是不能翻開。隨著男嬰長大,包皮會慢慢鬆開,大部分男孩在青春期前已可把包皮完全翻出來,露出整個龜頭。而小朋友何時可以完全把包皮翻開,其實因人而異。隨著青春期開始,荷爾蒙產生改變,大部分男孩子的包皮都會慢慢鬆開,當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例外。 孩子約兩、三歲起,家長可在洗澡時嘗試為小朋友推開包皮,並持續進行一段時間。若在五歲後包皮還未鬆開,醫生或會處方低強度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作用是幫助溶解內包皮的黏性物質,幫助包皮鬆開。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哪些人必須割包皮? 初生寶寶基本上毋須割包皮,在醫學上認為有必要進行手術的,只有以下兩類﹕ 兒童期反覆出現尿道感染 由於包皮緊裹著龜頭,較難清潔,增加尿道炎、龜頭炎風險,割包皮會有助改善病情,減低感染率。 孩子到了16歲以後以後,仍未能把包皮翻開 考慮到將來會造成行房困難,包皮會因為經不起性事摩擦而產生疼痛,性交後亦難於徹底清潔。      


八大成因致血便 觀察顔色有助斷症

兒童大便有血,可能是食物造成的假像,如火龍果、紅莧菜或朱古力等,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不同顏色的便便反映不同的出血位置。     八大血便原因     便秘及肛裂:這是血便最常見的原因,便秘導致大便過硬,會弄損肛門致肛裂出血,出血量通常很輕微。孩子排便乾硬,大便有血絲、抹擦的廁紙沾有血跡,便有機會是與便秘有關。對牛奶蛋白過敏:較多發生在數星期至數月大的嬰兒身上,徵狀是大便帶有少許黏液或少量血絲,但肛門並無裂傷。寶寶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糞便中帶血、腹痛、腹脹等徵狀。消化性潰瘍:患者較多屬青少年,會排出暗黑色的血便,病因可能與腸、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腹痛、食慾不振、貧血、體重過輕等情況。兒童的消化性潰瘍多與家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密切關係。   腸套疊:腸套疊是患者的一節腸被套進另外一節腸裏而造成腹痛,嚴重可致「箍腸」導致腸道缺血壞死。患者多是五個月至一歲半大的嬰幼兒,他們會有一陣一陣肚痛、嘔吐,亦會排出黏液狀血便,因此應立即求診,及早治療。細菌性感染:細菌性腸炎的大便多帶有血絲及黏液,多有發燒,甚至脫水現象,家長要留意及時為子女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如情況嚴重,醫生亦會考瀘使用抗生素,以幫肋痊癒。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但較少見於兒童身上,多數患者是青少年。慢性腸炎症狀包括發燒、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貧血等。幼年型瘜肉:患者多是五至十歲幼童,常見症狀包括大便有血、大便帶有粘液;患者大便時,瘜肉甚至會從肛門外露,醫生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及進行切除。腸癌:兒童患上腸癌導致大便見血的機會極低,但研究發現若有家族性腸癌風險,兒童患上腸癌的機會亦會較高。      


如何判斷是否食物過敏? 誰適合做食物激發測試?

家長懷疑小朋友對某種食物過敏,例如進食某種食物後皮膚出現紅疹、嘴唇腫脹、痕癢或蕁麻疹(風癩)等症狀,一般會讓小朋友戒口,避免再次進食該食物。一些患上嚴重濕疹的小朋友更會被嚴格限制飲食,最常見的是要戒牛肉、海鮮或牛奶等。   胡亂戒口或過度戒口除了會影響兒童的情緒,也會影響其營養吸收,導致營養失衡。 - 莊俊賢醫生   食物過敏所引起的過敏反應可以分為即時性或延遲性。即時反應發生的時間可以短至數分鐘至1小時;延遲性的反應則可能要數小時或數天後才出現。因此家長未必能準確判斷哪種食物才是真正的致敏元兇。   食物過敏分為即時性和延遲性,需進行食物過敏測試判斷對哪種食物過敏   即時性與延遲性食物過敏比較     臨床食物激發測試 -  揪出食物過敏真正元兇   要確診對哪一種食物過敏,過敏病科醫生一般會根據兒童的過敏史和病歷建議進行「皮膚點刺測試」或「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然而兩者並非百分百準確,例如測試結果顯示患者對某種食物過敏,但患者並沒有出現病徵。若醫生對測試結果有懷疑或未能確定患者的致敏原,便會建議患者進行臨床食物激發測試 (Oral Food Challenge)。   臨床食物激發測試一般會在診所進行,有助患者確診哪些食物會引致急性過敏反應,醫生亦會同時監察患者會否出現延遲性過敏反應。另外,測試又有助患者排除會引致過敏反應的食物,讓嚴重戒口的患者有更多食物選擇,改善營養吸收、提升生活質素及減少患者不經意接觸過敏食物的危險或對未知過敏食物的焦慮。   如何進行食物激發測試?   臨床「食物激發測試」主要針對個別懷疑致敏食物,過程中有可能令患者產生過敏反應,測試必須在診所或醫院內進行,測試場內要由曾受專業培訓的醫生監督及備有急救藥物。測試者須嚴格跟從既定的食物激發測試方案,醫護人員會在固定的時間內為患者加入少量懷疑過敏食物,並逐步增加食物份量,醫生會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任何過敏反應。     當懷疑過敏食物是花生,醫生首先會在病人嘴唇內塗上少量花生醬,觀察有否過敏症狀。假如沒有反應,便會進行第二個步驟,量度花生醬的份量及計算所含的花生蛋白,然後每20分鐘,逐次增加份量給患者進食。如果患者沒有任何過敏反應,便算完成測試,整個過程約需半日時間。如在測試期間出現過敏性反應,醫生可以即場處理。   「食物不耐症」等於「食物過敏」?   「我的孩子身體健康,但每次喝牛奶都會肚瀉,是對牛奶過敏嗎﹖」   常見的食物不耐症,如「乳糖不耐症」並不屬於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是由於身體沒有足夠的酵素來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引致胃氣脹或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並非由身體的免疫系統引起。如果孩子出現懷疑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症的症狀,應立即暫停進食該懷疑食物,並及早求醫進行診斷或簡單的過敏測試。   延伸閱讀: 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    


濕疹嬰兒沖涼4大注意事項  稀釋漂白水浸浴可以治濕疹?

當聽到用稀釋漂白水浸浴來治療濕疹,很多家長都會半信半疑。其實爸媽不用擔心,這個方法已被醫學文獻證實能有效控制濕疹。濕疹患者皮膚上 「寄居」了大量有害病菌,如金黃葡萄球菌。金黃葡萄球菌可以釋出致敏毒素,加劇濕疹病情。一般人也會感染金黃葡萄球菌,但濕疹皮膚上的數量會特別多。稀釋漂白水能有效殺死病毒、細菌和真菌,減少金黃葡萄球菌的數量,從而改善濕疹病情。   6個月以上的嬰兒可按醫生指示以稀釋漂白水浸浴   稀釋漂白水浸浴主要針對頸部以下、中度或嚴重濕疹的患處,適用於六個月或以上的嬰兒,必須在醫生指引下使用。 - 莊俊賢醫生 稀釋漂白水浸浴的步驟   在浴盆內注入溫水,每6公升溫水加入5毫升家用漂白水(一般含6%漂白水),徹底攪勻。如浸浴使用12公升水,即大約用10毫升(2茶匙)漂白水。稀釋漂白水的濃度約為1 : 1200,醫生會因應情況稍作調整。     每次浸浴約5至10分鐘,一星期最多兩次,持續1至3個月。浸浴後用清水沖走漂白水,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印乾患處,再塗上指定的潤膚膏,補濕鎖水。   稀釋漂白水浸浴的安全指引   嬰兒/兒童必須在醫護人員指引及家長看管下進行稀釋漂白水浸浴。 稀釋漂白水需預先調較,切忌在患者仍在浸浴期間加入漂白水。 漂白水易傷黏膜,必須謹慎使用,避免濺入眼、耳及口。 漂白水氣味具刺激性,會引致鼻子不適,使用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打開窗戶。 未稀釋的漂白水需小心存放,切勿讓嬰兒/兒童接觸到。處理時要戴上手套,保護手部皮膚。 濕疹寶寶洗澡時的4大注意事項 1.   時間掌握 濕疹寶寶每次洗澡時間大約5至10分鐘,不宜太長。                     2.   水溫 沐浴或浸浴的水溫不宜太高,因為熱水容易洗走皮膚上的油脂,皮膚會變得乾燥且容易受刺激。   3.   沐浴/浸浴產品 輕度濕疹患者可選用濕疹專用的產品,減少使用肥皂、含有添加防腐劑、香料等含刺激皮膚物質的產品。不建議用坊間流傳的偏方例如芫荽、金銀花、片糖等來洗澡,以免進一步刺激皮膚,加重病情。中度或嚴重濕疹患者可在醫生指引下使用適量稀釋漂白水浸浴。   4.   保濕 用乾淨毛巾輕輕印乾患處,仍然保持輕微濕潤的狀態。塗上滋潤藥膏或醫生指示的濕疹藥膏。      


4個步驟幫小朋友濕敷 減濕疹皮膚紅腫發炎

濕疹又稱為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小朋友的濕疹常見於頸部或皮膚的摺疊位置,如手肘。患者的皮膚會十分乾燥痕癢,濕疹發作時更會出現紅腫。如皮膚受感染,甚至會出現水泡或分泌物。醫生一般會處方外用藥膏來控制發炎情況。部分經過一般治療仍未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以考膚進行濕敷治療(Wet wrap therapy)。   濕敷(wet wrap)是治療濕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濕敷是濕疹治療其中一種常用、安全且有效控制症狀的方法。 - 莊俊賢醫生   濕敷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部位及範圍、濕疹活躍程度等作出處方。一般病人可持續3至5天在家配合醫生的指引濕敷,若情況嚴重,就需要由醫護人員進行。 濕敷治療有何好處?   1.  補充皮膚水分,增加保濕時間,減輕紅腫及發炎的症狀。 2.  提供清涼感覺,紓緩皮膚痕癢,避免小朋友抓損患處。 3.  加長藥物與皮膚的接觸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濕敷治療的基本步驟   濕敷必須在醫生指引下進行,家長可考慮在小朋友臨睡前或日間活動較少的時間進行,讓患處有充足時間休息。首先要清潔雙手及預備所需的物品,包括乾淨毛巾、醫生處方的藥膏、一盆溫水、彈性繃帶或者敷料兩份。   第一步:清潔   先洗澡或清潔患處,注意水溫不要太高。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把患處印乾,千萬不要大力擦拭,以免因為摩擦而刺激到皮膚。   第二步:潤膚   於沒有紅腫的輕微患處塗上滋潤藥膏;而在紅腫或濕疹活躍的患處,可按醫生指示使用稀釋類固醇藥膏。   第三步:敷保濕料   將一份彈性繃帶(透氣、不能太鬆或太緊)浸在和暖溫水中,撈起時保持濕潤,瀝乾多餘水分至不滴水,然後將濕潤的敷料放在患處上。除了彈性繃帶,現時還有一些彈性足夠,尺寸齊全,專門套上身體不同部位的袖套可以選用。   第四步:乾料屏障   將另一份乾的彈性繃帶或者敷料(與濕料一樣尺碼)敷在濕料上,作為保護屏障,以防子女抓癢傷及患處。濕敷完成後,便可穿上一般衣物。     濕敷治療注意事項    1. 濕敷過程中,可以不時檢查內層濕料部分,如果已經乾透可以直接噴上一點水。當觸摸底下的皮膚感覺不到藥膏的濕潤感時,可再作補充。 2.  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則要留意會否太熱。   每次濕敷最理想能維持2至4小時,持續3至5天。有需要可根據病情,與醫生討論後再作調整。  


如何分辨嘶哮症與哮喘? 家長應該知道的6個病徵

小朋友咳聲似海獅叫?很可能是嘶哮症﹙Croup﹚的警號。嘶哮症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尤其在5歲以下的學前兒童中更為常見,特別是秋冬至初替的季節。 近期接連有幼童感染新冠病毒同時出現嘶哮症,嚴重者甚至要入深切治療部。不少家長擔心嘶哮症會成「兒童殺手」,究竟嘶哮症會否致命?其與新冠肺炎又有何關係? 5歲以下的學前兒童是嘶哮症的高危一族 嘶哮症可急速惡化? 嘶哮症是兒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尤見於5歲以下的學前兒童,而發病高峰期通常為秋冬至初春的季節﹙11月至4月﹚。嘶哮症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例如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亦有不少海外兒童因感染流感嗜血桿菌而發病。患者初期症狀不外乎發燒、流鼻涕和咳嗽,與感冒相似,但由於病毒會影響氣管及咽喉,加上嘶哮症可急速惡化,重症者可因咽喉腫脹,呼吸受阻導致呼吸困難,或有性命之危!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典型嘶哮症症狀,一定要儘早求醫診治! 嘶哮症患者因喉嚨腫脹,氣管收窄的症狀,可致呼吸困難 嘶哮症6大病徵 ·  乾咳持續又短促 ·  咳或呼吸時會發出刺耳的叫聲,猶如海獅般 ·  呼吸﹙特別是吸氣﹚會有喘鳴聲 ·  吸氣聲大過呼氣聲 ·  聲音沙啞 ·  呼吸困難 嘶哮症與哮喘有何分別﹖ 雖說嘶哮症與哮喘同為上呼吸道疾病,但前者屬於急性疾病,而後者則是一種過敏及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有別於嘶哮症,哮喘病是沒有傳染性的,它的成因主要是由長期致敏原在有過敏體質的氣管慢慢形成,再受外在環境因素觸發病情,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或鼻病毒(Rhinovirus, RV)等。兩者最大差別在於患者的呼吸聲,哮喘患者通常只有呼氣才會發出高頻的「哮鳴」聲﹙Wheezing﹚;而嘶哮症患者則是呼與吸都會發出「喘鳴」聲﹙Stridor﹚,但以吸氣為主。雖然兩種病患的呼吸聲有別,不過對家長而言還是很難分辨。與其自行判斷,倒不如及早投醫,請醫生診斷,免得延誤病情。 哮鳴和喘鳴雖有差異,但危急關頭,最理想的做法還是儘早求醫,讓醫生診斷及治理 及早診治 一星期可痊癒 嘶哮症雖然來得急,不過只要處理恰當,及時送醫診治,大部分輕症患者的病情都會在數天內好轉,大約一星期左右便能痊癒。至於治療方法,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和咳嗽的嚴重程度,安排適當治療及處方藥物,包括口服、注射或吸入式類固醇,以紓緩患者的哮吼及呼吸困難的情況;另外,亦有機會用到吸入式腎上腺素霧化劑治療患者。如果是居家治理的輕症患者就要注意多多休息,保持家居空氣流通,家長亦要提高警覺,留意病童的呼吸和咳嗽狀況有否惡化。 預防嘶哮症小貼士 預防兒童患上嘶哮症首先要防範病毒感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及日常生活習慣,亦建議儘早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保障幼童健康。 - 譚一翔醫生 預防重點如下︰ 1.     接種新冠疫苗 6 個月至 4 歲的兒童可接種科興疫苗;5 至 17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可接種復必泰疫苗或科興疫苗 2.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 3.     正確佩戴外科口罩,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4.     作息定時,注意均衡飲食 5.     進行適量運動    


BB心率幾多是正常?兒童心臟病有咩警號?

小朋友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等明顯病徵,家長很快便能察覺子女不適,但若遇上心臟病等隱性疾病,家長就要多加留神,了解孩子心率是否正常和有否出現心悸﹙心臟不正常跳動﹚。 兒童隠性心臟病病徵不明顯,家長要多加留神   不同年紀的心率標準   心率,即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是兒童健康的其中一個偵測指標,不同年紀有不同的心率標準。一般來說,年紀愈小的兒童心跳愈快;因應不同的情緒及活動量,心率也有所不同。例如睡覺時,每分鐘心跳大概40至50;當身體處於興奮狀態、哭閙、緊張、生病或運動時,心跳則可達每分鐘160,甚至200下。有些看起來不是特別動態的活動,例如飲食、打機等,孩子的心跳也可能會加快。兒童的心律正常範圍因年齡而異,以下是美國心臟科學會(The Americal Heart Association, AHA) 提供的參考標準﹕ 兒童靜態心律標準 新生兒 (出生至1個月) 70-190次/分鐘 嬰兒 (1-11個月) 80-160次/分鐘 幼童 (1-2歲) 80-130次/分鐘 兒童 (3-4歲) 80-120次/分鐘 兒童 (5-6歲) 75-115次/分鐘 兒童 (7-9歲) 70-110次/分鐘 兒童 (10-12歲) 60-100次/分鐘 青少年 (13-18歲) 50-90次/分鐘   以上數值只供參考,一個兒童的正常心率範圍或會因活動量、壓力和整體健康狀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果對孩子的心率有疑慮,應咨詢醫生,需要時要作進一步檢查。 - 潘錦霞醫生   孩子說「好驚」或臉色大變就是警號   嬰幼兒未有言語能力表達身體狀況和感受,有些小朋友可能有先天性隱性心臟病,但因不懂表達不適,其他人又未察覺異常,直至孩子七、八歲時才發現隱疾。其實,若小朋友說「好驚」、「個心好唔舒服」,或父母見到小朋友的臉色大變,均可能是心跳不正常令他們感到不適。 小朋友不懂表達心臟不適,家長要細心留意子女狀況   現時科技發達,智能手錶能監測心跳,故有些家長會讓孩子戴上,方便隨時監察子女的身體狀況。若學校不允許懷疑有心臟問題的學生帶智能電話回校,家長可向醫生要求寫信,證明有此需要。 家長可讓子女戴上智能手錶,監測心跳   家長如何為孩子測量心率﹖   家長可以在家中為孩子測量心率,以監測他們的健康狀況,可參照以下步驟﹕   1.   安排一個安靜、放鬆的環 2.   讓子坐下或躺著,身體保持靜止狀態 3.   在手腕或頸部脈搏為孩子把脈15秒 (或以運動手錶,直接讀取結果) 4.   把15秒的心跳次數乘4便能得出每分鐘心跳次數 5.   記錄測量結果,並與相關的參考值進行比較,以確定孩子的心率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醫生如何評估心率異常?   要評估孩子的心臟健康,醫生除了會看心跳,還要檢測血壓、心臟超聲波(Echocardiogram) 及心電圖 (ECG)。心臟超聲波主要檢查孩子的心臟結構是否正常,例如有否血管阻塞、心瓣出現倒流和心肌發大等心臟結構的問題。至於,心電圖則是評估孩子心跳的速度和心臟跳動的節奏,可分為靜態及運動心電圖。     靜態心電圖監測心率及心律,也可以初步檢查心臟結構,但只能量度10秒時間,未必捕捉偶發性的心房顫動。運動心電圖需要兒童於踏板上步行或跑步,以便偵測心臟負荷增加時是否有異常心跳,主要用作檢查心血管問題。   心跳過慢、過速或是過早搏動均可能是患上先天性心臟病的警號,家長們應時刻留意子女的情況。      


加固同戒片令BB容易便秘 可以點改善﹖

小朋友便秘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痛的問題之一。每次寶寶排便時,坐在廁盆上數小時,漲紅著臉,不斷哭鬧仍未能把便便排出,怎教家長們不心痛﹖   其實大部分出現便秘的兒童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只有低於5%是病理性問題 - 周中武醫生   病理性問題包括巨結腸症、甲狀腺偏低、鈣質偏高,甚至是脊椎骨裂影響神經線活動和控制大便的能力等等。只要清楚寶寶不同階段的便秘成因,改變生活習慣便能讓寶寶遠離便秘之苦!   寶寶容易出現便秘的三個時期:   六個月   寶寶於半歲大開始「加固」,減少吃奶類品,若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由於母乳比奶粉容易消化,因此當媽媽停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或混合模式,寶寶也可能不適應而出現便秘。 6個月大的BB開始加固,容易因水份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兩歲至三歲   寶寶正在學習如廁,最初不太會控制便意,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懂用力把便便排出。寶寶也可能不習慣使用便盆或便壺而忍住不去排便。久而久之,便便積存在腸道內,產生宿便,形成便秘。下次排便時寶寶更會倍感痛楚,因而會忍住用力,造成惡性循環。 兩至三歲的兒童或會因未習慣使用便盆而忍住大便   孩子生病   寶寶生病時因胃口欠佳減少進食,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活動量減少,以致出現便秘。痊癒後腸道裡已積存大量宿便,使寶寶更不願排便。 小朋友因病減少進食及活動量,是引致便秘的原因之一   不應胡亂給寶寶用藥 如果腸道或肛門被大便塞住,寶寶可能坐着也會感到痛楚。治療便秘的藥物分兩大類 - 口服和塞肛,醫生要視乎便秘的情況和嚴重性,才決定如何處方。 坊間都有不少排便或利便產品出售,如甘油條等,這類藥物不宜自行購買。   因為用藥份量視乎患者情況及年齡而定,應該由醫生診斷後才依從處方使用藥物。有些成人常用的口服藥物刺激性較大, 較容易引致肚痛,依賴性也比較強,不適合作治療兒童便秘的一線藥物。治療便秘是需要時間和耐性,如果便秘時間越長,要成功治癒的時間會相應増加。所以如小朋友有便秘問題,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妙招安排飲食及活動減便秘   歸根究底,要治療及預防便秘,還是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和配合適當的如廁訓練。對開始加固的嬰兒來説,蘋果蓉、梨蓉、香蕉蓉、南瓜蓉都是很好的選擇,其纖維有助排便暢順,亦不需太多咀嚼。 蔬果蓉可以為寶寶提供水份和纖維,預防便秘   平日足夠的活動亦有助正常排便,因為若整天坐着不動,身體和腸道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大便就會不順暢。孩子約兩至三歲左右便可學習如廁。家長可以嘗試安排孩子在用餐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孩子坐在廁盆5至10分鐘,每天坐一至兩次。腸道的蠕動狀態在餐後是最好的,排便意慾也比較高。即使當時沒有便意,亦可以慢慢讓孩子建立飯後就去洗手間排便的習慣。 從小讓寶寶陪養良好的如廁習慣   孩子年紀尚輕,持之以恆的訓練可以促進腸道的彈性和蠕動,培養良好排便習慣。      


如何選擇過敏測試?比較3種測試合適人群

過敏症為很多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擾,例如患過敏性鼻炎 (鼻敏感)、哮喘、食物過敏、濕疹或對昆蟲體内毒素有過敏反應等。   過敏性鼻炎及哮喘是香港兒童常見的過敏症   要避免過敏症發作,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過敏測試,找出致敏原及儘量避免接觸。坊間有不同種類和價格的過敏測試,如皮膚測試或血液測試等,有的標榜價錢便宜,有的強調測試過百種致敏原。   不同過敏測試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不一,胡亂進行測試或自行解讀報告反而會得不償失! - 莊俊賢醫生   醫生會根據個別情況,建議採用以下不同種類的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需由接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於備有急救設備的門診進行,適合任何年齡人士,可以即時顯示受檢者對特定致敏原的過敏反應。每次測試的致敏原種頪及數量視乎患者情況而定,少至幾種,最多可逹十多種。醫護人員會先將一些致敏原編碼標在患者前臂或背部,然後將少量的致敏原提取物刺入皮膚。   皮膚點刺測試可在患者前臂或背部皮膚進行   如患者對個別提取物過敏,約15分鐘後測試範圍會出現小腫粒(蕁麻疹)和發紅的徵狀,醫護人員會記錄腫粒的大小並加以分析。過程中,患者或許會有稍微不適,但局部疹塊會在2至3小時內消失。醫生會為過敏反應持續的患者處方抗組織胺藥,以減輕過敏反應。皮膚點刺測試不適用於正在服用抗組織胺人士或測試位置出現發炎情況的濕疹患者,此類人士可考慮進行IgE血液測試。   血液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及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   IgE (免疫球蛋白E) 抗體是引起過敏反應的一種媒介。當身體接觸到致敏原時,免疫系統便會製造IgE抗體。這些抗體會黏附在肥大細胞(mast cell)上,當身體再遇上致敏原時,身體便會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過敏反應。「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能讓醫生識別引起過敏的特定分子,將原發性過敏反應與其他致敏原的交叉反應區別出來,適用於有需要進行免疫治療或脫敏治療的患者。   血液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助過敏症患者找出致敏原   現在「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已能透過一次驗血檢測多種致敏原,有效預計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檢測需時約1至2個星期。成分檢測的結果較為複雜,患者宜與醫生詳細討論測試結果及應對措施。   食物激發測試   若已進行皮膚點刺檢測及血液檢測仍未能找出致敏原,醫生或會建議患者考慮進行「食物激發測試」。由於測試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測試必須在有急救藥物和儀器的診所或醫院內,由受過專業培訓的醫生監察下進行。該測試方案有嚴格規定,醫生會在固定的時間給患者進食少量食物,並逐漸增加分量,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任何過敏反應,一般需時2-3小時。   食物激發測試需在診所或醫院內進行   IgG血液測試 非診斷指標   致敏原測試應由醫生判斷病人的病歷丶臨床診斷和檢查才決定測試進行與否,不宜自行決定。坊間有些機構提供「IgG血液測試」,聲稱抽數滴血化驗IgG蛋白水平,即可發現近百種食物的過敏反應。不過,IgG抗體是身體對外來抗原的正常反應,用來防止病毒進入細胞,通常進食量愈高,其IgG水平也愈高。所以它的陽性結果只能反映身體曾經接觸這些食物,並不是食物敏感徵狀,和過敏症沒有臨床關係,不能作為診斷食物過敏的標準。      


如何評估孩子是否讀寫障礙?

讀寫障礙(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特殊學習困難的一種,由於腦神經系統出現先天性的異常(失調),以致未能準確及流暢地認讀文字。要流暢地閱讀,我們必須同一時間把字形、字音、字義聯繫在一起,但有讀寫障礙的人士就缺乏這基本能力。  讀寫障礙症與遺存因素有關   據統計,香港約有10%學齡兒童有讀寫障礙,當中大部分有輕度障礙,而嚴重障礙的佔1-2%。讀寫障礙的具體成因不明,但遺傳因素(家族性)非常重要,研究顯示,受影響人士的兄弟姐妹有50%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讀寫障礙。以下都是父母常會提出的問題: 讀寫障礙有什麼徵狀? 顧名思義,有讀寫障礙的孩子在讀和寫方面有困難。   讀 — 在認讀文字方面,他們學習字母或數字會出現困難、容易忘記學過的文字、閱讀欠流暢、時常讀錯或忘記讀音等。即使能認讀文字,也常會未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   讀寫障礙症的孩子容易忘記學過的文字   寫 — 寫字時經常漏寫或多寫筆劃;寫字時把文字的左右部件倒轉,或寫成「鏡面字」;甚至有些孩子會抗拒書寫。   讀寫障礙症的孩子容易忘記筆劃 在這裡必須指出,讀寫障礙與語言障礙關係密切。   有研究指出,約30-60%經診斷有語言障礙的幼稚園學生,隨後會被診斷出有讀寫障礙。 - 梁士莉醫生   而部分有語言障礙的兒童,雖然有正常的認字能力,但閱讀理解能力非常弱。所以受讀寫障礙影響的兒童除了在讀、寫方面有困難,在聽和說方面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聽 — 在專心聆聽及依從指示方面出現困難。 說 — 語言發展遲緩、發音問題。   如何評估讀寫障礙?    讀寫障礙的評估應包括以下三方面: 讀寫障礙的診斷是否成立,及評估讀寫障礙的嚴重程度 共存的發展障礙 – 有讀寫障礙的兒童之中,大約一半有語言障礙、大約两到四成有注專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大約一半有動作協調障礙的特徵 受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 – 因經年在學業上的挫敗往往使孩子自我形象低落,缺乏自信,甚至可能有焦慮及抑鬱的情緒   甚麽年齡或年級的孩子可以被確診讀寫障礙?    六歲以下,未唸完小一上學期的孩子,不能被確診讀寫障礙。不過,在學前階段,已有一些篩查工具幫助專業人員識別有潛在讀寫障礙的孩子,若能及早識別,對改善讀寫障礙會有幫助。現時香港用來診斷讀寫障礙的工具有: 《香港小學生讀寫障礙測驗-第三版》,用來評估六歲或以上,至少唸完小一上學期的孩子 《香港初中學生讀寫障礙測驗》   以上兩個測驗工具都包含語文測驗及閱讀認知測驗,只供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使用。      


醫生如何評估語言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有哪些特徵﹖

孩子到了一歲半,甚至兩歲,還未開始或甚少說單字,一般家長都會開始擔心,希望找醫生評估孩子的發展出了甚麽問題。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神經發育異常、環境和社會因素等。許多兒童能夠在接受特殊的語言治療和輔導後逐漸恢復正常的語言發展,但有些兒童可能需要長期治療。及早識別和治療語言發展遲緩,有助孩子發展健康的語言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到了歲半還未開始說單字,便應找醫生進行評估   甚麽是發展性語言障礙? 患有發展性語言障礙的兒童無論在語言理解(例如理解問題和複雜的指令)或表達方面(例如詞彙較少、多用短而簡單的句子、語序混亂等)的表現都較弱,因而影響他們與人溝通和社交發展。語言運用的困難也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   患有發展性語言障礙的兒童有較大機會同時患有讀寫障礙,以及其他問題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動作協調障礙。 - 梁士莉醫生 患有發展性語言障礙的兒童在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方面較弱   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一般有哪些特徵﹖ 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會有明顯特徵,家長可從透過日常日活的溝通發現端倪。 1. 說話較少 孩子除了說話較少外,使用的單詞也較同齡兒童少,甚至連最基本的語言表達也有困難。 2. 理解語言能力較差 他們可能無法理解說話的內容及指示。 3. 語音能力較差 這些孩子可能出現發音不清晰或發音困難的問題。 4. 書寫和閱讀能力較差 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較同齡孩子差。   醫生如何評估小孩是否語言發展遲緩? 醫生一般會使用標準化的「語言發展量表」,來評估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是否比同齡孩子慢,以及其嚴重程度。最重要是找出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如聽力障礙)或共存的病症 (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因為不同的成因各有獨特的治療方案。醫生亦會為孩子進行身體檢查,以確定孩子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 以下表列了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評估和檢驗方法: 語言發展遲緩原因 評估 、檢驗方法 腦部受到創傷   有明確的病史,如生產時發生嚴重事故,或嬰幼兒時期的意外受傷,一般有其他併發症。   聽力障礙   雖然孩子於初生時一般都接受過聽力篩查,但正常的結果並不能完全排除聽力障礙的可能。因為孩子有可能出現漸進的聽力損失。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再次進行聽力測驗。   整體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只是整體發展遲緩其中的一環,所以必須全面評估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包括認知、語言、社交、自理能力和大小肌肉活動。   自閉症譜系障礙   自閉症譜系障礙與語言發展遲緩共存的機會頗高。故除了上述的全面發展評估,還需評估孩子有否自閉症譜系障礙。   孩子的語言環境嚴重匱乏   與家長面談以了解家庭狀況,親子溝通,語言環境等。   發展性語言障礙   若排除了腦部受創,聽力障礙以及語言環境嚴重匱乏的情況,除了語言之外,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正常,也沒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徵狀,那麼孩子可能有發展性語言障礙。       發展性語言障礙是常見的兒童發展障礙,約有百分之五的學齡兒童患有發展性語言障礙。發展性語言障礙的成因與遺傳基因有關,患者的家人患此障礙的機會較大。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語言功能的區域出現問題,包括學習某些語言規則有困難、語音記憶能力較弱等,因而影響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如有需要,家長應儘早尋求專業協助,由醫生和言語治療師介入評估。      


秋冬也會生熱痱?BB不宜塗抹爽身粉

熱痱又稱為「汗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主要由於汗液積聚在皮膚堵塞毛孔,造成毛孔阻塞和發炎,形成凸起的紅疹或很小的水泡。熱痱通常在夏季或潮濕季節比較常見,因為高溫和濕潤的環境增加了出汗量。但即使在秋冬季,嬰幼兒也有機會因穿著過多衣物大量流汗,導致長出熱痱。   不論春夏還是秋冬,嬰兒都有機會生「熱痱」 頸背患處乾燥痕癢   熱痱多出現在多汗及身體容易摩擦的的位置,最常見是頸部及背部,其次是皮膚皺褶處及衣服緊貼身體的部位,如前胸、腋下、腹股溝、大腿內側及臀部。熱痱可以呈現為紅色的小疹子或小水泡,患處乾通常燥痕癢,寶寶會表現得煩躁不安,想伸手去抓,情況嚴重時更會哭鬧到無法入睡。   生熱痱會使寶寶煩躁不安   護理熱痱謹4大要點   寶寶生熱痱,家長可以用室溫清水清潔寶寶患處的皮膚,但應儘量避免使用肥皂或沐浴露,以免刺激患處。以下是照顧嬰兒的注意事項﹕   保持皮膚乾爽和通風﹕ 嬰兒的皮膚容易受潮濕影響,因此保持皮膚乾爽非常重要。家長應為寶寶經常更換尿布,選擇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減少摩擦。   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 寶寶大量出汗之後,可以室溫水輕輕擦拭患處,避免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肥皂或沐浴露,這可能導致皮膚敏感和發炎。   使用適當護膚品﹕ 選擇適合嬰兒皮膚的護膚產品,在清潔後薄薄地塗上一層,有助保持皮膚水分平衡。   採用洋蔥式穿衣法﹕ 在秋冬季節,為寶寶穿著分層輕薄的衣物,以便根據溫度變化靈活調整,保暖的同時亦有利於排汗。   嬰兒不適宜擦爽身粉   坊間有傳在熱痱患處塗上爽身粉,或以中藥藥湯偏方清洗患處可以紓緩病情。   爽身粉被汗液沾濕反而會黏在患處,加熱痱劇病情。藥湯成份不明,更怕會刺激寶寶幼嫩皮膚,使情況惡化。 - 何蓉蓉醫生   爽身粉的主要成分為滑石粉含有鉛,鉛一旦進入嬰兒體內不易代謝,有機會積聚於體內導致中毒。此外,爽身粉還含有氧化鎂和硫酸鎂等成分,可能會刺激呼吸系統。另外,爽身粉容易吸水形成顆粒,刺激皮膚長出紅疹。   爽身粉含鉛,積聚於體內會引致中毒,不建議使用 如果寶寶非常痕癢,應及早求醫,醫生會視乎情況處方治療熱痱的熱痱水或類固醇藥膏以紓緩發炎和痕癢,一般用藥兩三天就會好轉,不需要長期使用。家長平日要多留意寶寶是否很大汗,洗澡後亦要徹底抹乾寶寶皮膚的摺位,保持乾爽。    


從小保濕防曬,青春期護膚更易上手 - 五大暗瘡常見成因

踏入青春期,少女迎來人生轉捩點,她們的身體會經歷許多變化。生理變化使皮脂腺分泌增加,較易出現皮膚問題,長出被視為青春印記的暗瘡(俗稱青春痘)。皮膚是人體第一道屏障,想要好好保養皮膚,避免長暗瘡,少女時代就應該曉得護膚之道。   青春期暗瘡的5大常見成因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作用是阻擋外來侵入物,鎖住水分。   皮膚下的油脂腺分泌油脂,以滋潤皮膚及防止毛髮乾燥。不論男孩或女孩踏入青春期後,皮脂腺會隨著荷爾蒙水平變化而變得更活躍。若油脂無法順利由皮膚上的毛囊排出,便會積聚在毛囊,形成硬粒並變黑,成為「黑頭」。若黑頭受細菌感染,便會紅腫、發炎,形成暗瘡。皮膚不潔或常吃煎炸食物、精神緊張、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增加暗瘡滋生。部分女生在月經前受荷爾蒙分泌影響,也會增加長暗瘡的機會。     從少養成護膚習慣有助減少暗瘡   由初生嬰兒時期起,家長已經要著手幫寶寶保濕和防曬。到了青春期,少女皮脂分泌更旺盛,加上環境污染,每天在外接觸灰塵,幼嫩肌膚經過污垢與油脂一整天累積的傷害,皮膚護理更是少女必修科。   黑頭受細菌感染,形成暗瘡   日常護膚步驟 ·  每天早晚洗臉是護膚的第一步,建議使用溫和的洗面膏或洗面乳搓成泡沫,輕輕打圈,然後用暖水洗乾淨,輕輕抹乾。 ·  如果皮膚已長有暗瘡,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面奶和用毛巾大力擦拭面部,以免刺激皮膚。 ·  潔面後搽上保濕霜,但要避免使用含防腐劑、香料、色素或酒精等成分的護膚品,因為這些成分有機會導致皮膚過敏。 ·  暗瘡性的皮膚可以使用含有水楊酸或苯甲酸的暗瘡膏,這些成分有助減少油脂分泌和死皮堆積,預防毛孔堵塞。   ·  千萬不要用手擠壓暗瘡,以免造成發炎和留疤。如果暗瘡問題嚴重或影響到日常情緒,便要找醫生診治。   三個良好呵護肌膚習慣   養成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釋放生活壓力及控制情緒,都有助皮膚保養。最簡單的方法是 飲食健康、均衡,多攝取水果蔬菜,同時避免過量油炸食物、甜食和咖啡因 保持身心健康,包括充足睡眠、避免壓力和焦慮 做足防曬措施,外出時搽上防曬用品,減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頭泥黃色一撻撻 護理五部曲防抓損皮膚

寶寶頭部突然長出一塊塊黃色的厚鱗屑,油膩膩的黏着頭皮,經常忍不住伸手抓而結成一層層瘡痂,到底這些「頭泥」從何而來?   嬰兒頭泥從何而來?   皮脂腺分泌過盛易有頭泥   「頭泥」是脂溢性皮膚炎的俗稱,常見於三星期至三個月大的嬰兒,多數會在半歲左右逐漸減退。   頭泥的病因未明,懷疑是母親的男性賀爾蒙經胎盤刺激嬰兒的皮脂腺過度分泌,也有研究指與黴菌感染有關。   除了頭皮,皮脂腺較多的部位也可能發病,例如眼眉、面頰、腋下、腹股溝。患處會乾燥痕癢、脫屑、發炎,寶寶會焦躁不安,甚至抓損皮膚,情況嚴重可致傷口感染發炎,需要儘快求醫。   頭泥護理要用「軟功」   由於頭泥黏着皮膚,強行抹走可能會弄傷寶寶幼嫩皮膚。清除頭泥需要細心和耐性,家長可以參考以下五部曲:   第一步﹕用橄欖油(或椰子油、BB 油、凡士林)塗抹於頭泥上     第二步﹕靜待15至20分鐘讓頭泥慢慢軟化   第三步﹕用棉花或紗巾抹走頭泥     第四步﹕用嬰兒洗髮液清洗乾净     第五步﹕再用梳子清理仍黏在髮上的頭泥     注意保濕防感染   用肥皂或沐浴露幫寶寶洗澡會刺激寶寶幼嫩皮膚,建議家長選擇溫和、低敏的沐浴露,及用溫水為寶寶抹身。   更重要的一步,是讓寶寶的患處保持濕潤,例如用潤膚霜塗抹患處保濕及滋潤皮膚,減少脫皮及痕癢。市面上有些沐浴油能達致消炎止痕和滋潤效果,可以向醫生查詢。   如果寶寶情況嚴重,例如頭皮紅腫發炎,便要儘快求醫。醫生會視乎病情處方特效抗黴菌洗頭水或類固醇等消炎藥膏,幫助寶寶紓緩不適。


咖啡牛奶斑或是神經纖維瘤 不建議幼兒做激光消除胎記

曾有家長帶寶寶求醫,指寶寶出生後長出數粒淺啡斑點,初時以為是胎痣,但斑點隨時間增加且長出肉粒,按壓肉粒更讓寶寶感到痛楚。 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的症狀屬於「咖啡牛奶斑」,惟斑點增加及按壓痛楚的原因可能與遺傳病「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NF)有關,需要接受治療。   甚麼是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泛指淺啡色的斑紋,其英文名字Café au lait spots來自法語「咖啡牛奶」,有淡褐色外觀的意思。   咖啡牛奶斑可以在初生或幼年時期出現,不會隨時間自行減退,大小由幾毫米至直徑20厘米不等,全身部位都能出現,不少人視之為胎痣。   咖啡牛奶斑   一般而言,兒童身上出現2至3粒咖啡牛奶斑不會影響健康,但若啡斑數目日漸增多、或是斑塊變大,便要留意可能與神經纖維瘤有關。   神經纖維瘤7大症狀   神經纖維瘤是顯性遺傳病。部分患者遺傳家族的患病基因,但也有不少患者是本身基因突變所致。神經纖維瘤分為一型及二型,與咖啡牛奶斑相關的是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發生率約1/3000至1/4000,較第二型常見,病情亦較嚴重。神經纖維瘤有七個主要症狀,臨床上符合兩項便可能診斷為神經纖維瘤一型。家長發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帶子女求醫,由醫生詳細檢查問症診斷。   身上出現6粒或以上的咖啡牛奶斑。若患者未達青春期,斑點要大過5毫米;若患者已屆青春期,斑點要大於1.5厘米。 皮膚長出兩個或以上的神經纖維瘤,外形如肉粒,內有神經線,按壓會感到痛楚。 腋下或大髀罅位置長出雀斑。 視覺神經出現膠質瘤,可能影響視力。 眼睛出現兩個以上的虹膜色素缺陷瘤。 發育問題,如鼻竇骨骼發育不良或脊椎側彎等。 直系親屬中,至少有一人患上第一型神經纖維瘤。   除了上述症狀,神經纖維瘤的病人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學習障礙、專注力不足、癲癇 腎動脈狹窄,引起高血壓 影響發育,如身材矮小或大頭症   激光治療消除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不等於患有神經纖維瘤,家長應仔細觀察咖啡牛奶斑的數量和大小會否隨著孩子成長而增加,特別是出生後數年,咖啡牛奶斑的數量會否增加,因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病情較嚴重,亦涉及遺傳基因問題,需要長期跟進。除「神經纖維瘤」一型,亦有其他遺傳病的症狀同樣會長出色素斑,假如孩子同時出現發育及行為問題,便要及早求醫。 家長應留意咖啡牛奶斑的數量是否隨著孩子年紀增加 一般胎記若無其他附帶症狀,不會影響孩子成長。若咖啡牛奶斑生長在面上或當眼位置,可以考慮進行激光療程清除,雖然曾有細至3歲幼童接受激光療程,但因斑點可能在清除後再生長,因此不建議在孩子太年幼時進行。    


小朋友患紅眼症或眼挑針怎處理﹖兒科醫生講解小朋友滴眼藥水4個注意事項

5歲以下的兒童衛生意識比較低,經常用手揉眼睛,眼睛容易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發炎,其中結膜炎(又稱紅眼症)和眼瘡(又稱眼挑針)為嬰幼兒常見眼疾。   紅眼症具傳染性 一般不影響視力   結膜是覆蓋著眼瞼內側和「眼白」的透明薄膜。結膜炎的成因可分為傳染性及過敏性,當中最常見是傳染性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症」。紅眼症極具傳染性,可以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以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最為常見。除了直接接觸,咳嗽或打噴嚏都可以傳播,因此在學齡兒童中十分常見。   紅眼症是嬰幼兒常見眼疾   紅眼症/結膜炎的常見症狀   一般是一隻眼睛先染病,其後蔓延到另一隻眼睛。紅眼症患者會流眼水,眼睛紅腫、痕癢和疼痛。如果是受到細菌感染,眼睛會有白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患者的眼睛呈粉紅色或紅色,眼瞼內側發紅。有些情況,患者會怕光,眼睛有異物感,很難壓抑揉眼睛的衝動。   只要感染沒有波及眼球前方的角膜,紅眼症一般不會影響兒童視力。   即使如此,家長也應該帶孩子看醫生,並按醫生指示使用眼藥水或處方藥物。   腺體阻塞致眼挑針 揉眼易造成感染   俗稱「眼挑針」的眼瘡又名「麥粒腫」,因眼睛的腺體受阻塞或毛嚢發炎而形成。我們的眼睛上下皆有油脂腺,負責分泌油脂,減少淚水揮發,讓眼睛保持濕潤。如果油脂分泌過多,堵塞了油脂腺的出口,便會形成眼瘡。如果眼瘡還未受細菌感染,眼皮上只會出現不痛不癢的顆粒,從外觀可以清楚看到。若孩子用不潔的手搓揉眼睛,便有可能造成感染,使眼瘡和附近位置紅腫發炎或含膿。   當眼睛的油脂腺被堵塞,便會形成眼瘡   在眼瘡出現初期,家長可用「熱敷」為孩子疏通阻塞了的油脂腺,讓堵塞了的油脂慢慢排出。做法是用浸了熱水的濕毛巾,敷在眼睛上並持續按摩眼皮5至10分鐘,每天重覆3至5次,直至痊癒為止。如果情況持續超過兩星期沒有改善,或眼瘡出現感染症狀,便要立即求醫。情況嚴重或持續翻發的眼瘡或需進行小手術處理。   4招為寶寶滴眼藥水治療紅眼症或眼挑針   治療「紅眼症」或「眼挑針」,醫生多居處方含抗生素的眼藥水或眼藥膏,適時再加上口服抗生素治療。但是,幫小朋友滴眼藥水可不容易,以下4個小貼士,可教父母輕鬆替小朋友滴眼藥水﹕   滴眼藥水前,父母一定要先徹底清潔雙手。   不要滴在眼珠正中位置,該部分有很多視神經,對外來物特別敏感,會讓小朋友反抗得更厲害,滴在鼻樑兩邊的眼角位即可。   避免和小朋友鬥力,強行撐開眼睛。如果小朋友不肯張開眼睛,只需把眼藥水滴在眼瞼上,眼藥水會隨著眨眼動作,慢慢滲進眼睛內。   4. 若小朋友不配合,可以待期熟睡後使用以上的步驟滴眼藥水。   治療紅眼症或眼挑針時謹記按醫生指示按時滴眼藥水或服用抗生素,治療期間應注意保持眼晴清潔,避免觸摸和揉眼眼。患者亦要避免和他人共用毛巾和日用品,使用過的毛巾應定時清潔及消毒。          


寶寶發燒可能係尿道炎!兩招預防小兒尿道炎

據統計,約有5%嬰幼兒曾患尿道炎。尿道炎指泌尿系統受到感染,影響範圍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和腎臟。大部分尿道炎由細菌引起,最常見是大腸桿菌感染,在兩歲以下的幼童中相當常見,其餘為變形桿菌及金黃葡萄球菌等。   小兒尿道炎可以造成永久腎功能傷害,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 鄧秀碩醫生   尿道炎一般分成兩種情況:   急性尿道炎症狀: 發燒、嘔吐、腹瀉、持續黃疸、食慾不振、血尿、發脾氣等。   慢性尿道炎症狀: 尿道反覆發炎,可能導致長期食慾不振、體重增長遲緩。   嬰兒尿道炎症狀   不足三個月的初生嬰兒若患上尿道炎,臨床表徵一般不太明顯,往往只是發燒、哭鬧不安,有時會出現類似腸胃炎的腹瀉、肚脹或食慾不振的情況。年長的小朋友表達能力較好,可能講得出排尿赤痛、灼熱、小便混濁、尿頻或夜遺尿症狀。   發燒是嬰兒患上尿道炎的一個警號,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為何男嬰較易患上尿道炎﹖   一歲以下嬰兒,男童的尿道較易受感染。原因可能是包皮過長或其他結構性問題,例如尿道瓣膜結構異常,較易引致尿道不潔或排尿不清。積存在體內的尿液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增加患上尿道炎的風險;一歲過後,女童的患病率顯著較高,原因是女孩的尿道較短,肛門和排尿位置較接近。稍不注意衞生,排泄物中的細菌便有機會從肛門走到尿道,引致發炎。   一歲後女童患上尿道炎的機會較男生高   尿道炎可引致嚴重後遺症 抗生素治療不可任意停藥   醫生會收集小便作化驗及細菌培植以診斷孩子是否患有尿道炎,若是確診一般會處方為期7至14日的口服抗生素。視乎病情嚴重程度,醫生會決定是否採用驗血、超聲波、尿液倒流造影或同位素掃描,找出感染位置、檢查有否腎臟損傷或尿道結構問題。若延誤診治,尿道炎可能影響整個泌尿系統,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失調、血壓高等嚴重後遺症。   如何預防小兒尿道炎? 預防孩子患上尿道炎,父母要引導小朋友多喝水及不要養成常憋尿的壞習慣。排尿時可以將依附在尿道的細菌一併排出,足夠的排尿次數能減低細菌黏附在尿道黏膜的機會。炎熱天氣下大量排汗、排尿次數減少,更要及時補水。   多喝水有助預防尿道炎   如果尿片長時間沒有更換,尿道口長期碰到糞便和尿液,自然容易引起尿道炎。所以,父母應定時查看寶寶的尿片或拉拉褲並即時更換沾濕的尿片,幫寶寶擦拭屁股時應由前往後,避免把細菌從肛門帶到尿道。       延伸閱讀﹕嬰兒尿道炎乃結構性問題導致,如何預防及治療﹖      


BB幾多歲開始搽防曬﹖ 兒科醫生教你選擇兒童防曬霜貼士

兒童皮膚接受適量的紫外線照射是有益的,但暴曬卻會使皮膚變黑和加速老化,增加將來患皮膚癌的風險。猛烈陽光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所以絕對不可忽略幼兒防曬、護膚及護眼。   進行戶外活動,謹記為小朋友做足防曬措施 如何選擇兒童防曬產品   談到防曬,家長可能第一時間想到塗抹防曬霜。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不建議六個月以下嬰兒使用防曬產品。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未滿個月的嬰兒不應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也不建議使用防曬用品。 - 鄧秀碩醫生   因為嬰兒的皮膚面積與體重比例較大齡兒童高,更容易吸收防曬產品中的化學成分。嬰兒戶外活動量少,稚嫩的皮膚也比較薄,為免寶寶的皮膚受刺激而出紅疹,不建議過早開始搽防曬用品。建議嬰兒穿戴太陽帽、長袖衣物和長褲,以減少皮膚接觸陽光的時間。如果需要在嬰兒的皮膚上使用防曬霜,請先諮詢兒科醫生的意見。    嬰兒滿6個月才可使用防曬曬,外出前可為小朋友搽上SPF30的防曬用品   9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學習走路,在陽光下活動,有助身體自製維他命D。為嬰幼兒選購防曬產品,父母要留意「SPF」紫外線防護指數。一般來說,小朋友使用SPF 30的防曬產品已經足夠。市面上的防曬產品有不同成分,建議選擇不含酒精、香料及防腐劑的防曬霜。尿布疹膏常見成分氧化鋅(Zinc oxide)也能防曬,它的性質溫和、分子大,不易被人體吸收,造成過敏機會小,特別適合嬰幼兒。不過,氧化鋅不溶於水,就算用清水或寶寶沐浴露也未能徹底洗淨,建議沐浴前先用嬰兒油 (Baby oil) 洗走防曬液。   選擇適合嬰幼兒使用的防曬用品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SPF值 建議選擇SPF30或以上的防曬用品,以提供足夠的防曬效果。 化學成份 避免選擇含有二苯甲酮(oxybenzone)、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 、二苯甲酮(homosalate)等成份的防曬用品。這些成份可能會對嬰幼兒的皮膚造成刺激或產生過敏反應。 防曬用品中的防腐劑成分Methylisothiazolinone (簡稱MIT)及Paraben屬致敏原,用有機會使皮膚過敏或加劇濕疹。 物理性防曬劑 建議選擇含有物理性防曬劑如氧化鋅(Zinc oxide)或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的防曬用品。這些成分較溫和,且不易被皮膚吸收。 敏感性 嬰幼兒的皮膚較為敏感,家長可選擇包裝上印有「嬰兒」、「兒童」或「敏感肌膚」等標籤的防曬用品。   何時開始搽防曬? 父母可於外出前15至30分鐘為小朋友塗上防曬,讓皮膚有足夠時間吸收及發揮防曬作用。進行戶外運動時小朋友容易出汗,擦汗時會把皮膚表面的防曬物質一併擦走,建議每隔兩至四小時補搽防曬,以保持足夠防禦力。有時在郊外需同時搽上防蚊產品,為免寶寶同一時間吸收太多化學物料。出門前先搽防曬,讓皮膚吸收,到達目的地後再搽上防蚊產品,兩者應相隔半小時使用。如果孩子不幸曬傷,輕微的可搽無香料、無色素的補濕乳液,以微涼的水溫沐浴,將熱力帶走。如出水泡、灼傷,必須立即求醫。 到郊外活動時,防曬用品和防蚊用品應相隔半小時使用 避開太陽最猛的時段 自1994年起,美國環保署和國家氣象局開始每日公佈紫外線指數(UV Index),成為天氣報告中不可或缺的信息。UV指數愈高,代表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量愈高,曬傷皮膚的機會就愈大。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的日照最猛,紫外線輻射最強,應避免讓小孩子在那段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適當的遮掩 進行戶外活動時穿着淺色長袖衣物,戴闊邊帽子和太陽眼鏡,可以減低太陽直曬對皮膚和眼睛所造成的傷害。坐車時,很多小孩子喜歡坐靠窗位置,雖然車廂有冷氣不覺炎熱,但紫外線仍然會穿透車窗照射皮膚。如果要坐長途車,父母可以裝上防曬簾,避免孩子被太陽直接照射。   不要忽略車廂內的紫外線,建議裝上防曬簾或使用防紫外線玻璃    


兒童便秘4種成因 要進行特別檢查

根據臨床經驗,兒童若同時出現便秘和以下四種情況,便可能不是單純由生活習慣引致的便秘,有需要進行檢查,找出原因醫治。   1. 先天性巨結腸症 每3,000名嬰兒就有1人患上先天性巨結腸症,患者的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正常排便。有些嬰兒出生兩天仍無法排出胎糞;有時嬰兒不單便秘,更同時出現腹脹,這些症狀未能透過通便藥或軟便藥改善。腹部X光或許比灌腸造影更能顯示出這個疾病的徵兆,但斷症還要靠活組織檢驗,證實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   確診巨結腸症,需進行組織活檢   2. 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過敏問題 部分兒童便秘屬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食物過敏問題的反應。有歐洲研究揭示兒童的食物敏感比成年人多,約影響5%至7%的兒童,或3%十二個月以下的嬰兒。要辨識腸道食物敏感,一般敏感測試如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和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都不是十分準確。很多時要結合病歷史、臨床徵狀、和食物激發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 Test),甚至腸胃內視鏡檢查才能了解孩子的腸道敏感反應。   食物過敏也會引致便秘 3. 脊髓神經問題 脊柱裂是常見的出生缺陷,約每1,000名新生兒便會有1宗。嬰幼兒會在腰背或臀部出現不正常的凹凸位,步態奇怪。由於神經線活動受損,可能會影響大小便的控制,引致便秘和失禁問題。   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取充足葉酸可減低寶寶患上脊柱裂的機會 4. 肛門問題 若醫生替嬰幼兒進行檢查,發現肛門位置不佳、張力不足,或者肛門內直腸位置不夠寬闊或太闊,便需要進一步深入檢查,了解是否因肛門功能或位置問題引致便秘。   便秘或因肛門結構性問題引起    


小朋友怎樣才算是便秘﹖原來便秘不只是沒有大便! 醫生教你如何評估

對小朋友來説,大便的形狀像一條香腸般,表面平滑或有少許凹凸紋,質地柔軟、不必太用力便能排出是最理想的。而頻率由每天一至三次,至每個星期三次都算是正常。幼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飲食的水分和纖維不足,大便變硬、排便次數減少,便會產生便秘問題。   約有5%至10%的小童有便秘問題   便秘不只是沒有大便   便秘泛指排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排便痛楚或排便困難等。小朋友為了避免痛楚,可能會強忍大便,加劇便秘嚴重程度。若便秘嚴重,肛門最終被硬便塞住,會引發肛裂、大便失禁等情況。父母可能會發現大便上有鮮血,又或者孩子内褲有黃色污漬或分泌物。   長時間便秘會影響食慾,使孩子感到煩躁及專注力變差。   初生嬰兒排便次數和小孩有很大差異,而母乳喂哺的寶寶排便次數由一天七至八次,到兩個星期排便一次都屬正常。一般而言,初生嬰兒因母乳餵哺或進食流質食物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便秘機會較少。反觀年紀稍長的幼童,一星期內排便少於兩次,過程不暢順便要當心。家長也要警惕子女大便帶血,因為這可能是大便過硬刮傷肛門的徵兆,家長宜儘快帶子女求醫,由醫生檢查評估病情。   記錄寶寶的排便次數   小童便便可分七種形態   醫學界沿用「Bristol Stool Scale」﹙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檢視大便情況,從大便的外形、顏色、軟硬度、形態是流質或固體去推斷孩子是否出現便秘。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較適用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對於初生嬰兒及吃母乳的嬰兒來說,其大便的形狀即使近似第五和第六類也屬正常。          


一成BB有士多啤梨痣 頭頸位置屬高危

「士多啤梨痣」屬於先天的良性血管增生,因痣的外形像士多啤梨而得名。每10名嬰兒便有1人患士多啤梨痣,早產嬰兒更常見。如果血管痣體積大於5厘米,或出現在頭頸、氣管等重要位置,便要慎防危機。   出現在頭頸或氣管的士多啤梨痣或會影響健康   隨年紀消失自動痊癒   嬰兒血管痣通常在出生後1-3個月出現,於一、兩歲前迅速增長,到兩至三歲便進入靜止期,三歲後進入消退期,由鮮紅色褪淡成淡紅色或肉色,慢慢萎縮變小至完全消失。醫學界仍未找到士多啤梨痣的成因,但「士多啤梨痣」一般對健康並無太大影響,大部分患者只需定時觀察便可。   有醫學研究統計,約五成血管痣個案會在幼兒五歲前消失,約七成會在七歲前消失。 - 何蓉蓉醫生   血管痣的高危位置   長於眼皮的士多啤梨痣,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約一至兩成寶寶會因此視力受損。長於氣管的士多啤梨痣,可能會壓著氣管,影響呼吸,嚴重可引致心臟衰竭。血管痣可以是不同疾病的表徵,例如當同時發現腹部腫脹及皮膚表面血管痣,可能反映肝臟、腸胃也長有血管痣,嚴重可致內出血、肝臟脹大。因此,血管痣體積大於5厘米或長於高危位置,應及早尋求醫生意見。       如何治療士多啤梨痣?   血管痣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血壓藥、塗抹類固醇藥物和激光治療。降血壓藥普潘奈(propranolol)可以減少血管增生,一般劑量為每公斤每日1-2mg,可以縮小血管痣體積達6成或以上。此藥物有機會影響心跳、血壓和血糖,因此必須在醫生處方和監督下使用。如果口服藥未能根治血管痣,可以考慮激光治療,有助減淡皮膚表層的色素,改善外觀。


寶寶吃母乳卻出現腸絞痛 媽媽需要戒口嗎?

初生嬰兒常有腸絞痛問題,每天晚上大哭大鬧,睡不安寧。這時,餵哺母乳的媽媽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我是否需要調節飲食,例如戒口,甚至幫BB轉飲奶粉?   吃母乳的寶寶更健康 腸絞痛的確可引致嬰兒嚴重哭鬧,媽媽的疑慮其實不無道理。但母乳餵哺跟腸絞痛的關係,其實更接近反比。嬰兒身體對母乳的接納及消化程度較奶粉高母乳更容易被寶寶消化和吸收,對腸道的負擔更小,能降低腸絞痛發生機會。 母乳亦有助提升寶寶腸道菌叢生態的平衡,加強消化能力,減低出現肚風的機會。 - 譚一翔醫生 肚風/腸絞痛是初生嬰兒常見的問題   嬰兒腸絞因為乳糖不耐? 腸絞痛在月齡1個月的寶寶身上十分常見,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坊間認為初生嬰兒腸絞痛的成因是寶寶無法消化乳糖。這個說法證據薄弱,因為0至6個月大的寶寶主要吃奶,而母乳含乳糖,奶粉含乳糖,牛奶也含乳糖。真正不能消化乳糖而致敏,需要戒口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即使進食不含乳糖的奶類食物,也不見得能解決腸絞痛這個普遍的成長過渡性問題。   添加奶粉可治腸絞痛? 市面有些奶粉以糖聚合物(Glycopolymers)來製造,標榜讓寶寶吃得舒服些,並防止嘔奶。這種說法本身不太科學化,因為寶寶嘔奶、哭鬧、不舒服的背後,潛藏很多原因,不可能單吃一種奶粉就能解決。奶粉涉及很多營養學問,不同品牌的奶粉有不同的添加成份,如益生菌(Probiotics)、膳食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等等。若媽媽對此有疑問,不應胡亂為寶寶轉換配方奶粉,並請教妳信任的兒科醫生。 腸絞痛的母乳BB不宜隨便添加配方奶粉   母乳媽媽戒口無助改善寶寶腸絞痛 母乳媽媽遇上寶寶患腸絞痛,醫生一般不認為她們需要特別戒口,只要維持正常而均衡的飲食。 除非寶寶持續患有濕疹,就有可能需要考慮戒口,但也只是「需要考慮」,詳情宜向醫生查詢,不要偏聽網上資訊或傳言,以免得不償失。      


寶寶腸絞痛嚎哭百日 五個方法不吃藥紓緩百日哭

數星期大的寶寶幾乎每天都嚎哭幾個小時,弄得臉紅耳赤也停不下來; 有時會出現腹脹,像有許多氣體積聚在肚內,使寶寶非常用力想把氣體排出體外。看到寶寶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既擔心又痛心。若出現以上情況,其實寶寶可能患上俗稱「百日哭」的腸痙攣 (又稱腸絞痛)。經醫生確診腸痙攣,可以不處方藥物,由家長抱着寶寶用輕搖、安撫等方法紓緩不適。   出生約百日可自行痊癒   腸道肌肉痙攣可能使初生嬰兒感到不適,但不影響腸道健康,而且比起在媽媽的子宮裏,出生後周圍環境的刺激源源不絕,寶寶要花時間適應。因此,寶寶出現「百日哭」的時候,可能會哭得拳頭緊握,任家長怎麼安撫都停不了,家裏每星期總有幾天不得安寧。不過,他們哭鬧完又可以如常生活。一般而言,這些症狀會在3至4個月大,即約出生一百日後會自行好轉。   醫生通過臨床檢查及觀察,會發現寶寶體重沒有下跌,食慾、成長指標正常。相反,若胃口欠佳、體重下跌,可能與其他病症有關,必須進行跟進檢查。 -周中武醫生   緊記「5S」紓緩腸痙攣   若確診寶寶只是腸痙攣,家長可以鬆一口氣,但仍要注意家居環境清潔,父母也要戒煙。另外,家長可以參考「5S」的紓緩方法。   Swaddling(襁褓) 用毛巾將寶寶包得緊一些,讓寶寶有更多安全感。     Swinging(搖晃) 抱着寶寶輕搖,有助安撫情緒。       Side or stomach position(側臥) 寶寶哭鬧時,讓他輕微側臥有助安撫情緒。       Shushing(噓聲) 播放洗衣機聲音、抽氣扇聲音也可安撫情緒,因為那像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聽到的聲音,能使寶寶有安定的感覺。     Sucking (吮吸)       讓寶寶吸吮奶嘴,有效安撫情緒。         中國人運用傳統智慧,將盛載白米的小布袋放在寶寶胸口上定驚,不妨一試。        


BB唔係成日有便便點算好﹖兒科醫生傳授預防BB便秘攻略

新手爸媽最著緊的,除了寶寶是否吃得飽、穿得暖外,莫過於寶寶的便便問題。每次寶寶排便,新手爸媽例必檢查便便是甚麼顏色、軟硬度是否適中、浮水定沉水等等一大堆問題。   嬰兒大便怎樣才算正常?   大便是我們身體消化代謝的廢物,它的顏色深淺、份量多寡、水份含量多少會因人因時而異。如果寶寶胃口佳、精神良好、消化能力及成長速度正常,肚子沒有脹氣,家長不用過份擔憂。不少爸媽以為寶寶超過一天沒排便、排便不暢順、顏色較深、質地頭硬尾軟或氣味過臭等就是便秘; 事實上,排便次數驟減、便便乾硬加上寶寶會因排便引起哭泣、腹痛或扯裂等不適才屬便秘。     寶寶的飲食和大人不同,大便的形態和習慣跟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別,爸媽切記不要把適用於大人的觀念套在寶寶身上,造成不必要的緊張。 - 譚一翔醫生   寶寶便便的形態會根據飲食內容 (吃母乳或配方奶粉) 及不同的年齡階段有所變化。   嬰幼兒時期   吃母乳的寶寶便便多數帶金黃色,水份含量較高,於初生數週直至頭數月便便次數一般會較頻密,這些都是正常的表現,不代表肚瀉。 隨著寶寶成長,便便的次數會相應減少,由數天一次到兩星期一次不等,有些寶寶甚至二十多天才有一次便便,顏色會漸漸改變,不一定呈金黃色,而分量也會慢慢增加,這些都是正常狀況,爸媽毋須擔心。   吃舊版配方奶粉的寶寶便便多偏向綠色,便便次數較吃母乳的寶寶少,約兩至三天一次,較易引至寶寶便秘。新一代的配方奶粉經過改良,添加更多水解蛋白,大大減低寶寶出現便秘的情況。吃改良版配方奶粉的寶寶,便便顏色較接近母乳寶寶,水份亦較多。   開始加固時期   寶寶開始加固後,便便的次數會相應增加,質定亦會較硬,排便次數可達每天一至兩次。寶寶加固的分量愈多,便便的狀態會逐漸變得和成人一樣。由於吃奶的份量減少,爸媽謹記為寶寶補充適量的水份及纖維,以免造成便秘。   預防寶寶便秘攻略   適當補充水份 三至六個月大的嬰兒由兩安士水開始,可混入少量葡萄糖給寶寶飲用,但以八安士為限;四個月以上嬰兒可喝少量蔬果汁增加纖維,較大嬰兒則可在稀飯中混入蔬菜或紅蘿蔔等。不建議家長用開奶茶或薏米水沖奶、溝稀奶粉甚至餵食嬰幼兒中藥,因可能令奶粉分量不當。   排便前進行熱身運動 家長亦可輕柔按摩寶寶肚臍四周或肛門處、用溫水替寶寶洗澡時輕揉胃部或肛門及替寶寶進行踩踏動作等均可助寶寶排便暢順。      


BB patpat 又紅又乾 尿布疹可以點處理?

尿布疹在初生至三個月大的寶寶身上十分常見,每四個嬰兒當中就有一個尿布疹的問題。患上尿布疹的寶寶被尿片覆蓋的皮膚又紅又乾、痕癢,甚至會出現紅疹和引致寶寶小便疼痛,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真菌滋長。   寶寶的皮膚十分幼嫩,厚度只有大人的三分之一或更薄,如果皮膚接觸尿液或便便等刺激物,便會造成皮膚發炎紅腫,形成尿布疹。尿片緊密包裹寶寶的部份皮膚,炎熱和潮濕的環境容易使皮膚的角質層受損,再加上皮膚與尿布的摩擦,會進一步破壞皮膚作為天然屏障的功能,使皮膚更易因刺激而紅腫發炎。     處理尿布疹4大要點﹕   頻密更換尿片,減少寶寶皮膚長期跟尿液和糞便接觸的機會,尤其是腹瀉時,應經常查看寶寶的尿片是否沾濕。 換尿片的時候,用溫水洗淨及擦乾寶寶的屁股,避免使用含酒精類成分的清潔劑,減低對寶寶皮膚的刺激。 清潔後不要馬上換新尿片,讓皮膚通風數分鐘。 幫寶寶換上新尿片前,厚厚塗上一層含氧化鋅的尿布疹藥膏或凡士林等無香味的軟膏,增強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少皮膚受刺激的機會。   皮膚發炎有不少成因,不建議父母在坊間買藥膏。 - 鄧秀碩醫生     如果寶寶的尿布疹症狀數日都沒有好轉,甚至出現發燒,父母應該趕快帶寶寶去看醫生,以策萬全。    


急性腸胃炎不是瀉完就無事 留意脫水症狀改善飲食

大多數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至少會患上一次腸胃炎,出現嘔吐、腹瀉、腹痛及發燒症狀,患者一般會在五天後自行康復。家長要留意子女有沒有出現脫水的情況,病情嚴重的話或需入院。   嬰幼兒腸胃炎分的常見成因   由於嬰幼兒的消化道免疫力還未完善,容易受感染引致腸胃炎。感染分病毒性和細菌性兩種。前者由過濾性病毒引起,如輪狀病毒、腺病毒及腸病毒等;後者相對較少見,如感染沙門氏菌。一般而言,病毒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痛比較輕微,發燒不會高於39°C,大便會比較稀爛,小朋友亦可能有嘔吐徵狀,把未消化的食物和奶統統嘔出。延伸閱讀﹕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可預防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腸胃炎徵狀不一   寶寶腸胃炎 要留意有否脫水症狀   治療腸胃炎,需要時醫生會處方紓緩性藥物,減少腹瀉次數或減輕嘔吐時不適。病毒性腸胃炎不需要服用抗生素,至於細菌性腸胃炎患者,若症狀在一至兩個星期仍未痊癒、寶寶未足三個月大或有免疫系統問題的話才需要考慮使用抗生素。典型的腸胃炎症狀一般不嚴重,但要小心脫水的風險。   臨床發現,患者年紀愈細,出現脫水的風險便愈高,尤其早產寶寶的風險更高。 - 周中武醫生 腸胃炎脫水有哪些症狀﹖   哭鬧時沒有眼淚,口腔黏膜或者嘴唇十分乾澀。 小便量少,正常人一天小便4、5次,但寶寶可能早上小便一次之後,直到下午都沒再小便。 精神萎靡疲累,完全不想吃東西。 皮膚缺乏彈性、手腳冰冷。   寶寶哭鬧時沒有眼淚,是脫水症狀之一   腸胃炎飲食注意事項   出現腸胃炎但沒有脫水,則毋須刻意改變日常飲食,儘量避免油膩和高糖分食物即可。   注意腹瀉後沒有必要大量補充糖分,不用特別給孩子喝很甜的果汁。   正常飲食有助嬰幼兒恢復胃口和體力,食物中的水分也能減少脫水風險。   若孩子出現輕微脫水情況,醫生會處方口服脫水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以補充水分、礦物質、葡萄糖和鈉質。由於寶寶這段時間精神比較差,父母可以用湯匙慢慢餵食,控制速度,減少再次嘔吐的機會。如脫水情況嚴重,必須進院治療。   減慢餵食速度可減少寶寶再次嘔吐   久未止瀉可能是乳糖不耐症   嬰幼兒患上急性腸胃炎超過一星期仍未康復,可能是患上急性腸胃炎引致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患者腹瀉時間較長,有個案更持續腹瀉超過過兩星期。家長宜再帶子女作詳細檢查,由醫生判斷病情。 醫生或會考慮改用豆奶或不含乳糖的奶粉一至兩星期,好讓腸胃有充足時間休養復原。若寶寶是以母乳餵哺的,則可以繼續喂哺,因為母乳比奶粉能提供更多保護和益處予孩子。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兒童壓力大增腸躁症風險 預防應從小做起

腸躁症,亦即近年頗受關注的「腸易激綜合症」,又稱「腸敏感」,屬於腸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一系列症狀的統稱。腸易激綜合症基本上分三大類型:腹瀉型、便秘型及混合型。   腸易激綜合症的常用診斷準則  腹瀉型 :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腹瀉次數增加,大便似糊狀甚至水狀。 便秘型 :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大便過乾、過硬,有便秘問題。 混合型: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通常排便後有所紓緩,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以上症狀每星期最少出現一次,且維持三個月或以上。 經醫生診斷和檢查沒有發現其他病理原因。   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但一般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飲食、壓力、睡眠、情緒等。有研究指曾經患上嚴重的急性腸胃炎及性格容易緊張者較易患病。 兒童壓力大 日後易患病     有研究指出,兒童時期受的壓力較大,日後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的風險也較高 - 周中武醫生   因此預防「腸易激綜合症」應由兒童時期開始做起。家長應從小多陪伴,多關心小朋友,積極幫助他們紓解壓力,教導小朋友放鬆及減壓的方法。   治療「腸易激綜合症」主要在於紓緩病徵,減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同藥物針對不同症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腸胃抽搐藥 減輕腸臟抽搐,適合經常腹痛或會「腸抽筋」的患者。   止瀉藥 減慢腸臟蠕動,預防肚瀉,適合經常肚瀉,或因經常上厠所而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   瀉藥 促進腸臟蠕動,令大便更易排出,適合便秘患者。   益生菌 改善腸中微生態,達致平衡,改善腸道健康。   抗生素 可減少腸內惡菌,改善腸道健康。   抗抑鬱藥 有助改善情緒及精神健康,減少腸胃不適。   不過最重要還是找出壓力背後的原因及調節情緒,這才是治本的最佳方法。 家人的關懷是紓緩腸易激綜合症的良藥  


初生BB半夜喊唔停可能是腸絞痛(百日哭) BB肚仔有風點算好?

很多新手爸媽都曾遇過以下的情況。初生寶寶半夜哭鬧不止,哭得滿臉通紅、拳頭緊握,無論怎樣做都安撫不了。但時間一到,寶寶又自然回復平靜,日間也沒有任何異樣。這情景不斷重複上演,使爸媽「冇覺好訓」之餘也擔心寶寶健康是否出現問題。你的寶寶可能是患上初生嬰兒腸絞痛 (Infantile colic)。 百日哭(腸絞痛)是初生嬰兒常見的問題   腸絞痛是新生兒常見問題。這個名字乍聽很嚴重,實則是兒童成長期的過渡性問題,家長毋須過於憂慮。          - 譚一翔醫生 初生嬰兒腸絞痛的特點 1.   多發生於寶寶出生後1 - 2 個月大前後。 2.   寶寶多於傍晚到半夜時份哭鬧,第二天起來郤沒有異樣,但這情況重複發生。 3.   寶寶通常一躺下便哭,抱起來搖搖會好一些,讓他半坐起來也會好一些,否則一般會擾攘整晚,直到半夜3、4點後才紓緩。但寶寶其他生長指標和食量仍然正常,也沒有其他病徵。 臨床上診斷寶寶是否患上腸絞痛,醫生多採用 333標準 (Wessel’s Rule of 3s): 寶寶每天哭鬧持續3小時或以上、每週多於3天並持續超過3星期。醫生會先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若所有可能性都解決了,寶寶仍在半夜哭鬧,才會確診為腸絞痛。   腸絞痛兩大成因 初生嬰兒腸絞痛多半沒有危險,但寶寶每晚都哭得聲嘶力竭,爸媽又無法給予安慰或替其紓緩不適,難免會憂心忡忡。結合大量觀察及表面證據,醫學界目前對腸絞痛的成因有兩個推測:   寶寶肚子內有太多氣體 初生嬰兒腸道未成熟,無法完全消化所吸收的營養,活躍的大腸細菌從過剩的營養中製造出氣體。有時氣體太多,放屁又放不清,腸道就會谷脹不適。腸絞痛常發生於傍晚到半夜,就是因為那段時間肚子裡已積存了白天的奶量,腸道氣體最多。隨著腸道營養逐漸被消化,寶寶便會減少哭鬧。 寶寶正處於大腦成熟過渡期 初生嬰兒還未習慣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心理上渴望恢復在媽媽子宮內的熟悉環境,所以會哭鬧。   以上的原因均是寶寶成長及發展的一個過程,隨著寶寶日漸長大,約兩個月大左右,寶寶大腸內的細菌活躍情況慢慢變得平穩,氣脹或肚風的情况便會自然改善。   肚仔有風點算好?                                         針對肚子裏有太多氣體,醫生建議: 減奶量   通常胃口愈大的寶寶愈容易腸絞痛,稍微減少奶量有助減輕消化問題。腸絞痛多數與母乳營養或奶粉種類無關,不建議媽媽特別戒口,如想轉奶粉可請教你信任的兒科醫生。   給寶寶服用益生菌 增加腸道有益細菌,幫助消化。   按摩伸展                                         用油搓暖肚仔,幫助腸道蠕動及放屁;幫寶寶做大腿屈曲、伸展的動作亦有助放屁,減低不適。   調整睡姿及抱姿                                         建議別讓寶寶平躺或以水平姿勢抱著,應該讓頭稍高於腳,紓緩肚脹感覺。   模擬子宮環境減不安 針對大腦未成熟的推測,醫生建議: 增加皮膚接觸 把嬰兒揹在胸前有節奏地輕搖,或用柔軟的布裹緊寶寶上半身,來增加安全感。 模擬子宮環境 播放白噪音(如殊殊聲),或類似媽媽子宮靜脈血流的聲音,讓寶寶感覺安心。 以上方法只是過渡期安排,爸媽只要「捱」過頭2個月,就可相安無事。如果寶寶的哭閙在日間仍然持續、並伴隨發燒、食慾下降、持續肚漲、活動力轉差或者出現胃酸倒流等症狀,便要及時找醫生診治。        


反覆屙嘔肚痛不一定是腸胃炎 詳解兒童肚痛原因

兒童肚痛成因眾多,可能與情緒、發炎、感染、腸道阻塞等有關;其他成因如癌症、腫瘤及腸缺血則相對少見。以下例表可作參考,但兒童年紀幼小,很多時都不能詳細表達病徵,因此需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進行判斷。     肚痛是外科還是內科疾病?   肚痛症狀有分急性及慢性,急性肚痛也可分由內科或外科疾病引起的。 - 周中武醫生   由內科引起的急性腸胃症狀通常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例如腸胃炎、尿道感染及肺炎等;而盲腸炎(闌尾炎)、腸套疊、和腸塞則屬於外科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慢性肚痛持續時間較長,痛楚可以反覆發作長達兩、三個月都沒有好轉,通常與食物過敏、功能性腹痛、腸易激綜合症(腸燥症)、炎症性腸病等疾病有關。此外,便秘也可引起慢性肚痛,因為糞便長時間積聚於大腸會加劇腸蠕動,繼而引致肚痛。延伸閱讀﹕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可預防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兒童及青少年常患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簡稱FAPs) 是兒科腸胃科最常見的病症之一,而開學和考試週期是兒童功能性腹痛發作的高鋒期。功能性腹痛的特點是慢性或反覆出現的腹部疼痛。當經過臨床診斷和檢查亦找不到任何病理原因來解釋肚痛時,就可以歸納為功能性腹痛。此類腹痛一般不會太嚴重,對孩子的食慾和生活也沒有多大影響,而腸胃功能會隨着年紀增長而逐漸成熟和改善。   無法找到病因的肚痛,便可歸納為「功能性腹痛」   青少年時期另一常見腸道功能性問題是「腸易激綜合症」,又稱「腸躁症」(IBS)。腸易激綜合症是指腸道較敏感的人,容易在進食某些食物或遇到情緒壓力時出現腹痛、腸瀉或便秘等症狀。要確定患者是否患有功能性腸胃病,須經過臨床診斷,加上適當檢查,如驗血、驗大小便或影象檢查,有時或需透過食道、胃、腸內視鏡檢查來排除其他病因。延伸閱讀﹕兒童壓力大增腸躁症風險 預防應從小做起   壓力是引致肚痛其中一個原因   反覆屙嘔肚痛 未必是腸胃炎   炎症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者同樣會引致屙嘔肚痛,但多數會伴隨其他症狀,如大便帶血、食慾不振、發燒、口腔潰瘍、紅斑結節,以及肛門周邊出現肛裂、瘺管和膿腫等病變。慢性腸炎患者的口腔潰瘍問題比一般人的「生痱滋」更嚴重,頻密程度也高很多。由於這是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診斷時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炎症性腸炎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需進行大腸鏡檢查方能確診   周期性嘔吐綜合症(Cyclic vomiting syndrome, CVS)是另一種較罕見的兒童腸胃病。這種病的特點是每次發作時,兒童會出現反覆嘔吐,持續數小時至7天,還會伴隨疲倦、腹痛、口水過多、畏光等症狀。孩子在非發病期間不會有上述症狀,直到下次發作時又會出現完全相同情況。家長容易混淆周期性嘔吐綜合症及腸胃炎,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家族成員有偏頭痛病史是周期性嘔吐綜合症的風險因素之一,而有一些患有周期性嘔吐綜合症的兒童可能會隨年齡增長轉化成腹型偏頭痛或偏頭痛。                


肚痛位置反映病因 小朋友肚仔痛可以搽藥油紓緩嗎?

小朋友不懂得表達痛楚感受,父母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腹痛位置、症狀和疼痛的頻率,作出適當處理。 - 周中武醫生 五大不尋常屙嘔肚痛病徵 以下有5個標準幫助家長識別不尋常的屙嘔肚痛,若發現以下情況應儘早求醫: ·  大便出血、或如芝麻糊色 ·  嘔黃疸水、嘔吐物有血 ·  嚴重肚痛、肚痛肚瀉而從睡夢中醒來 (功能性肚痛通常不會從睡夢中痛醒) ·  無胃口而影響生長、體重 ·  有脫水徵狀,如小便減少、哭泣的時候沒有淚水 當孩子出現急性腹痛,來得快、痛感強,父母要馬上察覺帶小朋友去看醫生,因為這可與外科疾病有關,隨時需要動手術處理。另外,小朋友雖然只有輕微肚子痛,但持續時間很長或反復發作,使小孩子感覺疲憊、精神萎靡,體重降低或沒有按正常的生長線有所增長,甚至是出現久未痊癒的口腔潰瘍,都是很重要的警號,必須求醫。 不同腸胃疾病的典型症狀   腹痛位置   症狀及頻率  急性腸胃炎  從下腹痛轉移到肚臍周圍,甚至左上方疼痛  發燒、嘔吐 、腹瀉 闌尾炎(盲腸炎)  右下腹,或由上腹部轉移到右下腹部  持續腹絞痛 、發燒 、 嘔吐 、血便 、臉色蒼白 、精神變差  便秘    靠近肚臍中央  間歇性腹痛、糞便乾硬、大便困難,次數少於三天一次 食物敏感  沒有特定位置 每次進食同一種食物後,都會重復出現嘔吐、腹瀉  乳糖不耐症  沒有特定位置 食用含有乳糖食物如牛奶,會出現痛性痙攣及腹脹感覺,亦可伴隨肚瀉   切忌幫寶寶搽藥油   大人肚痛,可能就會想起搽一點藥油。但是,嬰幼兒肚痛是不應該給他們胡亂搽藥油的。坊間常見旳藥油主要含有水楊酸甲酯及樟腦兩種成份,對嬰幼兒甚至成人或會構成不良影響。     水楊酸甲酯 (Methyl Salicylate) 小朋友使用水楊酸甲酯,會增加患上雷氏綜合症的機會。雷氏綜合症(又稱雷伊氏症候群)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會出現嘔吐、精神錯亂、失去意識、癲癇等症狀,也會導致肝臟衰竭。患雷氏綜合症的死亡率是20%至40%,對於小朋友來說危險性非常高。    樟腦 (Camphor) 很多不同的藥油裡面都有樟腦,對患有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蠶豆症) 可會引起溶血症,繼而引發黃疸及貧血。   坊間的藥油多含水楊酸甲酯和樟腦,或會對嬰兒構成不良影響   外塗藥油經皮膚吸收  藥油又不是吃進肚子裡,只是搽在皮膚上,後果會那麼嚴重嗎?其實,藥物一旦搽在皮膚上,身體就會吸收,否則又怎麼會有效用呢?即使沒有經過消化系統,化學物質也可經由呼吸道或皮膚被身體吸收,因此同樣存在風險。   如何紓緩寶寶肚痛? 順時針為寶寶按摩肚子,紓緩肚痛 如果寶寶只是較輕微的肚子痛,父母可以這樣做:  1.   順時針按摩小朋友的肚子。  2.  用暖包或暖水袋熱敷小朋友的肚子,注意溫度不能太高,否則可能燙傷皮膚。  3.  用非處方止痛藥紓緩小朋友的痛楚。   治本必須尋根,如果小孩子說肚子痛,最好還是找到確切原因。只有從根本解決病因,才能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