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新手爸媽

最新文章


媽媽生病可否餵母乳﹖藥物安全要知道

很多母乳媽媽在生病都不想打針服藥,因為媽們擔心藥物成分會透過母乳傳給寶寶,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有些媽媽甚至病倒在床上無法照顧寶寶,更遑論繼續餵哺母乳。   其實大部分藥物均屬安全哺乳的,包括常見的止痛藥和抗生素。 - 馮慧嫺醫生   所以媽媽在服藥後未必需要停止哺乳,關鍵在於藥物的性質。     只有微量藥物滲入母乳   媽媽服藥後,有多少分量會滲入母乳?實際上,藥物首先要進入媽媽的血液,然後才會透過母乳傳給嬰兒,最終進入嬰兒的血液。然而,大部分藥物在體內經過不同階段的代謝,最終都會被排出體外。大部分藥物只有少於1%的成分透過母乳進入嬰兒的血液,據醫學界的標準,如果嬰兒從母乳中吸收的藥物成分少於10%已屬低水平。     向親母乳醫生諮詢藥物意見   儘管嬰兒只會從母乳中吸收微量的藥物,作為母乳媽媽,仍應避免自行服用任何成藥。如果生病了還是應該儘快看醫生。最理想當然是尋求「親母乳」醫生的幫助。   母乳醫生對藥物和母乳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尋求一個既可治癒病症,又可繼續餵哺母乳的雙贏方案。   例如,在選擇藥物方面,他們可推薦那些體積較大、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較容易或脂溶性較低的藥物。這些藥物滲入母乳的比例較低,甚至可能不影響奶量。他們也可以提供專業意見,例如服藥後多久才適合哺乳等問題。此外,媽媽在哺乳或泵奶後隨即服藥,也可進一步減少藥物進入寶寶的分量。   少數藥物須暫停哺乳   若媽媽必須服用一些對餵哺母乳有不良影響的藥物,例如化療藥物、放射性藥物、某些精神科藥物等,便須停止餵哺母乳。媽媽可視乎病情及療程長短,與醫生好好商量應該暫停哺乳,抑或永久斷奶。如果只是暫時停止餵哺母乳,媽媽應該在服藥期間繼續有效地泵奶,以維持奶量,防止塞奶,直至恢復哺乳。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母乳對嬰兒好處多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所有媽媽都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奶量,讓孩子健康成長。不過有些媽媽會選擇補充幾餐奶粉,等到乳房谷得脹鼓鼓時才親餵,以為這讓可以讓寶寶在該餐飲到更多母乳,但這只是「治標」的方法,長遠下來奶量反而愈來愈少,得不償失!     等乳脹才親餵反減奶量   母乳中含有一種叫做「製乳抑制因子」(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的乳清蛋白,其功能是調節奶量,而左右兩邊乳房的奶量是各自調節的。若能頻繁且有效地讓乳房噴出奶來,就能將「製乳抑制因子」帶走,從而提高奶量;相反,等乳房鼓脹起來才出奶,就會使「製乳抑制因子」積聚在乳房中,乳房便會以為寶寶胃口減少了,逐漸調低製奶量!同樣道理,給寶寶補充奶粉也等於告訴乳房「寶寶不需要那餐母乳了」,結果奶量就會逐漸減少。   增加母乳量的兩大條件 ﹕頻密出奶和有效出奶   產後的首3至5週是「黃金調奶期」,母乳量會根據寶寶的食量進行調節。只有同時滿足「頻密」及「有效」出奶兩大條件,才能調高母乳產量,兩者缺一不可。「頻密」的定義為24小時內最少出奶8次;而「有效」指的是出奶順暢,有良好的「噴奶反射」,出奶後乳房回復柔軟。此外,晚上十一時至早上七時是製奶荷爾蒙水平較高的時段,因此在這段時間出奶有助調高奶量。   甚麼是噴奶反射?   「噴奶反射」是指當寶寶吸吮乳房或媽媽擠奶泵奶時,乳房會傳遞神經訊息到媽媽的腦下垂體,分泌「噴奶荷爾蒙」(即催產素Oxytocin),使乳房順利出奶。當媽媽想起寶寶、聽到寶寶的聲音,或感到自己心情愉快時,都會增加噴奶反射;相反,負面情緒、缺乏信心或疼痛則會抑壓噴奶反射。因此,止痛措施與奶量也有間接關係。     每對媽寶有獨特奶量   值得一提的是,奶量不是愈多愈好,過分調高奶量反而會增加塞奶或乳腺炎的風險! - 馮慧嫺醫生   要知道乳房是「盲」的,無論是寶寶吸吮,抑或人手擠奶泵奶,所有出奶量都會被當成寶寶的食量。假如習慣於親餵時同步泵奶,或親餵後隨即再泵奶,結果令乳房以為是雙胞胎,便過分調高奶量了。其實餵哺母乳的關鍵是媽媽的信心,切忌與其他人比較,畢竟每個寶寶的食量不同,最理想的調奶方法還是頻密而有效的吸吮。把握首3至5週的黃金調奶期和寶寶的黃金學習期,自然能事半功倍,遇有疑難及早求助亦是另一成功要訣。   如何處理乳房中未喝光的奶?   很多母乳媽媽都有一種錯覺,以為乳房只有在鼓脹時才有奶,而乳房柔軟時就沒有奶了。然而有研究發現,當寶寶有效吸吮後,即使媽媽覺得乳房已經很柔軟,寶寶實際上可能只吸走了約76%的奶,換句話說乳房內還餘約24%的奶。在這種「有效吸吮」的情況下,媽媽毋須額外泵奶,以免過度調高奶量而導致塞奶。 但如果被評估為「吸吮乏效」,媽媽便需於寶寶吸吮後泵奶,待下餐再補給他,以改善奶量不足的情況。為免錯過「黃金調奶期」,建議儘快找母乳顧問作評估,以確保寶寶可以獲得足夠的奶量。      


乳房大小與造奶量無關 如何製造24小時充足奶量?

有些媽媽認為自己乳房細,每次泵出的奶都比别人少,便擔心奶量不能滿足寶寶所需!眼見別的媽媽乳房豐滿,每次泵到數百毫升奶,每日只需泵3至4次已足夠寶寶全日所需,實在羡慕不已!究竟乳房大小與奶量可有關係?   乳房大小取決脂肪含量 與造奶量無關   乳房的大小和儲存都是先天性的,取決放乳房內的組織構造。乳房主要由脂肪、纖維、血管、淋巴等組織以及製造母乳的細胞、儲存母乳的小泡囊和輸送母乳的乳管等組成。乳房外觀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脂肪的多寡,而儲存量則取沫於小泡囊的數量和容量。因此脂肪多寡只會影響外觀,而不會直接影響母乳的產量。乳房外觀偏大的媽媽可能因為脂肪較多,小泡囊的數目較多,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大﹙即乳房儲存量較大﹚;乳房外觀偏小則可反映脂肪較少,小泡囊的數目較少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小﹙即乳房儲存量較小﹚。     乳房儲存量的影響﹕出奶頻密度和嬰兒哺乳次數   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吃奶的規律或媽媽每日泵奶的次數。如果乳房儲存量較大的媽媽,每次出奶的量也會偏多,因此寶寶每日吃奶次數或媽媽泵奶的次數通常不需要太多。偶爾遲了出奶,由於大量的奶積聚於乳房,因此該次出奶量會有明顯的增加。   相反,儲存量較小的媽媽通常要頻繁地出奶,或者寶寶需要少食多餐,即使出奶時間延遲,該次出奶量也只會增加一點點。因此,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哺乳次數和媽媽泵奶的頻率。     乳房儲存量較小仍可生產足夠奶量   即使乳房儲存量較小,媽媽也可以擁有足夠的奶量。 - 馮慧嫺醫生   乳房的儲存量是指乳房的小泡囊可儲存的母乳量,但母乳的產量是以24小時為單位計算。儲存量可比喻為一個水缸,容量大的水缸每日只需注水數次便足以供應全日所需;小型水缸雖然儲存量較小,很易注滿,但只要頻密地放水和注水,全日供水量同樣是足夠的。 即使儲存量較小,媽媽可以透過讓寶寶少食多餐、每餐吸吮兩邊乳房或頻密泵奶來增加母乳產量,同樣有機會製造足夠24小時的奶量。雖然每次泵奶量可反映乳房儲存量,但媽媽毋須刻意泵奶測試自己的儲存量。只要寶寶在24小時內有最少6塊有相當重量﹙45毫升﹚的濕片、吸吮乳房後表現滿足、吸吮後乳房又回復柔軟,以及寶寶體重增長理想,便代表有效吸吮,寶寶吃到足夠的奶,反映媽媽整體奶量調節得宜。       乳頭大小及形狀無礙餵哺   除了乳房大小外,乳頭大小及形狀也是先天性的,沒有特定適合餵哺母乳的標準。然而,研究顯示「有效吸吮」主要是靠乳房組織的彈性,而不是乳頭大小或形狀。。經過懷孕期荷爾蒙的改變和寶寶的吸吮,媽媽的乳頭和乳暈自然會提高彈性,因此,不論任何大小及形狀的乳頭,都有機會成功餵哺母乳。          


嬰兒安全睡眠指南: BB可以側睡嗎﹖如何減低嬰兒猝死症風險﹖

許多家長或陪月都會擔心嬰兒卧床時「嘔奶」會嗆喉,因此讓嬰兒側睡。然而,當他們郁動身體時,側睡隨時有機會變成俯睡。而嬰兒控制頭頸的能力尚未成熟,俯睡有機會影響呼吸,甚至引致窒息。   俯睡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即使寶寶吃完奶有掃風,但輕微「嘔奶」或俗稱「回奶」的情況仍很常見,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健康寶寶的喉部具自我保護的反射機制,能防止嘔出的奶進入呼吸道。   避免餵奶過量,掃風後保持寶寶上身直立10至20分鐘才把他放回床,也可減少嘔奶情況。 - 馮慧嫺醫生   掃風後應讓嬰兒保持直立10-20分鐘   正確睡姿可防嬰兒猝死症     1歲以下嬰兒應保持仰卧 ﹙即背部貼床﹚,也不要墊高頭部。這樣不僅方便呼吸,還可減低側睡或俯睡的潛在風險。事實上,仰卧是最安全的睡姿,研究指出這個睡姿可預防嬰兒猝死症,而且不會增加哽噎的風險。同時,母乳餵哺也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全母乳的保護能力更佳。   如何為寶寶打造安全的睡眠環境﹖     不吸煙、空氣流通、温度適中 不宜穿衣過多 保持仰卧 床褥結實,與床欄之間不留縫隙,以防嬰兒將手指或身體任何部位塞入其中而受傷 床欄的欄柱間距不可多於6厘米 床上不宜放置任何雜物如毛公仔、咕𠱸 不建議使用枕頭。使用枕頭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或在睡眠期間出現意外 使用大小適中的嬰兒被子,避免太厚的毛氈 面部和雙手應保持在被子外 每次放低床欄後,緊記將床欄拉上和閂好 懂站立的嬰兒,床欄高度應超過嬰兒身高的四分之三   嬰兒與父母同房指引   父母與嬰兒同房好處多,既可促進親子關係,也方便家長觀察嬰兒的身體狀況,媽媽在晚上餵哺時也較方便。在嬰兒1歲前,尤其是在首6個月,將嬰兒床放置於成人床邊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房果房間面積有限,父母需要與嬰兒同床睡,應確保寶寶有屬於自己的被子和床位。三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可睡在嬰兒籃,或由父母自製的嬰兒盒子中。     父母與嬰兒同床睡,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嬰兒須有自己床位,如嬰兒籃 嬰兒應保持仰臥,避免俯睡和側睡,以確保呼吸暢通 留意嬰兒籃的擺放位置,如果打算將其放在床上,應避免擺放得太靠近床邊,以防籃子墮地 如果媽媽打算於床上以側卧姿勢哺乳,成人床上應避免擺放雜物,以防哺乳後無意間與寶寶同床睡時發生意外。最理想的做法是哺乳後把寶寶放回嬰兒床   以下情況不適合與嬰兒同床睡,包括﹕   早產嬰兒﹙少於37週﹚或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少於2.5公斤﹚,以及4個月大以下的嬰兒。這些嬰兒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還未夠成熟,需要更多的照顧和監測。 同睡者吸煙或母親於懷孕期吸煙。吸煙會增加嬰兒罹患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同睡者因飲酒、生病、服藥或太疲倦以致警覺性較低。這些情況會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同睡者是其他兒童或家長以外的成人。 同睡在柔軟的沙發、水床、豆袋椅等地方。這些地方有機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嬰幼兒睡眠障礙4大成因 扁桃腺脹大可致睡眠窒息

寶寶睡得不好、經常半夜乍醒、不願自己在床上睡……寶寶睡眠問題是不少新手爸媽的煩惱,相信不少爸媽都有疑問:為甚麼寶寶總是睡不好?   為何寶寶不願在床上睡覺﹖   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有不同的成因,初生至數月大的嬰兒多有以下睡眠障礙成因﹕   1. 睡眠條件(sleep association)被打亂 例如:  習慣了被大人抱著哄入睡,當被放到床上便會因睡眠深度改變而「扭計」 調高家居冷氣溫度時,衣著厚重的寶寶因為太悶熱而「扭計」 寶貝攬枕半夜掉下床,因為條件反射而驚醒   2. 肚風/腸痙攣 初生嬰兒經常在傍晚哭鬧不休,醫學界推測這與新生兒腸道無法完全消化所吸收的營養有關。腸道細菌會製造很多氣體,造成肚仔谷脹不適。 延伸閱讀: 五招紓緩寶寶腸痙攣 3. 大腦成熟過渡期初生嬰兒還未習慣離開媽媽子宮內的環境,所以容易哭鬧。   上述情況非常普遍,但如果寶寶情況嚴重困擾爸媽睡眠,也可諮詢醫生找出應對方法。除此之外,部分大腦神經疾病也會引起嬰兒睡眠問題,例如腦癱兒常有各種異常睡姿及緊張性姿勢反射,他們很容易會受外界刺激而驚醒。再加上運動神經元興奮,痙攣嚴重的問題,他們在出生首幾個月,睡眠時間會明顯較一般寶寶短。   隨著寶寶進入幼兒期,睡眠障礙的成因亦與嬰兒時期有所不同,而睡眠窒息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 譚一翔醫生     4. 患上睡眠窒息症   扁桃腺及腺樣體脹大 年齡介乎3至6個歲的小朋友易有呼吸道感染,導致淋巴組織如扁桃腺及腺樣體因感染而脹大,繼而阻塞呼吸道。當感染痊癒後,這些淋巴組織未必能即時消腫,當孩子在睡眠便呼吸道便會受阻,影響睡眠質素。孩子在睡覺時會出現打鼻鼾和經常輾轉反側,睡不安穏。   喉嚨肌肉問題 孩子喉嚨肌肉張力不夠,當躺下時肌肉不足以支撐上呼吸道,繼而形成呼吸道障礙問題。   腦部或中樞神經問題 常見於早產嬰兒、患有腦積水或腦瘤的嬰兒。   肥胖 過多脂肪積聚喉嚨有可能使氣管出現阻塞,但此情況於成人身上較為常見。   鼻敏感或慢性鼻竇炎 鼻敏感患者的鼻腔偏窄,而且鼻腔組織較緟脹,有機會令小朋友出現呼吸障礙的問題。   上顎發育不理想 如果孩子上顎發育不理想,便牙齒沒有足夠位置生長,也有機會使呼吸道出現阻塞,影響睡眠質素。孩子出現睡眠窒息症,除了影響睡眠質素使日間精神變差外,也會影響上顎或臉部中庭的生長。上顎發育不理想是病因,也是後果。當呼吸道阻塞,小朋友很自然會用口呼吸;但長期用口呼吸,又會進一步阻慢上顎生長,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小朋友長大後上顎沒有足夠位置供牙齒生長而需要箍牙或拔牙。     呼吸道阻塞或會阻礙鼻腔生長,令小朋友經常鼻塞。所以如果懷疑小朋友有這方面的問題,應儘快就醫,在3至4歲時確定治療方案,便可在小學前完成治療過程。面部中庭 (Mid Face) 的生長黃金期為3至6歲,過了這段時期,面部和口部發育未必能夠追回。      


寶寶幾時開始吃大人食物?3類食物要多吃

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嬰兒滿六個月大便可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這段時期稱為「引進固體食物過渡期」,即除母乳或配方奶外為寶寶加入固體食物,以維持成長所需。即使寶寶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仍可繼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   6個月至2歲,是寶寶從吃奶過渡到跟家人一起用餐的階段。 - 鄧秀碩醫生 嬰兒滿6個月大便可開始加固   若太遲為寶寶引進固體食物,便有機會導致鐵和鋅攝取不足,為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寶寶亦會較難適應進食固體食物,引致偏食問題。不同年齡的嬰幼兒適合進食哪些食物?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加固時間表,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添加不同食材。   寶寶的年齡 食物 6個月 糊狀食物,質感要稀滑,例如米糊和水果蓉 7到8個月 較稠的糊狀和泥蓉狀食物 9到11個月 帶有顆粒的泥蓉狀食物,例如肉和菜粥 12到18個月 混有切碎的肉和菜的軟飯 19到24個月 開始跟成人吃相同的飯菜,但要適當切碎   隨著寶寶喝奶量減少及進食愈來愈多固體食物,寶寶的餐單應該逐漸變得多元化,確保從不同種類的食物中攝取多元營養素。每餐應包含穀物、蔬菜、 肉、魚、雞蛋等鐵質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剛開始加固時可先從每天一餐開始,循序漸進增加固體食物的分量。若寶寶能吃下足夠(約半碗至大半碗)的分量,而且持續數天吃完固體食物後不用再吃奶,以後便可以直接用固體食物取代一餐奶。若寶寶抗拒固體食物,家長也可以花點心思每餐挑選不同顏色或質感的食材,提升寶寶食慾。   種類 食物的營養素 穀物類 米飯、粉麵、麵包、麥片 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鎂 肉類和海鮮 魚類、雞肉、牛肉、豬肉、肝臟、海鮮 蛋白質、鐵質、鎂質、脂肪、維生素B12 奶製品 牛奶、乳酪、芝士 蛋白質、鈣質、維生素A 綠葉蔬菜 菜心、小白菜、 西蘭花、芥蘭、 芥菜、莧菜 膳食纖維、鈣質、鐵質、維生素E和K 豆類製品 豆腐、毛豆、鷹嘴豆、扁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質、鋅質 水果 香蕉、蘋果、葡萄、梨子 維生素C、膳食纖維、鉀質   嬰幼兒加固期有哪些注意事項﹖   食物要多樣化 如果想孩子長大後不偏食,就要從小讓他接觸不同口味的食物。每餐要包括穀物、蔬菜、水果和「肉、魚、蛋、奶、豆」這四大類食物,以確保營養豐富及均衡。其中首三類食物尤其重要,可讓寶寶多吃。   考慮寶寶的咀嚼能力 需按照寶寶的牙齒發展把食物的形態加固。年紀較小的兒童咀嚼能力較弱,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幼兒,必須要把食物磨成糊狀或泥蓉狀,方便吞嚥。隨著孩子長大,咀嚼能加增加,可適當調整食物的質感,例如把蘋果切成小粒,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   減少調味料 基本上,給一歲以下寶寶的食物是不需要加入任何調味料的,而給一歲以上寶寶吃的食物則可適量加點。而食用油方面,可以在烹調時加入適量的植物油,有助寶寶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植物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有人體所需的脂肪酸,對腦部和身體發展有益。如果寶寶已經接近2歲,便可以逐漸與家人一起吃飯,但寶寶吃的食物應儘量以少鹽、少豉油為原則,可選用蒜、蔥調味。   準備寶寶食物的工具   1歲以下的寶寶仍以奶和糊狀食物為主,為寶寶準備糊仔時,可準備以下用具﹕   攪拌器 剪刀 刨絲器 磨棒、磨盆 濾網 寶寶食物專用的熟食砧板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些用具,要把煮熟的肉、根莖類蔬菜、瓜類、魚、豆腐、豆類、肝臟等食物變成糊狀或泥蓉狀,便不再是難事了。  


嬰兒睡過夜有秘訣? 教識BB分辨日頭夜晚好重要

初生嬰兒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不同年齡層的嬰幼兒睡眠長度也不一樣,由初生至三個月大平均每天睡14至17小時,到三至四歲大約睡10至13小時。隨著寶寶成長,晚間的睡眠時間會慢慢增加,即使偶爾仍會在日間小睡,但次數和時間會逐漸減少。 嬰幼兒為甚麼不能熟睡?   有些寶寶經常半夜醒來、不肯按時入睡或要大人抱著才能入眠,使新手爸媽非常頭痛。為何孩子總不能一覺睡過夜﹖每個人睡眠時會不斷經歷淺睡-熟睡的循環。嬰幼兒的睡眠階段約20至50分鐘循環一次,當嬰兒處於淺層睡眠的階段時,呼吸會較淺及不規則,手腳可能有輕微的抖動,有時會發出輕微的聲音甚至醒來。   寶寶半夜醒來其實是正常的,家長不用憂心,最重要是如何讓寶寶靠自己再次入睡。 - 譚一翔醫生     良好的「入睡條件」是讓寶寶自然入睡的關鍵   入睡條件 (Optimal Sleep association)是指寶寶於晚間醒來時,需要藉著這些特定條件才能再次入睡。一些寶寶習慣被大人抱著或輕輕搖著入睡,每當他醒來時便會哭鬧。大人每當聽到哭鬧聲便把寶寶抱起,直接「助長」寶寶行為,久而久之,寶寶必須依賴爸媽才能入睡。   養成良好入睡條件的秘訣   為寶寶建立良好的入睡習慣,應該由醫院回家的第一天開始。當寶寶睏了,爸媽便把他放在床上,輕拍一會兒幫助放鬆,等他慢慢入睡。由於寶寶一開始便是靠自己入睡,慢慢也就形成習慣,之後可能只需啜啜手指、玩玩被子,便能成功入睡。如果寶寶未戒夜奶,晚上仍會因肚餓而哭鬧,爸媽可以摸準時間,抱起寶寶餵奶,吃完再放回床上,建立一種習慣,讓他知道餓了會抱著吃奶,飽了便返回床上睡覺。如此爸媽便不會為了哄孩子入睡,導致嚴重休息不足,影響工作。   如何教寶寶分辨晝夜?   教寶寶分辨畫夜,建立良好作息時間   雖然嬰幼兒尚未開始上學,但仍有必要學會日夜觀念,因為這樣才能令身體正常發展、荷爾蒙分泌正常,否則寶寶和爸媽的精神、情緒都會受影響。為了幫助寶寶分辨晝夜,爸媽需要保持環境光線充足,講寶寶在白天時多玩耍及與他說話。即使寶寶休息也不需刻意將房間遮閉到全黑;晚間睡前要把燈光調暗,保持環境安靜及避免讓寶寶有太劇烈或過度興奮的活動。當寶寶逐漸建立出晝夜的觀念,便會知道何時需要休息,何時可以嬉戲。    


加固同戒片令BB容易便秘 可以點改善﹖

小朋友便秘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痛的問題之一。每次寶寶排便時,坐在廁盆上數小時,漲紅著臉,不斷哭鬧仍未能把便便排出,怎教家長們不心痛﹖   其實大部分出現便秘的兒童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只有低於5%是病理性問題 - 周中武醫生   病理性問題包括巨結腸症、甲狀腺偏低、鈣質偏高,甚至是脊椎骨裂影響神經線活動和控制大便的能力等等。只要清楚寶寶不同階段的便秘成因,改變生活習慣便能讓寶寶遠離便秘之苦!   寶寶容易出現便秘的三個時期:   六個月   寶寶於半歲大開始「加固」,減少吃奶類品,若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由於母乳比奶粉容易消化,因此當媽媽停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或混合模式,寶寶也可能不適應而出現便秘。 6個月大的BB開始加固,容易因水份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兩歲至三歲   寶寶正在學習如廁,最初不太會控制便意,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懂用力把便便排出。寶寶也可能不習慣使用便盆或便壺而忍住不去排便。久而久之,便便積存在腸道內,產生宿便,形成便秘。下次排便時寶寶更會倍感痛楚,因而會忍住用力,造成惡性循環。 兩至三歲的兒童或會因未習慣使用便盆而忍住大便   孩子生病   寶寶生病時因胃口欠佳減少進食,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活動量減少,以致出現便秘。痊癒後腸道裡已積存大量宿便,使寶寶更不願排便。 小朋友因病減少進食及活動量,是引致便秘的原因之一   不應胡亂給寶寶用藥 如果腸道或肛門被大便塞住,寶寶可能坐着也會感到痛楚。治療便秘的藥物分兩大類 - 口服和塞肛,醫生要視乎便秘的情況和嚴重性,才決定如何處方。 坊間都有不少排便或利便產品出售,如甘油條等,這類藥物不宜自行購買。   因為用藥份量視乎患者情況及年齡而定,應該由醫生診斷後才依從處方使用藥物。有些成人常用的口服藥物刺激性較大, 較容易引致肚痛,依賴性也比較強,不適合作治療兒童便秘的一線藥物。治療便秘是需要時間和耐性,如果便秘時間越長,要成功治癒的時間會相應増加。所以如小朋友有便秘問題,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妙招安排飲食及活動減便秘   歸根究底,要治療及預防便秘,還是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和配合適當的如廁訓練。對開始加固的嬰兒來説,蘋果蓉、梨蓉、香蕉蓉、南瓜蓉都是很好的選擇,其纖維有助排便暢順,亦不需太多咀嚼。 蔬果蓉可以為寶寶提供水份和纖維,預防便秘   平日足夠的活動亦有助正常排便,因為若整天坐着不動,身體和腸道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大便就會不順暢。孩子約兩至三歲左右便可學習如廁。家長可以嘗試安排孩子在用餐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孩子坐在廁盆5至10分鐘,每天坐一至兩次。腸道的蠕動狀態在餐後是最好的,排便意慾也比較高。即使當時沒有便意,亦可以慢慢讓孩子建立飯後就去洗手間排便的習慣。 從小讓寶寶陪養良好的如廁習慣   孩子年紀尚輕,持之以恆的訓練可以促進腸道的彈性和蠕動,培養良好排便習慣。      


秋冬也會生熱痱?BB不宜塗抹爽身粉

熱痱又稱為「汗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主要由於汗液積聚在皮膚堵塞毛孔,造成毛孔阻塞和發炎,形成凸起的紅疹或很小的水泡。熱痱通常在夏季或潮濕季節比較常見,因為高溫和濕潤的環境增加了出汗量。但即使在秋冬季,嬰幼兒也有機會因穿著過多衣物大量流汗,導致長出熱痱。   不論春夏還是秋冬,嬰兒都有機會生「熱痱」 頸背患處乾燥痕癢   熱痱多出現在多汗及身體容易摩擦的的位置,最常見是頸部及背部,其次是皮膚皺褶處及衣服緊貼身體的部位,如前胸、腋下、腹股溝、大腿內側及臀部。熱痱可以呈現為紅色的小疹子或小水泡,患處乾通常燥痕癢,寶寶會表現得煩躁不安,想伸手去抓,情況嚴重時更會哭鬧到無法入睡。   生熱痱會使寶寶煩躁不安   護理熱痱謹4大要點   寶寶生熱痱,家長可以用室溫清水清潔寶寶患處的皮膚,但應儘量避免使用肥皂或沐浴露,以免刺激患處。以下是照顧嬰兒的注意事項﹕   保持皮膚乾爽和通風﹕ 嬰兒的皮膚容易受潮濕影響,因此保持皮膚乾爽非常重要。家長應為寶寶經常更換尿布,選擇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減少摩擦。   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 寶寶大量出汗之後,可以室溫水輕輕擦拭患處,避免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肥皂或沐浴露,這可能導致皮膚敏感和發炎。   使用適當護膚品﹕ 選擇適合嬰兒皮膚的護膚產品,在清潔後薄薄地塗上一層,有助保持皮膚水分平衡。   採用洋蔥式穿衣法﹕ 在秋冬季節,為寶寶穿著分層輕薄的衣物,以便根據溫度變化靈活調整,保暖的同時亦有利於排汗。   嬰兒不適宜擦爽身粉   坊間有傳在熱痱患處塗上爽身粉,或以中藥藥湯偏方清洗患處可以紓緩病情。   爽身粉被汗液沾濕反而會黏在患處,加熱痱劇病情。藥湯成份不明,更怕會刺激寶寶幼嫩皮膚,使情況惡化。 - 何蓉蓉醫生   爽身粉的主要成分為滑石粉含有鉛,鉛一旦進入嬰兒體內不易代謝,有機會積聚於體內導致中毒。此外,爽身粉還含有氧化鎂和硫酸鎂等成分,可能會刺激呼吸系統。另外,爽身粉容易吸水形成顆粒,刺激皮膚長出紅疹。   爽身粉含鉛,積聚於體內會引致中毒,不建議使用 如果寶寶非常痕癢,應及早求醫,醫生會視乎情況處方治療熱痱的熱痱水或類固醇藥膏以紓緩發炎和痕癢,一般用藥兩三天就會好轉,不需要長期使用。家長平日要多留意寶寶是否很大汗,洗澡後亦要徹底抹乾寶寶皮膚的摺位,保持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