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兒科

BB成日流眼水可能係淚管閉塞 暖敷按摩有助打通淚管

淚管閉塞是初生嬰兒常見的眼睛問題,寶寶一整天都眼濕濕,淚水會從眼角溢出,出現俗稱「眼膠」的黃色分泌物,甚致眼角附近出現腫脹。淚管閉塞可發生在其中一隻眼,或兩隻眼同時發生。   為何淚管會閉塞?   淚水由淚腺分泌,成份包括水、油脂、蛋白質和黏液。淚水會透過眨眼動作分佈在眼球表面,滋潤眼睛。我們每天會分泌2-3毫升的淚水,部分會蒸發掉,另一部分會經淚孔流入淚管和鼻腔內的淚囊,然後進入喉嚨。         初生嬰兒尚未完全發展成熟,部分嬰兒的淚管未能完全張開,或位於鼻腔內的出口狹窄或閉塞,使淚液積聚在下眼皮無法排出,甚至出現倒流的情況。約5至10%初生嬰兒會有淚管閉塞的情況。   淚管閉塞可以是先天性的,即嬰兒出生時就存在淚管通道畸形或狹窄。另一種可能性是後天性的,即淚管受到感染、炎症或損傷等因素而出現阻塞。 - 何蓉蓉醫生     淚管閉塞 vs 眼睛發炎   多數嬰兒到了一歲左右,淚管發育成熟,就會自然痊愈。然而,這段期間要小心溢淚造成寶寶不適、痕癢。淚水和黏液長期積聚容易成為細菌滋生溫床,造成發炎,例如淚囊炎、結膜炎。家長小心觀察可分辨寶寶眼睛是否發炎,以下是常見發炎症狀:   1. 眼角膜發紅 2. 眼皮紅腫 3. 眼屎呈黃綠色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家長立刻帶寶寶求醫,醫生會考慮處方含抗生素眼藥水,治理眼睛發炎。     按摩淚囊有助紓緩淚管閉塞   若寶寶眼睛沒發炎,但有流眼水的症狀,只需要注意保持清潔。家長可嘗試以下方法為寶寶按摩淚囊﹕   用棉花球沾凍開水抹眼睛,一下抹掉分泌物後換新的棉花球,不要重複使用。 用手指輕輕按摩淚管(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讓淚管保持暢通。 用乾淨暖水沾濕紗巾,暖敷寶寶眼角。   若嬰兒的淚管閉塞持續到幼兒階段,家長便要儘快帶寶寶求醫,因為睫毛倒生、眼睛過敏都可以引起流眼水的症狀,應進行詳細檢查。              


尿道下裂男童無法站立小便 手術宜入學前完成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指嬰兒在母胎的發育過程中,尿道沒有正常的完成生長和發育,導致尿道未能完全閉合,形成尿道下裂和缺口。雖然男女均有可能患上尿道下裂,但女性患者相當罕見,絕大多數患者為男性。患有尿道下裂的男童若不進行治療,長大後有機會不能如正常男孩般站著小便。   嚴重尿道下裂對男孩影響深遠 宜及早治理   有統計指,每300名約初生男嬰中便有一人患上尿道下裂,症狀包括尿道過短、尿道口偏移陰莖頂端等。正常男性的尿道口位於龜頭前端,尿道下裂患者的尿道口距離正常排尿口太遠,甚至在陰莖接近根部位置,或長在極低的陰囊位置,因此無法站立小便,嚴重影響自信心。     臨床經驗發現尿道生長位置越低,反映尿道下裂情況越嚴重。有患者同時有包皮裂口問題,個別嚴重個案更出現陰莖彎曲。若不及時治療,成長後會影響正常性行為及生育能力。有些輕微尿道下裂個案尿道口偏移不大、包皮沒有裂口,到發育期因包皮過長求醫時方被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患尿道下裂的男童不適宜進行割包皮手術,因為醫生可能需要用過長的包皮協助進行重整尿道手術。 司徒達燕醫生     尿道下裂患病成因複雜 孕期避免服用雌激素藥物   此症成因複雜,與內分泌異常及遺傳基因有關,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避免服用含雌激素的藥物,以及遠離各種環境激素,減低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由於成因涉及決定性別的基因的表達,因此尿道下裂不只是生理疾病,更可能牽涉到患者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懷疑,對心理健康有長遠影響。診斷時除了檢查尿道口位置及陰囊內是否有睪丸,也會進一步檢查小孩的染色體,確定生理性別。 延伸閱讀﹕家長面對子女性別認同的挑戰   尿道重整手術改善排尿功能   尿道下裂的治療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和相關的症狀。症狀輕微的患者如沒排尿功能沒有異常,未必需要手術治療。嚴重尿道下裂的男嬰一般於出生後即被確診,由專科醫生跟進治療。嬰兒多數於兩歲時戒尿片,因此醫生會建議安排男嬰在一歲時進行手術,重建正常尿道及尿道口,讓寶寶在手術後慢慢改變和適應排尿習慣。如果病情較複雜,有可能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來修復,術後可能需要暫時用導管輔助排尿。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進行,留院時間則取決於手術方式及復原進度,復原期從幾天到兩周不等。          


幾多度才算發燒?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感冒或肺炎等疾病的一種免疫反應。當病原體進入身體時,免疫系統會釋放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溫升高。發燒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體內的新陳代謝率,加快免疫反應的速度和效率,以增強對抗病毒或細菌感染的能力。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發燒是正常的現象,代表身體免疫系統正在有效運作。 - 何蓉蓉醫生     幾多度才算發燒﹖   人的正常體溫範圍介於攝氏36.5度至37.5度之間。一般而言,如果口探超過攝氏37.5度或耳探超過攝氏38度,則被視為發燒。然而,對於三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口腔、耳朵或額頭測溫,因為這些方法的準確度較低,而且口探也較易引起不適。由於三歲以下的兒童耳道較短且彎曲,會影響耳探的準確性;額探的距離也會影響準確性。     建議每個家庭備有電子探熱針,可隨時為寶寶進行肛探及腋探。三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腋探超過37.3度或肛探超過38度便算發燒,家長應立即帶寶寶求醫,不要延遲就診。   發燒參考指標: 測溫方法 發燒參考指標 肛探 超過38度 腋探 超過37.3度 耳探 超過38度 口探 超過37.5 度 額探 超過36度   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發燒,除了儘快看醫生外,家長可每隔4-6小時為孩子量度體溫,以確保能及時掌握體溫變化。其次,為孩子穿着適量的衣服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過熱或着涼,同時需注意為孩子補充水份。 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散熱,會用冷水或酒精替孩子抹身或以冰塊冷敷額頭。這樣血管會因遇冷而收縮,導致更難散熱。相反,家長可以使用暖水為孩子抹身,以幫助降低體溫。另外,應按醫生指示給孩子服用退燒藥,切勿超過建議的劑量。藥物通常需要約半小時至1小時藥才能發揮作用。   6個情況下須入院治療   若家長發現寶寶出現以下情況,便要馬上帶寶寶入院﹕   神情呆滯或異常地哭鬧不休 膚色蒼白、昏昏欲睡 不肯進食或飲水 出現抽搐 呼吸急促困難或停頓15秒以上 嘔吐綠色或有血絲的液體   延伸閱讀﹕發燒伴隨頸部僵硬 當心患上腦膜炎! 寶寶歲半前發燒別掉以輕心!      


BB開始厭奶期 唔肯飲奶點算好﹖

面對寶寶突然厭奶,許多家長都會感到憂心忡忡,不知道這是否正常的現象。其實這種狀況相當常見,只要明白其原因,選擇良好對策,便可安然渡過寶寶厭奶期。     寶寶奶量知多少﹖何時出現厭奶期﹖ 一般正常初生嬰兒,無論是吃母乳或奶粉,首一個月的進食分量都會急速增長,從出生首三天,一日吃100-200毫升;到了一星期大,每天需要吃300毫升以上;而一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已經能夠進食600毫升或以上的奶;兩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吃奶量多在700-800毫升之間;在三個月前後,寶寶的吃奶量達到一生的高峰,每天可達900-1000毫升。但是,到了四個月大,寶寶的吃奶量便會停止增加,甚或有所減少,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厭奶期。其實正常寶寶的吃奶量在四個月後是逐漸減少的,只要全天總奶量達到600亳升就足夠了。至於一歲的寶寶每天大約需要吃500毫升的奶,而兩歲的寶寶每天只需300毫升即可,因為在這個階段,奶已不再是孩子的主要營養來源。     寶寶厭奶的兩個原因   生長速度減緩 出生後的頭三個月是寶寶生長最迅速的時期,他們的食量隨之增加。然而,當寶寶到了四個月後,生長速度開始慢下來,因此他們的食量也不需要增加。所以,如果四至五個月大的寶寶在身體正常的情況下對奶粉或母乳產生厭倦感,這可能是他們需要開始引入固體食物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寶寶加固時間表及加固期注意事項   飲食習慣 寶寶可能對長時間只吃奶粉或母乳感厭倦。他們可能開始尋求新的味道和口感。所以,寶寶左顧右盼或表現出對奶粉或母乳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現象。   寶寶厭奶並出現以下警號 家長要當心! 寶寶厭奶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如果出現以下警號,建議尋求醫生的協助﹕   活動力下降 觀察寶寶的活動能力,如果他們的活躍度明顯減少,可能是生病而非厭奶期。正常的厭奶期寶寶的活動力通常跟平常一樣。   發燒與嘔吐 除了不吃奶以外,如果寶寶同時出現發燒和嘔吐的情況,可能是患病的徵兆,需立即就醫。   尿量與大便量改變 注意寶寶一整天的排尿和排便量,0-1歲的寶寶每天至少更換尿布6次以上。如果寶寶的尿量不足,可能是因為缺乏水份或脫水。正常的厭奶期不應該有脫水的表現。   偏離正常生長曲線 持續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正常的生長曲線應該與標準曲線平行。如果寶寶的生長曲線逐漸偏離標準曲線,表示營養攝取可能不足,建議就醫。   寶寶厭奶期的應對方法   營造吃奶環境 建議讓寶寶在柔和燈光及安靜的空間中讓寶寶專注地吃奶。因為3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對周圍事物感到好奇,即使是微小的聲響、電視聲音或有人走動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餵奶時不要逗弄寶寶玩耍,周遭的聲音要儘量減少,包括電視、收音機和說話聲。同時,避免在寶寶視線範圍內擺放太搶眼的玩具,以免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媽媽亦不要邊行邊餵奶。   注意奶嘴洞孔大小  勿常換奶粉 要留意奶瓶的奶嘴洞孔大小是否適合。對於三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奶嘴洞孔太小,他們吸啜會很費力,最後可能不願意吃奶。因此,寶寶三個月大後,最好將奶嘴洞孔更換成稍大一些,適合每秒流出一滴奶的速度,好讓他們可以吃得更輕鬆。此外,經常更換奶粉牌子可能會導致寶寶腸胃不適應。進入厭奶期的寶寶,試過一、兩次換奶粉後,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就不需要再嘗試其他品牌了。   輕鬆餵食 不要強迫吃奶 強迫寶寶吃奶只會讓他們對奶產生恐懼。如果寶寶逐漸減少飲奶,但身體沒有異常或不適, 父母可以考慮讓寶寶逐漸嘗試半流質和半固體的副食品。採取較為隨意的方式,以少量多餐的原則讓寶寶按需要進食。另外,多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消耗他們的體力,也可增加他們的飢餓感,從而改善進食狀況。              


重返職場如何計劃母乳餵哺? 返工袋必備3大工具

香港女性撐起半邊天,不少更是雙職媽媽,既在職場上長袖善舞,在家亦希望給家人和兒女最好的。所以產假過後應否繼續餵哺母乳,是頗具挑戰的課題。   職場媽媽餵哺母乳之三大目標     每一天都重要 每多餵一天母乳,對母親和寶寶也就多一分好處,即使要補充少量奶粉,也總比完全沒有母乳好。   維持奶量 以防出奶次數減少,乳房會自動調低奶量。   預防塞奶 如果媽媽復工後無法維持與產假時相同的出奶次數,應在復工前約2至3星期逐漸減少泵奶次數,直至乳房可以承受較長時間沒有泵奶也不會有塞奶的情況,這樣媽媽便可安心復工。   母乳對幼兒身體發展的益處     嬰兒出生時身體各方面尚未成熟,如腦部、免疫系統須最少2至3年才漸趨成熟。母乳的成分和吸吮乳房的哺乳方式正可促進發育,保障嬰幼兒身心正常地發展。母乳含天然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我們常說的DHA,對寶寶的腦部發育很重要,而母乳獨有的生長因子,亦能幫助各個器官發育。由於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成,母乳的營養除較易吸收,也含酶助消化。更重要的是,母乳蘊含的抗體、白血球等是寶寶抗病的重要「武器」。   現今仍未有奶粉生產商能夠成功製造抗體和活細胞。所以即使未能全母乳,部分母乳也總比全奶粉好! - 馮慧嫺醫生   計劃在職哺乳方案   香港勞工法例規定14週產假,若以「前2後12週」的放假模式計算,媽媽回到工作崗位時,寶寶大約3個月大。這時停餵母乳的話,則與世衞建議的「全母乳餵哺至6個月大」相距甚遠。其實只要在復職數週前好好計劃,在職餵哺母乳也非想像中困難。   實踐在職哺乳要點   復工最少兩星期前﹙包括懷孕期﹚,向上司及同事表達產後餵哺母乳的意願,以便上司作適當的工作安排 與僱主協商泵奶的地方,最理想是有私隱的房間。不過也可彈性處理,例如在工作座位間設泵奶空間,並以標牌表示「泵奶中」,讓同事知悉不便打擾。 考慮如何平衡工作及母乳餵哺時間,例如上班前預先餵哺寶寶,再於指定休息時段擠母乳備用 復工前兩星期預習上班擠奶時間表,家人模擬媽媽不在家時餵哺孩子的情況 準備好合適的奶瓶,並交由照顧者餵哺寶寶,儘可能不要經常更換照顧者。   解構母乳媽媽的返工袋     選擇合適自己的奶泵,首要條件是「喇叭」大小合宜,太大會減弱泵力或弄傷乳暈,太細會令乳頭受損,像近年流行的免提電動奶泵,機件小巧,可放在胸圍內泵奶,頗為方便。 寶寶不在身旁可能減弱噴奶反射,媽媽可以在手機儲存寶寶的照片或影片,看著歡樂的親親時光,有助順利出奶。 預備好儲奶袋或奶瓶,在工作地點泵出的母乳可先存放攝氏4°C的雪櫃內 ,最好放雪櫃上層位置,勿放在雪櫃門架,以免溫度不穩定,放工時用冰袋加入冰種盛載回家便可。   延伸閱讀﹕ 母乳可儲多久﹖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家長面對子女的性別認同的挑戰

「性別身份」是社會根據新生嬰兒的生理性特徵賦與的標籤,換句話說,我們的性別是與生俱來的。在兒童2-4歲的階段,他們開始發展出自我認知的性別身份,而5至10歲是鞏固這種認知的時期。在這階段,心理性別身份仍有可能發生變化。第三階段是性傾向的形成,約在10-14歲之間,而15至20歲則是性傾向鞏固的時期。     家長在面對非傳統性別認同時的困惑   隨著全球社會對性別認同觀念的轉變,現今的家長偶爾然也會意識到子女的性別認同和性取向可能與傳統觀念不同。一旦發現子女展現出非傳統性取向的跡象,例如男孩子喜歡作女性化的打扮,家長未必能以開放的態度來衡量其意向的屬性、穩定性和深度。有時候,家長可能過於主觀,逃避面對這個問題,甚至足夠了解子女這種意向之前,就對他們的情況做出錯誤的解讀,反應過度,引發與子女之間的緊張關係,更可能動搖他們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開放態度了解子女的性取向   以往「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這個議題較少被公開討論,但近年社會開放度增加,不同國家對性別認同亦有不同決策。例如,在加拿大推行無性別廁所 (Unisex Toilet) 時,就曾引起當地華人社會很大迴響,一些持有傳統價值觀的成年人擔心過度包容各種性別認同可能會對青少年和兒童造成性別混淆的問題。誠然,在現今開明的社會中,家長和專業人士應該了解成長中的兒童並不是要他們簡單接受某種認同的結論。他們的重要角色是幫助這些兒童明或青少年明清楚辨識自己的非傳統性別認同是否源於內在核心,而不是暫時且不穏定的意圖。     事實上,如果個别兒童或青少年的非傳統性別認同是穩定和發自內心的,那麼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絕非透過逃避可以解決。由於成年人對這類議題通常有自己的概定觀念,因此家長首先應該願意認識當今開明社會在這方面的進步,花時間涉獵各種已公開的有關性取向和性別認同身份的案例。儘量以包容和尊重態度,豁達面對子女的困擾,樹立處理人生難題的正面的榜樣。家長可以從子女年幼兒關注他們的性別認同並加以輔導,幫助子女肯定自己的性別身份。   接納子女的外表和喜好   家長對於子女往往抱有不同的期望,有時甚至會出現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情況。這些行為容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並且會影響他們的性別認同和自信心。所以家長要放下成見,以無私的愛來對待孩子。     每個人對於打扮和外表都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外觀可以反映出個人的性別認同特質,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的個人風格。性別傾向可能會受先天或後天的影響,而子女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不要將自己的想法過度施加於子女身上,而是要接納他們的樣貌和喜好。   創造平等的兩性形象 提升子女性別身份的認同感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兩性角色的形象,因此夫妻關係的狀態會影響子女對兩性形象的看法。如果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見到父母互相指責和抱怨,有可能讓他們對其中一方的性別產生負面感受,對性別認同產生偏差。父母應該創造一個兩性平等且互補不足的形象,有助提升子女對性別身分的認同感。   面對性別認同偏差   當你認為子女對性別認同出現偏差時,首先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強迫他們改變思想和行為。你可以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包括他們的外表裝扮、社交圈子以及對跨性別問題的觀點反應。性別認同是一個漸進學習的過程,視乎需要,你可以尋求心理學家或醫護人員的幫助,讓自己和子女都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議題,甚至接受相關的治療。        


少女需要接受婦科檢查嗎?

「年年驗身,令你放心」這句家計會的宣傳標語已經深植在許多媽媽的思想中,但初成的少女們是否需要進行婦科檢查呢?這個階段的女生將面臨哪些健康問題?     青春期少女面臨的健康挑戰   對於未有性經驗的少女而言,婦科檢查相對於有性經驗的女性而言不太必要。 - 張壁濤醫生   婦科檢查主要用於檢測和預防與女性生殖器官相關的疾病。對於未有性經驗的少女,婦科檢查通常在特定情況下進行。一般來說,當少女年約12歲時,她們的卵巢和子宮開始成熟,並開始經歷月經初潮。如果少女遲遲沒有來經,就需要進行婦科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任何發育異常的問題。   如果少女已經開始月經,最初的兩到三年,月經週期可能不太穩定,或者會有些許延遲。如果經期經常相隔40至45天,或者經期一直正常,但突然間三個月沒有來經,或者出現異常的陰道出血、下腹疼痛或陰道分泌物異常,則屬於不正常狀況。應向家庭醫生求診,如有需要再轉介其他專科醫生。     多囊性卵巢症 - 不可忽視的內分泌疾病   青春期發育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少女經期不準確不一定是婦科問題,也可能是飲食失調導致營養不良,或者是身體其他器官疾病、內分泌荷爾蒙影響等。其中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多囊性卵巢症 (PCOS)。多囊性卵巢症通常在女性生育年齡出現,但也可以發生在未有性經驗的少女身上。多囊性卵巢症患體者內的雄激素水平較高,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律、過多或過少的出血以及其他症狀,例如體重增加、痤瘡和體毛增多等。多囊性卵巢症的確切原因尚未清楚,但遺傳、荷爾蒙失調和胰島素抵抗等因素可能與其成因有關。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可諮詢兒童內分泌專科作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與女兒探討身體變化和性教育   青春期對女孩來說是一個充滿身理和心理變化的時期。作為家長,與女兒進行開放的溝通非常重要。和女兒談論身體變化、月經、性教育和保護自己的方法,可以幫助她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身體和保持健康。例如可以教導她們紀錄自己身體的生理指標,例如經期的日期和流量,同時也要留意身體的變化,如身高、體重和BMI等。如果發現女兒有性行為,可能需要考慮進行某些婦科檢查,醫生也會以專業角度提供避孕選擇的建議。   及早接種HPV疫苗   另一個重要的健康建議是HPV子宮頸癌疫苗。子宮頸癌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 (HPV) 引起的癌症,而HPV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病毒。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HPV感染,從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為了使HPV子宮頸癌(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發揮最大效用,應在女性未有性行為前接受注射。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加留意女兒在青春期的發育情況,如發現異常,可以視乎不同狀況諮詢相關專科醫生,或先向家庭醫生求診。        


母乳可儲存多久? 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產假後要復工,相信是不少職業女性對持續餵哺母乳卻步的原因。一來是擔心工作時段無法泵奶,二來又怕母乳不夠「新鮮」或容易變壞。其實儲存母乳並不難,下文將分享妥善存放母乳的要點。   母乳含抗體可安全存放   很多人誤會泵出來的母乳很快變壞,很易流失營養價值,或寶寶長期飲用儲存的母乳可能影響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 - 馮慧嫺醫生   因為母乳含有豐富的抗病元素,如抗體、白血球、溶菌酶、乳鐵傳遞蛋白、天然低聚糖等,所以只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擠或泵出來的母乳均可安全儲存,而且母乳的大部分營養和抗病元素也可得以保存,讓寶寶吸收。相比之下,完全沒有抗病元素的配方奶,只能在沖調後2小時內飲用。     母乳存放須知 母乳必須儲存在已消毒的有蓋奶瓶或奶袋內,並儘可能存放於雪櫃冷藏格內,以確保溫度穩定,避免放在溫度不穩定的雪櫃門架,影響保存期限。   另外,最好將不同時段擠出的母乳也可混合儲存,不過新鮮擠出的母乳須先冷藏約1小時再作混和。注意只能混合同一天的母乳,以免搞亂母乳儲存期。若新鮮母乳在4小時內不會飲用,應儘快放入雪櫃;若預計已冷藏在攝氏4度冰箱的母乳暫不飲用,請在24小時內移至冰格。奶結成冰後體積會增大,儲存冰奶時宜預留一點空間,切勿注滿容器。   儲存母乳的建議時間 母乳 室溫 (25oC或以下) 冰袋加冰種 雪櫃冷藏格(4oC) 雪櫃冰格 (-18oC或以下) 新鮮擠出的 4小時 24小時 4天 6個月 已溶解的冰奶 1-2小時 - 從冰奶完全溶解起計24小時 不能放回冰格   母乳有異味不是變壞 有些媽媽可能發現冷藏或已溶解的母乳帶有酸味或異味,其實這不是變壞,只是奶的脂肪酶將部分脂肪分解了,對母乳的品質並無影響。只要儲奶過程正確,又不是腐臭味,則仍可安全飲用。不過有些寶寶不太喜歡這味道,如想減少這情況,可以將新鮮泵出來的母乳先輕微加熱,待其冷卻至常溫後再放回雪櫃冰格,這樣可減低脂肪酶的活躍性,減少出現異味的情況。注意不要煮沸母乳或用微波爐加熱,否則會破壞母乳的成分。   別忽略埋身親餵的重要性     雖然泵奶和儲存母乳很方便,但媽媽別忘記埋身親餵的益處更多。首先,親餵時的親密接觸是母嬰建立關係的美好時光,而且寶寶吸吮乳房可以促進顎骨、口部的正常發育,減少哨牙。另外,吸吮乳房由寶寶主導食量,有助減低因吃過量引致肥胖症的機會。相反,全泵奶及用奶瓶餵哺,寶寶有機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過量之餘,還減少了咀嚼肌和下顎肌肉的正常活動。此外,人造奶咀與上顎的接觸面積較小,會令上顎生長得越來越窄,或會增加哨牙的機會。          


鵝口瘡與奶垢如何分辨﹖醫生教路﹕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許多家長認為初生嬰兒尚未長出牙齒,也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所以不需要清潔口腔。6個月以下的寶寶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念珠菌,導致俗稱「鵝口瘡」的口腔內黏膜發炎。因此,家長應每天為寶寶清潔口腔,同時檢查口腔情況。   甚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名為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容易在免疫力較低的初生嬰兒口腔內生長。 - 譚一翔醫生     鵝口瘡呈白色斑塊狀,與一般奶垢相似,容易被忽略。除了舌面,鵝口瘡也可能出現在舌頭兩側以及上、下唇的內側。鵝口瘡會使寶寶感到不舒服,嚴重時可能影響寶寶的食慾,造成哭鬧。   如何分辨鵝口瘡與奶垢﹖   鵝口瘡的乳白色斑塊與奶垢相似,容易讓家長忽略。實際上,只需一個方法就能分辨寶寶是否患有鵝口瘡。家長在清潔寶寶口腔時,可輕輕擦拭這些白色斑塊,如果能輕易抹走,那多半是奶垢; 相反,如果無法擦掉這些白色斑塊(其實是稔珠菌),那便可能是鵝口瘡。由於念珠菌具有傳染性,家長如有懷疑,應立即讓寶寶求醫。     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一歲以下的嬰兒牙齒尚未長齊,沒有必要每天刷牙,只需清潔口腔便可。家長可用乾淨的藥用紗布輕輕包住尾指,不需捲太厚或太實,捲好後留一小段尾巴在外面,方便拆除。然後讓寶寶平躺著,用手輕輕打開寶寶的嘴巴,然後輕柔地擦拭寶寶口腔內部。在初生階段,並不需要嬰兒舌刷或牙刷。   嬰兒可用含氟牙膏嗎﹖   一至兩歲的幼兒可以開始學習使用嬰兒牙刷。開始時,爸媽只需用牙刷輕輕按摩寶寶的牙齦和牙齒,讓他習慣牙刷的觸感,慢慢可以真正幫他們刷牙和舌頭。     養成清潔口腔的習慣,讓孩子知道這是餐後的指定動作,將來教他們刷牙便會更輕鬆。當寶寶到了兩至三歲,可以開始學習使用普通牙刷或幼兒牙刷,培養每天刷牙的良好習慣。   小朋友不應太早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因為如果氟化物被吃進肚子,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骨骼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