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新手爸媽

最新文章


兒童焦慮症分類及症狀

一般人,有時都會感到焦慮,兒童也不例外。偶爾的焦慮情緒不論對兒童或成年人都未必有很大影響,但如果兒童經歷過度的、不合理的、持續的焦慮,使他們出現各種負面的症狀,並對生活造成影響,就可以診斷為疾病——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的分類,比成年人還要複雜,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型:    1.分離焦慮症  這類兒童在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開時(例如送他回校,在校門外分手)會變得非常憂慮或煩亂。他們會擔心父母生病或死亡,擔心自己迷路或被綁架等。    2.社交焦慮症  這類兒童會很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而避免社交場合(例如大夥兒一起玩耍)。若置身社交場合會感到恐慌,甚至哭泣、顫抖、出汗或呼吸急促。    3.選擇性緘默  這類兒童能夠在某些地方說話(例如在家裡),卻不能在其他地方說話(例如學校或某些人周圍)。他們的焦慮超出了害羞的界線,即使非常想說話,也會因焦慮而無法開口。    4.廣泛性焦慮症  這類兒童會對很多日常事務感到憂心,通常特別擔心自己在學校的表現。對其他事情也會因感到失控而焦慮,難以入睡。    5.特定恐懼症  這類兒童對特定的事物極度恐懼,然而,這些事物通常不是危險的,常見的有:動物和蟲子、自然環境(如風暴、高度或水之類)、血液或打針之類的事情、一些情境(如飛行、隧道和橋樑之類),其他如巨大的聲響、嘔吐和古裝角色之類。患特定恐懼症的兒童會覺得它們極度可怕。    6.恐慌症  這類兒童有驚恐發作的病史。驚恐發作是一種可怕且非常突然的症狀,可能會讓兒童擔心自己快要死或瘋了。        綜合不同類型的焦慮症,可能產生的症狀林林總總,以下是一些較常見可反映兒童可能有焦慮問題的症狀:  1. 不成比例的擔心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會感到與他們實際經歷的情況不成比例的擔心或恐懼。這些擔憂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並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生活。   2. 依附於父母或照顧者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可能難以與父母分離,需要很多安慰。   3. 迴避某些情況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會迴避一些讓他們焦慮的原因或情況,甚至會避開一般孩子都喜歡做的事情。   4. 破壞性行為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或會在感覺極不舒服時發怒,或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   5. 注意力不集中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對學業和其他事情的專注力會較弱。   6. 對自己嚴格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自尊心可能很低,非常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失敗或看起來很差勁。    7. 一般身體症狀  頭痛、胃痛、出汗和心跳加速等。   8. 睡眠問題  過度的擔心,會干擾孩子的睡眠。    因此,如果察覺小朋友持續地有以上症狀,並影響正常的生活,就應及早找醫生了解孩子的情況。 


BB開始厭奶期 唔肯飲奶點算好﹖

面對寶寶突然厭奶,許多家長都會感到憂心忡忡,不知道這是否正常的現象。其實這種狀況相當常見,只要明白其原因,選擇良好對策,便可安然渡過寶寶厭奶期。     寶寶奶量知多少﹖何時出現厭奶期﹖ 一般正常初生嬰兒,無論是吃母乳或奶粉,首一個月的進食分量都會急速增長,從出生首三天,一日吃100-200毫升;到了一星期大,每天需要吃300毫升以上;而一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已經能夠進食600毫升或以上的奶;兩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吃奶量多在700-800毫升之間;在三個月前後,寶寶的吃奶量達到一生的高峰,每天可達900-1000毫升。但是,到了四個月大,寶寶的吃奶量便會停止增加,甚或有所減少,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厭奶期。其實正常寶寶的吃奶量在四個月後是逐漸減少的,只要全天總奶量達到600亳升就足夠了。至於一歲的寶寶每天大約需要吃500毫升的奶,而兩歲的寶寶每天只需300毫升即可,因為在這個階段,奶已不再是孩子的主要營養來源。     寶寶厭奶的兩個原因   生長速度減緩 出生後的頭三個月是寶寶生長最迅速的時期,他們的食量隨之增加。然而,當寶寶到了四個月後,生長速度開始慢下來,因此他們的食量也不需要增加。所以,如果四至五個月大的寶寶在身體正常的情況下對奶粉或母乳產生厭倦感,這可能是他們需要開始引入固體食物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寶寶加固時間表及加固期注意事項   飲食習慣 寶寶可能對長時間只吃奶粉或母乳感厭倦。他們可能開始尋求新的味道和口感。所以,寶寶左顧右盼或表現出對奶粉或母乳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現象。   寶寶厭奶並出現以下警號 家長要當心! 寶寶厭奶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如果出現以下警號,建議尋求醫生的協助﹕   活動力下降 觀察寶寶的活動能力,如果他們的活躍度明顯減少,可能是生病而非厭奶期。正常的厭奶期寶寶的活動力通常跟平常一樣。   發燒與嘔吐 除了不吃奶以外,如果寶寶同時出現發燒和嘔吐的情況,可能是患病的徵兆,需立即就醫。   尿量與大便量改變 注意寶寶一整天的排尿和排便量,0-1歲的寶寶每天至少更換尿布6次以上。如果寶寶的尿量不足,可能是因為缺乏水份或脫水。正常的厭奶期不應該有脫水的表現。   偏離正常生長曲線 持續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正常的生長曲線應該與標準曲線平行。如果寶寶的生長曲線逐漸偏離標準曲線,表示營養攝取可能不足,建議就醫。   寶寶厭奶期的應對方法   營造吃奶環境 建議讓寶寶在柔和燈光及安靜的空間中讓寶寶專注地吃奶。因為3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對周圍事物感到好奇,即使是微小的聲響、電視聲音或有人走動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餵奶時不要逗弄寶寶玩耍,周遭的聲音要儘量減少,包括電視、收音機和說話聲。同時,避免在寶寶視線範圍內擺放太搶眼的玩具,以免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媽媽亦不要邊行邊餵奶。   注意奶嘴洞孔大小  勿常換奶粉 要留意奶瓶的奶嘴洞孔大小是否適合。對於三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奶嘴洞孔太小,他們吸啜會很費力,最後可能不願意吃奶。因此,寶寶三個月大後,最好將奶嘴洞孔更換成稍大一些,適合每秒流出一滴奶的速度,好讓他們可以吃得更輕鬆。此外,經常更換奶粉牌子可能會導致寶寶腸胃不適應。進入厭奶期的寶寶,試過一、兩次換奶粉後,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就不需要再嘗試其他品牌了。   輕鬆餵食 不要強迫吃奶 強迫寶寶吃奶只會讓他們對奶產生恐懼。如果寶寶逐漸減少飲奶,但身體沒有異常或不適, 父母可以考慮讓寶寶逐漸嘗試半流質和半固體的副食品。採取較為隨意的方式,以少量多餐的原則讓寶寶按需要進食。另外,多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消耗他們的體力,也可增加他們的飢餓感,從而改善進食狀況。              


重返職場如何計劃母乳餵哺? 返工袋必備3大工具

香港女性撐起半邊天,不少更是雙職媽媽,既在職場上長袖善舞,在家亦希望給家人和兒女最好的。所以產假過後應否繼續餵哺母乳,是頗具挑戰的課題。   職場媽媽餵哺母乳之三大目標     每一天都重要 每多餵一天母乳,對母親和寶寶也就多一分好處,即使要補充少量奶粉,也總比完全沒有母乳好。   維持奶量 以防出奶次數減少,乳房會自動調低奶量。   預防塞奶 如果媽媽復工後無法維持與產假時相同的出奶次數,應在復工前約2至3星期逐漸減少泵奶次數,直至乳房可以承受較長時間沒有泵奶也不會有塞奶的情況,這樣媽媽便可安心復工。   母乳對幼兒身體發展的益處     嬰兒出生時身體各方面尚未成熟,如腦部、免疫系統須最少2至3年才漸趨成熟。母乳的成分和吸吮乳房的哺乳方式正可促進發育,保障嬰幼兒身心正常地發展。母乳含天然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我們常說的DHA,對寶寶的腦部發育很重要,而母乳獨有的生長因子,亦能幫助各個器官發育。由於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成,母乳的營養除較易吸收,也含酶助消化。更重要的是,母乳蘊含的抗體、白血球等是寶寶抗病的重要「武器」。   現今仍未有奶粉生產商能夠成功製造抗體和活細胞。所以即使未能全母乳,部分母乳也總比全奶粉好! - 馮慧嫺醫生   計劃在職哺乳方案   香港勞工法例規定14週產假,若以「前2後12週」的放假模式計算,媽媽回到工作崗位時,寶寶大約3個月大。這時停餵母乳的話,則與世衞建議的「全母乳餵哺至6個月大」相距甚遠。其實只要在復職數週前好好計劃,在職餵哺母乳也非想像中困難。   實踐在職哺乳要點   復工最少兩星期前﹙包括懷孕期﹚,向上司及同事表達產後餵哺母乳的意願,以便上司作適當的工作安排 與僱主協商泵奶的地方,最理想是有私隱的房間。不過也可彈性處理,例如在工作座位間設泵奶空間,並以標牌表示「泵奶中」,讓同事知悉不便打擾。 考慮如何平衡工作及母乳餵哺時間,例如上班前預先餵哺寶寶,再於指定休息時段擠母乳備用 復工前兩星期預習上班擠奶時間表,家人模擬媽媽不在家時餵哺孩子的情況 準備好合適的奶瓶,並交由照顧者餵哺寶寶,儘可能不要經常更換照顧者。   解構母乳媽媽的返工袋     選擇合適自己的奶泵,首要條件是「喇叭」大小合宜,太大會減弱泵力或弄傷乳暈,太細會令乳頭受損,像近年流行的免提電動奶泵,機件小巧,可放在胸圍內泵奶,頗為方便。 寶寶不在身旁可能減弱噴奶反射,媽媽可以在手機儲存寶寶的照片或影片,看著歡樂的親親時光,有助順利出奶。 預備好儲奶袋或奶瓶,在工作地點泵出的母乳可先存放攝氏4°C的雪櫃內 ,最好放雪櫃上層位置,勿放在雪櫃門架,以免溫度不穩定,放工時用冰袋加入冰種盛載回家便可。   延伸閱讀﹕ 母乳可儲多久﹖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母乳可儲存多久? 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產假後要復工,相信是不少職業女性對持續餵哺母乳卻步的原因。一來是擔心工作時段無法泵奶,二來又怕母乳不夠「新鮮」或容易變壞。其實儲存母乳並不難,下文將分享妥善存放母乳的要點。   母乳含抗體可安全存放   很多人誤會泵出來的母乳很快變壞,很易流失營養價值,或寶寶長期飲用儲存的母乳可能影響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 - 馮慧嫺醫生   因為母乳含有豐富的抗病元素,如抗體、白血球、溶菌酶、乳鐵傳遞蛋白、天然低聚糖等,所以只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擠或泵出來的母乳均可安全儲存,而且母乳的大部分營養和抗病元素也可得以保存,讓寶寶吸收。相比之下,完全沒有抗病元素的配方奶,只能在沖調後2小時內飲用。     母乳存放須知 母乳必須儲存在已消毒的有蓋奶瓶或奶袋內,並儘可能存放於雪櫃冷藏格內,以確保溫度穩定,避免放在溫度不穩定的雪櫃門架,影響保存期限。   另外,最好將不同時段擠出的母乳也可混合儲存,不過新鮮擠出的母乳須先冷藏約1小時再作混和。注意只能混合同一天的母乳,以免搞亂母乳儲存期。若新鮮母乳在4小時內不會飲用,應儘快放入雪櫃;若預計已冷藏在攝氏4度冰箱的母乳暫不飲用,請在24小時內移至冰格。奶結成冰後體積會增大,儲存冰奶時宜預留一點空間,切勿注滿容器。   儲存母乳的建議時間 母乳 室溫 (25oC或以下) 冰袋加冰種 雪櫃冷藏格(4oC) 雪櫃冰格 (-18oC或以下) 新鮮擠出的 4小時 24小時 4天 6個月 已溶解的冰奶 1-2小時 - 從冰奶完全溶解起計24小時 不能放回冰格   母乳有異味不是變壞 有些媽媽可能發現冷藏或已溶解的母乳帶有酸味或異味,其實這不是變壞,只是奶的脂肪酶將部分脂肪分解了,對母乳的品質並無影響。只要儲奶過程正確,又不是腐臭味,則仍可安全飲用。不過有些寶寶不太喜歡這味道,如想減少這情況,可以將新鮮泵出來的母乳先輕微加熱,待其冷卻至常溫後再放回雪櫃冰格,這樣可減低脂肪酶的活躍性,減少出現異味的情況。注意不要煮沸母乳或用微波爐加熱,否則會破壞母乳的成分。   別忽略埋身親餵的重要性     雖然泵奶和儲存母乳很方便,但媽媽別忘記埋身親餵的益處更多。首先,親餵時的親密接觸是母嬰建立關係的美好時光,而且寶寶吸吮乳房可以促進顎骨、口部的正常發育,減少哨牙。另外,吸吮乳房由寶寶主導食量,有助減低因吃過量引致肥胖症的機會。相反,全泵奶及用奶瓶餵哺,寶寶有機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過量之餘,還減少了咀嚼肌和下顎肌肉的正常活動。此外,人造奶咀與上顎的接觸面積較小,會令上顎生長得越來越窄,或會增加哨牙的機會。          


媽媽生病可否餵母乳﹖藥物安全要知道

很多母乳媽媽在生病都不想打針服藥,因為媽們擔心藥物成分會透過母乳傳給寶寶,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有些媽媽甚至病倒在床上無法照顧寶寶,更遑論繼續餵哺母乳。   其實大部分藥物均屬安全哺乳的,包括常見的止痛藥和抗生素。 - 馮慧嫺醫生   所以媽媽在服藥後未必需要停止哺乳,關鍵在於藥物的性質。     只有微量藥物滲入母乳   媽媽服藥後,有多少分量會滲入母乳?實際上,藥物首先要進入媽媽的血液,然後才會透過母乳傳給嬰兒,最終進入嬰兒的血液。然而,大部分藥物在體內經過不同階段的代謝,最終都會被排出體外。大部分藥物只有少於1%的成分透過母乳進入嬰兒的血液,據醫學界的標準,如果嬰兒從母乳中吸收的藥物成分少於10%已屬低水平。     向親母乳醫生諮詢藥物意見   儘管嬰兒只會從母乳中吸收微量的藥物,作為母乳媽媽,仍應避免自行服用任何成藥。如果生病了還是應該儘快看醫生。最理想當然是尋求「親母乳」醫生的幫助。   母乳醫生對藥物和母乳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尋求一個既可治癒病症,又可繼續餵哺母乳的雙贏方案。   例如,在選擇藥物方面,他們可推薦那些體積較大、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較容易或脂溶性較低的藥物。這些藥物滲入母乳的比例較低,甚至可能不影響奶量。他們也可以提供專業意見,例如服藥後多久才適合哺乳等問題。此外,媽媽在哺乳或泵奶後隨即服藥,也可進一步減少藥物進入寶寶的分量。   少數藥物須暫停哺乳   若媽媽必須服用一些對餵哺母乳有不良影響的藥物,例如化療藥物、放射性藥物、某些精神科藥物等,便須停止餵哺母乳。媽媽可視乎病情及療程長短,與醫生好好商量應該暫停哺乳,抑或永久斷奶。如果只是暫時停止餵哺母乳,媽媽應該在服藥期間繼續有效地泵奶,以維持奶量,防止塞奶,直至恢復哺乳。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母乳對嬰兒好處多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所有媽媽都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奶量,讓孩子健康成長。不過有些媽媽會選擇補充幾餐奶粉,等到乳房谷得脹鼓鼓時才親餵,以為這讓可以讓寶寶在該餐飲到更多母乳,但這只是「治標」的方法,長遠下來奶量反而愈來愈少,得不償失!     等乳脹才親餵反減奶量   母乳中含有一種叫做「製乳抑制因子」(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的乳清蛋白,其功能是調節奶量,而左右兩邊乳房的奶量是各自調節的。若能頻繁且有效地讓乳房噴出奶來,就能將「製乳抑制因子」帶走,從而提高奶量;相反,等乳房鼓脹起來才出奶,就會使「製乳抑制因子」積聚在乳房中,乳房便會以為寶寶胃口減少了,逐漸調低製奶量!同樣道理,給寶寶補充奶粉也等於告訴乳房「寶寶不需要那餐母乳了」,結果奶量就會逐漸減少。   增加母乳量的兩大條件 ﹕頻密出奶和有效出奶   產後的首3至5週是「黃金調奶期」,母乳量會根據寶寶的食量進行調節。只有同時滿足「頻密」及「有效」出奶兩大條件,才能調高母乳產量,兩者缺一不可。「頻密」的定義為24小時內最少出奶8次;而「有效」指的是出奶順暢,有良好的「噴奶反射」,出奶後乳房回復柔軟。此外,晚上十一時至早上七時是製奶荷爾蒙水平較高的時段,因此在這段時間出奶有助調高奶量。   甚麼是噴奶反射?   「噴奶反射」是指當寶寶吸吮乳房或媽媽擠奶泵奶時,乳房會傳遞神經訊息到媽媽的腦下垂體,分泌「噴奶荷爾蒙」(即催產素Oxytocin),使乳房順利出奶。當媽媽想起寶寶、聽到寶寶的聲音,或感到自己心情愉快時,都會增加噴奶反射;相反,負面情緒、缺乏信心或疼痛則會抑壓噴奶反射。因此,止痛措施與奶量也有間接關係。     每對媽寶有獨特奶量   值得一提的是,奶量不是愈多愈好,過分調高奶量反而會增加塞奶或乳腺炎的風險! - 馮慧嫺醫生   要知道乳房是「盲」的,無論是寶寶吸吮,抑或人手擠奶泵奶,所有出奶量都會被當成寶寶的食量。假如習慣於親餵時同步泵奶,或親餵後隨即再泵奶,結果令乳房以為是雙胞胎,便過分調高奶量了。其實餵哺母乳的關鍵是媽媽的信心,切忌與其他人比較,畢竟每個寶寶的食量不同,最理想的調奶方法還是頻密而有效的吸吮。把握首3至5週的黃金調奶期和寶寶的黃金學習期,自然能事半功倍,遇有疑難及早求助亦是另一成功要訣。   如何處理乳房中未喝光的奶?   很多母乳媽媽都有一種錯覺,以為乳房只有在鼓脹時才有奶,而乳房柔軟時就沒有奶了。然而有研究發現,當寶寶有效吸吮後,即使媽媽覺得乳房已經很柔軟,寶寶實際上可能只吸走了約76%的奶,換句話說乳房內還餘約24%的奶。在這種「有效吸吮」的情況下,媽媽毋須額外泵奶,以免過度調高奶量而導致塞奶。 但如果被評估為「吸吮乏效」,媽媽便需於寶寶吸吮後泵奶,待下餐再補給他,以改善奶量不足的情況。為免錯過「黃金調奶期」,建議儘快找母乳顧問作評估,以確保寶寶可以獲得足夠的奶量。      


乳房大小與造奶量無關 如何製造24小時充足奶量?

有些媽媽認為自己乳房細,每次泵出的奶都比别人少,便擔心奶量不能滿足寶寶所需!眼見別的媽媽乳房豐滿,每次泵到數百毫升奶,每日只需泵3至4次已足夠寶寶全日所需,實在羡慕不已!究竟乳房大小與奶量可有關係?   乳房大小取決脂肪含量 與造奶量無關   乳房的大小和儲存都是先天性的,取決放乳房內的組織構造。乳房主要由脂肪、纖維、血管、淋巴等組織以及製造母乳的細胞、儲存母乳的小泡囊和輸送母乳的乳管等組成。乳房外觀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脂肪的多寡,而儲存量則取沫於小泡囊的數量和容量。因此脂肪多寡只會影響外觀,而不會直接影響母乳的產量。乳房外觀偏大的媽媽可能因為脂肪較多,小泡囊的數目較多,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大﹙即乳房儲存量較大﹚;乳房外觀偏小則可反映脂肪較少,小泡囊的數目較少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小﹙即乳房儲存量較小﹚。     乳房儲存量的影響﹕出奶頻密度和嬰兒哺乳次數   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吃奶的規律或媽媽每日泵奶的次數。如果乳房儲存量較大的媽媽,每次出奶的量也會偏多,因此寶寶每日吃奶次數或媽媽泵奶的次數通常不需要太多。偶爾遲了出奶,由於大量的奶積聚於乳房,因此該次出奶量會有明顯的增加。   相反,儲存量較小的媽媽通常要頻繁地出奶,或者寶寶需要少食多餐,即使出奶時間延遲,該次出奶量也只會增加一點點。因此,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哺乳次數和媽媽泵奶的頻率。     乳房儲存量較小仍可生產足夠奶量   即使乳房儲存量較小,媽媽也可以擁有足夠的奶量。 - 馮慧嫺醫生   乳房的儲存量是指乳房的小泡囊可儲存的母乳量,但母乳的產量是以24小時為單位計算。儲存量可比喻為一個水缸,容量大的水缸每日只需注水數次便足以供應全日所需;小型水缸雖然儲存量較小,很易注滿,但只要頻密地放水和注水,全日供水量同樣是足夠的。 即使儲存量較小,媽媽可以透過讓寶寶少食多餐、每餐吸吮兩邊乳房或頻密泵奶來增加母乳產量,同樣有機會製造足夠24小時的奶量。雖然每次泵奶量可反映乳房儲存量,但媽媽毋須刻意泵奶測試自己的儲存量。只要寶寶在24小時內有最少6塊有相當重量﹙45毫升﹚的濕片、吸吮乳房後表現滿足、吸吮後乳房又回復柔軟,以及寶寶體重增長理想,便代表有效吸吮,寶寶吃到足夠的奶,反映媽媽整體奶量調節得宜。       乳頭大小及形狀無礙餵哺   除了乳房大小外,乳頭大小及形狀也是先天性的,沒有特定適合餵哺母乳的標準。然而,研究顯示「有效吸吮」主要是靠乳房組織的彈性,而不是乳頭大小或形狀。。經過懷孕期荷爾蒙的改變和寶寶的吸吮,媽媽的乳頭和乳暈自然會提高彈性,因此,不論任何大小及形狀的乳頭,都有機會成功餵哺母乳。          


嬰兒安全睡眠指南: BB可以側睡嗎﹖如何減低嬰兒猝死症風險﹖

許多家長或陪月都會擔心嬰兒卧床時「嘔奶」會嗆喉,因此讓嬰兒側睡。然而,當他們郁動身體時,側睡隨時有機會變成俯睡。而嬰兒控制頭頸的能力尚未成熟,俯睡有機會影響呼吸,甚至引致窒息。   俯睡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即使寶寶吃完奶有掃風,但輕微「嘔奶」或俗稱「回奶」的情況仍很常見,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健康寶寶的喉部具自我保護的反射機制,能防止嘔出的奶進入呼吸道。   避免餵奶過量,掃風後保持寶寶上身直立10至20分鐘才把他放回床,也可減少嘔奶情況。 - 馮慧嫺醫生   掃風後應讓嬰兒保持直立10-20分鐘   正確睡姿可防嬰兒猝死症     1歲以下嬰兒應保持仰卧 ﹙即背部貼床﹚,也不要墊高頭部。這樣不僅方便呼吸,還可減低側睡或俯睡的潛在風險。事實上,仰卧是最安全的睡姿,研究指出這個睡姿可預防嬰兒猝死症,而且不會增加哽噎的風險。同時,母乳餵哺也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全母乳的保護能力更佳。   如何為寶寶打造安全的睡眠環境﹖     不吸煙、空氣流通、温度適中 不宜穿衣過多 保持仰卧 床褥結實,與床欄之間不留縫隙,以防嬰兒將手指或身體任何部位塞入其中而受傷 床欄的欄柱間距不可多於6厘米 床上不宜放置任何雜物如毛公仔、咕𠱸 不建議使用枕頭。使用枕頭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或在睡眠期間出現意外 使用大小適中的嬰兒被子,避免太厚的毛氈 面部和雙手應保持在被子外 每次放低床欄後,緊記將床欄拉上和閂好 懂站立的嬰兒,床欄高度應超過嬰兒身高的四分之三   嬰兒與父母同房指引   父母與嬰兒同房好處多,既可促進親子關係,也方便家長觀察嬰兒的身體狀況,媽媽在晚上餵哺時也較方便。在嬰兒1歲前,尤其是在首6個月,將嬰兒床放置於成人床邊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房果房間面積有限,父母需要與嬰兒同床睡,應確保寶寶有屬於自己的被子和床位。三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可睡在嬰兒籃,或由父母自製的嬰兒盒子中。     父母與嬰兒同床睡,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嬰兒須有自己床位,如嬰兒籃 嬰兒應保持仰臥,避免俯睡和側睡,以確保呼吸暢通 留意嬰兒籃的擺放位置,如果打算將其放在床上,應避免擺放得太靠近床邊,以防籃子墮地 如果媽媽打算於床上以側卧姿勢哺乳,成人床上應避免擺放雜物,以防哺乳後無意間與寶寶同床睡時發生意外。最理想的做法是哺乳後把寶寶放回嬰兒床   以下情況不適合與嬰兒同床睡,包括﹕   早產嬰兒﹙少於37週﹚或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少於2.5公斤﹚,以及4個月大以下的嬰兒。這些嬰兒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還未夠成熟,需要更多的照顧和監測。 同睡者吸煙或母親於懷孕期吸煙。吸煙會增加嬰兒罹患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同睡者因飲酒、生病、服藥或太疲倦以致警覺性較低。這些情況會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同睡者是其他兒童或家長以外的成人。 同睡在柔軟的沙發、水床、豆袋椅等地方。這些地方有機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BB訓唔好可能有睡眠障礙! 兒科醫生詳解嬰幼兒睡眠障礙4大成因 扁桃腺脹大可致睡眠窒息

寶寶睡得不好、經常半夜乍醒、不願自己在床上睡……寶寶睡眠問題是不少新手爸媽的煩惱,相信不少爸媽都有疑問:為甚麼寶寶總是睡不好?   為何寶寶不願在床上睡覺﹖   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有不同的成因,初生至數月大的嬰兒多有以下睡眠障礙成因﹕   1. 睡眠條件(sleep association)被打亂 例如:  習慣了被大人抱著哄入睡,當被放到床上便會因睡眠深度改變而「扭計」 調高家居冷氣溫度時,衣著厚重的寶寶因為太悶熱而「扭計」 寶貝攬枕半夜掉下床,因為條件反射而驚醒   2. 肚風/腸痙攣 初生嬰兒經常在傍晚哭鬧不休,醫學界推測這與新生兒腸道無法完全消化所吸收的營養有關。腸道細菌會製造很多氣體,造成肚仔谷脹不適。 延伸閱讀: 五招紓緩寶寶腸痙攣 3. 大腦成熟過渡期初生嬰兒還未習慣離開媽媽子宮內的環境,所以容易哭鬧。   上述情況非常普遍,但如果寶寶情況嚴重困擾爸媽睡眠,也可諮詢醫生找出應對方法。除此之外,部分大腦神經疾病也會引起嬰兒睡眠問題,例如腦癱兒常有各種異常睡姿及緊張性姿勢反射,他們很容易會受外界刺激而驚醒。再加上運動神經元興奮,痙攣嚴重的問題,他們在出生首幾個月,睡眠時間會明顯較一般寶寶短。   隨著寶寶進入幼兒期,睡眠障礙的成因亦與嬰兒時期有所不同,而睡眠窒息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 譚一翔醫生     4. 患上睡眠窒息症   扁桃腺及腺樣體脹大 年齡介乎3至6個歲的小朋友易有呼吸道感染,導致淋巴組織如扁桃腺及腺樣體因感染而脹大,繼而阻塞呼吸道。當感染痊癒後,這些淋巴組織未必能即時消腫,當孩子在睡眠便呼吸道便會受阻,影響睡眠質素。孩子在睡覺時會出現打鼻鼾和經常輾轉反側,睡不安穏。   喉嚨肌肉問題 孩子喉嚨肌肉張力不夠,當躺下時肌肉不足以支撐上呼吸道,繼而形成呼吸道障礙問題。   腦部或中樞神經問題 常見於早產嬰兒、患有腦積水或腦瘤的嬰兒。   肥胖 過多脂肪積聚喉嚨有可能使氣管出現阻塞,但此情況於成人身上較為常見。   鼻敏感或慢性鼻竇炎 鼻敏感患者的鼻腔偏窄,而且鼻腔組織較緟脹,有機會令小朋友出現呼吸障礙的問題。   上顎發育不理想 如果孩子上顎發育不理想,便牙齒沒有足夠位置生長,也有機會使呼吸道出現阻塞,影響睡眠質素。孩子出現睡眠窒息症,除了影響睡眠質素使日間精神變差外,也會影響上顎或臉部中庭的生長。上顎發育不理想是病因,也是後果。當呼吸道阻塞,小朋友很自然會用口呼吸;但長期用口呼吸,又會進一步阻慢上顎生長,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小朋友長大後上顎沒有足夠位置供牙齒生長而需要箍牙或拔牙。     呼吸道阻塞或會阻礙鼻腔生長,令小朋友經常鼻塞。所以如果懷疑小朋友有這方面的問題,應儘快就醫,在3至4歲時確定治療方案,便可在小學前完成治療過程。面部中庭 (Mid Face) 的生長黃金期為3至6歲,過了這段時期,面部和口部發育未必能夠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