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認為初生嬰兒尚未長出牙齒,也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所以不需要清潔口腔。6個月以下的寶寶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念珠菌,導致俗稱「鵝口瘡」的口腔內黏膜發炎。因此,家長應每天為寶寶清潔口腔,同時檢查口腔情況。 甚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名為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容易在免疫力較低的初生嬰兒口腔內生長。 - 譚一翔醫生 鵝口瘡呈白色斑塊狀,與一般奶垢相似,容易被忽略。除了舌面,鵝口瘡也可能出現在舌頭兩側以及上、下唇的內側。鵝口瘡會使寶寶感到不舒服,嚴重時可能影響寶寶的食慾,造成哭鬧。 如何分辨鵝口瘡與奶垢﹖ 鵝口瘡的乳白色斑塊與奶垢相似,容易讓家長忽略。實際上,只需一個方法就能分辨寶寶是否患有鵝口瘡。家長在清潔寶寶口腔時,可輕輕擦拭這些白色斑塊,如果能輕易抹走,那多半是奶垢; 相反,如果無法擦掉這些白色斑塊(其實是稔珠菌),那便可能是鵝口瘡。由於念珠菌具有傳染性,家長如有懷疑,應立即讓寶寶求醫。 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一歲以下的嬰兒牙齒尚未長齊,沒有必要每天刷牙,只需清潔口腔便可。家長可用乾淨的藥用紗布輕輕包住尾指,不需捲太厚或太實,捲好後留一小段尾巴在外面,方便拆除。然後讓寶寶平躺著,用手輕輕打開寶寶的嘴巴,然後輕柔地擦拭寶寶口腔內部。在初生階段,並不需要嬰兒舌刷或牙刷。 嬰兒可用含氟牙膏嗎﹖ 一至兩歲的幼兒可以開始學習使用嬰兒牙刷。開始時,爸媽只需用牙刷輕輕按摩寶寶的牙齦和牙齒,讓他習慣牙刷的觸感,慢慢可以真正幫他們刷牙和舌頭。 養成清潔口腔的習慣,讓孩子知道這是餐後的指定動作,將來教他們刷牙便會更輕鬆。當寶寶到了兩至三歲,可以開始學習使用普通牙刷或幼兒牙刷,培養每天刷牙的良好習慣。 小朋友不應太早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因為如果氟化物被吃進肚子,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骨骼發育。
慢性發炎性腸炎有兩種,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從1985到2014年,本港成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上升16倍,估計現時有多於4,000位患者。同時,兒童患者的數量也不斷上升,所以不能輕視它的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或與免疫力過激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疾病,主要影響結腸(大腸)和直腸。 - 周中武醫生 患者的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不斷自我攻擊健康的腸道細胞,造成慢性發炎和引致各種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影響不同位置,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狀。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肚瀉、腹痛和腸抽筋。輕微的情況下,發炎範圍可能僅限於靠近肛門的直腸,患者可能會出現稀爛並帶有血絲的大便。如果發炎向上擴散,患者可能經常腹瀉和有血便。患者會感到疲勞、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如果整條大腸都受到病變影響,患者可能持續腹瀉並排出大量血便,嚴重的潰瘍甚至可以穿破腸壁,引致腹膜炎、敗血病等併發症。 兒童患者中,大多數在青少年階段發病,但也有可能在六個月大就出現症狀。他們可能會呈現發育不良和體質偏弱等表徵。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治療 除了上述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可能驗血檢查時會發現貧血、蛋白偏低(代表營養吸收不佳)以及血液發炎指數升高等情況。最終的診斷需要通過內視鏡檢查,即使用大腸鏡觀察腸道內的發炎情況,同時需要抽取活組織化驗,才能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炎症、管理症狀和減少症狀復發。醫生會以受影響腸道的範圍大小評估病情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治療選項包括抗炎藥、類固醇、免疫系統調節劑,以及生物製劑等。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或出現嚴重出血、穿孔等併發症,可能最終需要考慮手術切除受影響的部分。
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一樣,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腸炎,主要影響消化道。克隆氐症的症狀為發燒、腹痛、腹瀉、口腔潰瘍、腸道出血。克隆氏症主要發生在十多歲的青少年身上。 克隆氏症成因未明 母乳餵哺減低風險 醫學界對克隆氐症的病因尚未原全掌,但相信與遺傳、環境和免疫系統有關,包括吸煙、偏食加工食品、使用太多抗生素、腸道微生態失衡(好壞菌比例失衡)。 有研究發現母乳餵哺有助保護小朋友腸道,減低患上慢性腸炎的風險。 - 周中武醫生 克隆氏症影響範圍較潰瘍性結腸炎更廣 慢性腸炎患者的驗血報告顯示患者出現貧血、發炎指數偏高及蛋白質偏低等情況,醫生會出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定病因。 克隆氏症可以影響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但較常見於小腸末端(回腸)和大腸開始的位置(結腸)。從大腸鏡檢查可發現受影響位置呈斑塊狀,部分腸道位置正常,但亦有一些腸道位置有發炎跡象。其發炎的情況可以深入至腸道壁的各層,導致複雜的併發症,如廔管和腸道變窄。有時候,病人的其他器官也會出現病症,例如皮膚發炎出疹、關節發炎痛楚等。 雖然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和克隆氏症相似,但其影響的地方只局限於結腸和直腸,不影響小腸和其他位置。潰瘍性結腸炎是從直腸(即肛門位置)開始向上發炎,病變呈連續性,而且發炎情況通常只涉及到結腸和直腸的內層黏膜,不會超出腸道壁的最內層。 治療克隆氐症應由飲食入手 手術切除發炎腸道來治療克隆氏症的效果可能不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般有效,因為克隆氏症可以影響口腔、胃、小腸到大腸,手術難以達到根治性的目的。 由於手術難以根治克隆氏症,調節飲食就變得更加重要。隨了以藥物治療外,適當調節飲食可以減輕腸道負擔,有助紓緩症狀。由於克隆氏患者可能因為腸道炎症和消化吸收問題而出現營養不良,適當的食療能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研究數據指「全腸道營養」的配方奶對紓緩克隆氏症有良好效果,能改善八成或以上的不適症狀。 當急性發炎減退時,患者可以慢慢嘗試回復正常飲食。惟要小心避免可能觸發炎症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等。適當的飲食可以維持腸道的健康狀態,促進腸道的正常功能和修復,例如新鮮、營養豐富、無添加的食物。適當飲食可減輕炎症反應、提供營養支持、避免觸發炎症,同時維護腸道健康。然而,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可能有所有同,建議在調節飲食方面應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以制定適合個人狀況的飲食計劃。
小孩子發燒,最令家長擔心的也許是「燒壞腦」,醫學界稱為「腦膜炎」(Meningitis)。腦膜炎是指位於腦部的蛛網膜或蛛網膜下腔受到感染的疾病,屬於化膿性的感染,是一種嚴重疾病,不同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包括免疫系統未發展成熟的幼兒。 腦膜炎的感染途徑 腦膜炎可經由食物或飛沬傳播。當小孩子接觸病源後再接觸自己的眼、鼻或黏膜組織便會受到感染。 一些病菌如肺炎鏈球菌、乙型流感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等,會一直潛藏在鼻腔內,當身體免疫力變差時便有機可乘,入侵身體。 - 何學工醫生 引致腦膜炎的原因有以下四種﹕ 腦部附近組織感染 腦部附近的組織如腦外骨骨頭或顱內首先受感染,造成中耳炎、鼻竇炎。這些感染會慢慢影影腦部,產生腦膜炎。 腦部創傷 髓或脊髓液因腦部收撞擊而滲漏出來,受感染引致腦膜炎。 醫源性感染 進行腦部手術時受感染 經其他器官感染 小孩子患上尿道炎或腸炎,病菌經血液游走至腦部 寶寶歲半前發燒 家長別掉以輕心 寶寶在六個月大或至歲半前感染腦炎未必有明顯病徵,如果發燒時伴有嘔吐、精神恍惚等症狀,家長便要多加留神。到了寶寶歲半以後,感染腦炎的孩子會出現頸部僵硬的情況。 治療腦膜炎須分秒必爭 要診斷腦膜炎,必須抽取腦脊髓液作化驗。醫生會評估腦脊髓液的蛋白值,檢視當中的糖份和膿細胞數量,從而評估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染。若感染由細菌引起,便會採用抗生素治療; 病毒感染便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或丙種球蛋白去提升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若未能即是判斷是哪種感染,甚致會雙管齊下,務求及早控制病情。 產檢有助預防嬰兒三個月大前感染腦膜炎 三個月或以下嬰兒感染腦膜炎,主要由B型鏈球菌或大腸桿菌引起。B型鏈球菌一般存在於母體的陰道。媽媽於懷孕三十七週或三十九週前進行篩檢,若在陰道發現B型鏈球菌,便可以使用抗生素為媽媽和剛出生的寶寶作預防。這些措施有效將香港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內感染腦膜炎的案例大幅減少。 應否接種疫苗預防腦膜炎﹖ 接種疫苗是預防腦膜炎感炎的有效方法。 每個國家或地區流行的腦膜炎感染也不同,選擇疫苗時需留意居住地區及相關國家的法例要求。例如英國便規定嬰兒在一歲前要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本港政府的疫苗計劃並沒有涵蓋所有相關的疫苗,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及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如果打算到外地旅遊、升學或移民,請務必與醫生商討接種疫苗的安排。
適量的運動不僅對身體有益,對兒童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五至十七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六十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那麼,患有心臟病的兒童適合做運動嗎? 他們能否上體育課? 運動會不會對他們的生命構成危險﹖ 心臟病的兒童也可作適量運動 很多家長出於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的保護,限制他們進行運動。然而,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他們成年後患上三高、二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醫生會依據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運動評估,並建議適合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類型。家長宜先向醫生諮詢。除了少數病症,如心肌肥厚症(肥厚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異常(如川崎症合併血管瘤)或嚴重主動脈瓣疾病等,醫生建議大部分心臟病童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般正常做運動。 運動有助改善心肺功能及提升身體協調能力,長遠對心臟健康更有裨益。 - 潘錦霞醫生 患有心臟問題的兒童可以按醫生的建議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輕鬆的運動,例如游水、跑步等。請記住,謹記運動前要有足夠的熱身(時間約十至十五分鐘),運動後亦要預留同等時間作緩和。一些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如一百米短跑、游泳比賽等需要一定的體能和爆炸力,對心臟的負荷非常大。在參加這類項目之前,務必徵詢醫生意見。家長亦須時刻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如孩子出現心悸、心翳和胸部不適等症狀,便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儘快就醫。 心臟病可大可小 應遵照醫生建議進行檢查 很多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的小朋友,表面看來和正常兒童沒有分別。他們只是在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或追巴士時突覺心口不適、臉色大變,甚致突然暈倒在地上,才發現有隱性健康問題。遇此情況,家長應立即帶小朋友作詳盡的身體檢查,以排除出現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隠性健康問題。一些家長看到鮮蹦活跳的子女和正常孩子一樣,即使醫生提議進行檢查時亦未必會即時接納,原因包括時間與金錢。 家長要謹記,子女的心臟問題可大可小,即使心口不適的情況只是偶爾發生,也不能掉以輕心。
玫瑰疹 (Roseola Infantum) 常見於六個月至兩歲或以下嬰幼兒,由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起。嬰兒最初會無故發燒,然後身上長出粉紅色皮疹,皮疹之後擴散至四肢及頭面,雖然玫瑰疹不痛不癢,但部分嬰兒發病時高燒可達39至40°C。 玫瑰疹常見於6個月或以下嬰幼兒 玫瑰疹會反覆發作? 玫瑰疹成因是經由過濾性病毒感染,常見的有人類皰疹病毒第六型(HHV-6)、人類皰疹病毒第七型(HHV-7)、腸病毒、腺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玫瑰疹主要透過飛沫傳播,如接觸患者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的口水或鼻涕等飛沫,以及接觸到遭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件而感染。病毒潛伏期為5至14天。 由於玫瑰疹可以經由不同病毒感染,可能有少部分病者會因感染不同病毒而不止一次染病。 玫瑰疹的病發率與季節及天氣無關,因此並無發所謂的發病高峰期,嬰幼兒全年也有機會感染。 - 何蓉蓉醫生 玫瑰疹的發病過程 玫瑰疹發病初期,孩子一般會出現發燒並持續3至4天,可能伴隨輕微肚瀉。發病後第4-5天,身體會出現淺紅色、一點點的皮疹,顏色與玫瑰近似。皮疹是發燒進入尾聲的跡象,會逐漸擴散至四肢及面部,一般數天內紅疹便會散去,亦不會出水疱及留有疤痕,之後孩子便會退燒,但有個別情況可能持續發燒一星期。 玫瑰疹如何治療? 玫瑰疹跟其他皮膚疹症有些不同,患者不會感到痕癢、痛楚,也不會長出水泡。因此,如果醫生認為孩子患上玫瑰疹,多數只會處方退燒藥,建議要給孩子多喝水及休息。現時玫瑰疹並沒有特效藥,幸好絕大部份患者都會在一週內自動痊癒。一般而言,感染玫瑰疹後身體會產生抗體,從此對玫瑰疹免疫,但仍有小部分人因為不同病毒感染而不止一次患上玫瑰疹。 玫瑰疹傳染性高 慎防飛沫傳播 預防孩子感染玫瑰疹,最重要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好口罩及防護裝備。如果孩子發燒或皮疹未退,最好留在家中休息,不要上學或接觸其他小朋友。另外,孩子經常觸碰的物品,例如玩具和家品,家長需要定時以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家長亦應確保兒童身處的空間空氣流通,同時減少在人多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逗留。若在公眾地方觸摸扶手和按鈕等公共設施,需要儘快清洗雙手,以免感染病毒。
小朋友喊肚痛,痛點位於肚臍附近並且愈來愈痛,便要當心患上俗稱「盲腸炎」的急性闌尾炎。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盲腸炎,當中以10至19歲最常見,5歲以下則較少。雖然幼兒患上盲腸炎的機會較少,但家長卻不能忽視。因為年紀較小的盲腸炎患者出現併發症或腹膜炎的機會較高。孩子因肚痛到小兒外科緊急求診者中,大約有7至8%確診盲腸炎。 急性闌尾炎又稱盲腸炎,年紀小的患者較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盲腸炎的成因 盲腸接連大腸起始段,對人體作用不大。盲腸炎的主要成因是盲腸出現阻塞。包括盲腸附近的淋巴結腫脹,使盲腸的腸壁或外圍受壓,形成阻塞; 另一個原因是盲腸受糞便或寄生蟲堵塞。當阻塞出現,盲腸的末端會出現腫脹,再加上細菌感染便會形成膿瘡。嚴重情況下,膿瘡會導致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等併發症。食物跌入盲腸導致盲腸炎﹖ 坊間流傳兒童飯後跑跑跳跳,食物會跌落盲腸導致盲腸炎,此說法其實毫無根據。 - 司徒達燕醫生 盲腸其實是位於大腸與小腸接駁位的一段腸道,但它並無出口,當有糞便跌落盲腸便無法排出,而糞便長期留在盲腸就會硬化,最終引致盲腸發炎。盲腸炎的痛楚最初圍繞肚臍 然後蔓延右下腹 盲腸炎發作迅速,主要徵狀由肚痛開始。起初痛感通常圍繞肚臍附近,痛楚會持續增加,之後會蔓延至右下腹,又或者腹部多處都會感到疼痛,而且是連續性痛楚,而不像腸胃炎般出現絞痛或陣痛。小朋友或會出現嘔吐及悶悶不樂、沒精打彩的情況。盲腸炎的5大症狀包括肚臍附近疼痛(痛楚蔓延至右下腹)、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沒有胃口和發燒。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臨床發現年僅3歲小童亦會患上盲腸炎,但幼童未必能具體描述盲腸炎較複雜的腹痛感覺及痛楚位置,有時會令家長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或發燒,因而延誤醫治。如果小童突然喊腹痛,建議家長帶子女求醫及早了解病因,由醫生臨床檢查判斷。 盲腸炎的治療方法 盲腸炎屬於外科急症,一旦臨床確診,醫生多建議進行手術把盲腸切除,手術後約一星期便會痊癒。 延伸閱讀﹕小兒盲腸炎可大可小 必須做手術切除
幼童患上俗稱「盲腸炎」的急性闌尾炎後果可大可小,嚴重可引致腹膜炎和細菌入血,恐有性命危險,動手術切除盲腸是唯一解決方法。 盲腸炎與急性腸胃炎容易混淆 盲腸炎初期病徵包括腹痛、發燒和嘔吐,症狀與一般急性腸胃炎近似; 痛楚一般由肚臍附近或上腹部開始,慢慢轉移到右下腹。 若幼童患上盲腸炎,未必能清楚表達肚痛位置及痛感而引致延誤治療,家長要小心留意。 - 司徒達燕醫生 醫生或因臨床未有足夠資料斷症,按病徵推測是腸胃炎而處方抗生素治理。部分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的確可以控制發燒及嘔吐腹瀉等徵狀,但不代表盲腸炎已治癒,症狀好轉亦只屬暫時性。若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症狀持續甚致加劇,宜儘快求診並作進一步檢查。 盲腸炎的早期症狀與急情腸胃炎相似,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盲腸炎如何治療﹖是否一定要開刀﹖ 盲腸炎初期,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控制發炎症狀。又或盲腸被旁邊的腸臟、網膜或肚裏的脂肪包裹住,形成局部發炎,沒有擴散開來至腹膜炎,醫生或會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不過,經抗生素治療後,復發的機會很高,故醫生會建議患者服用抗生素約三個月後,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儘早切除盲腸,杜絕盲腸炎復發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出現。 盲腸炎的手術治療 手術主要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以及現時普遍小朋友也可進行的微創手術治療。微創手術大約可於一小時內完成。若沒其他併發症,通常住院一至兩天已可出院。但若小朋友開始有腹膜炎或其他炎症,則住院時間會較長。嚴重的甚至在手術後須服兩星期抗生素才可出院。盲腸炎若能及早發現,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便能大大縮短治療時間。 盲腸炎手術後如何護理﹖ 手術後要時刻觀察及小心護理傷口,減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常見的手術後併發症包括傷口發炎或出現膿瘡。這些併發症有時候並非立即出現,有可能做完手術5日後才出現。手術後須小心觀察小朋友的進食情況、大小便及體溫是否正常。醫生亦會確保傷口癒合妥當才讓小朋友出院。即使小朋友出院回家後,父母仍要繼續觀察小朋友的情況,避免傷口濕水、保持飲食宜清淡及多作休息。至少休息兩星期,待傷口癒合後才可進行運動。如傷口出現紅腫等情況便要及早看醫生。
輪狀病毒是小兒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病因,有本港大學研究發現近四分一的幼童腹瀉個案,均由感染輪狀病毒引起。雖然目前未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但這個病毒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 - 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減少因感染而入院的機會高達九成。 讓寶寶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減少患上急性腸胃炎的風險 甚麼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otavirus, 簡稱RV) 是一種常見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輪狀外觀。輪狀病毒是全球引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少至10隻病毒就能造成感染。 6至24個月大 感染輪狀病毒風險高 冬季為腸道病毒肆虐的季節,嬰幼兒更是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危族群。 - 周中武醫生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6個月至兩歲大的嬰幼兒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持續三至七天,有機會是感染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成年人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自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甚至抽筋。小於兩歲的嬰幼兒若未曾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出現的病徵一般比已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來得更嚴重,需要入醫院治療的風險也更高。 輪狀病毒的傳播途徑 輪狀病毒一般由患者的糞便或經進食受感染的食物傳播。病毒的生命力極強,在手上可存活長達4小時,在乾燥表面可存活超過10天。 輪狀病毒疫苗預防率高達九成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輪狀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幼稚園及日間托兒中心亦偶有出現爆發。而且嬰兒時期的腸胃炎症狀一般比較嚴重,因此最有效方法是接種口服形式輪狀病毒疫苗。醫學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預防急性腸胃炎的效果達九成。 世界衞生組織亦在2009年建議所有嬰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但輪狀病毒疫苗並不納入衞生署的嬰幼兒疫苗接種計劃,家長可以自費在私家診所或到醫院接種。 嬰幼兒患上急性腸胃炎,情況一般比較嚴重,或需入院治理 輪狀病毒疫苗分類 輪狀病毒疫苗主要分五價和一價。五價疫苗內含五種牛/人基因重置輪狀病毒的減活性口服疫苗,包括G1、G2、G3、G4以及P(8)的血清型;需要接種三劑,分別在出生後第二、第四及第六個月接種。另外,一價疫苗是內含純G1P(8)血清型的活性減毒人類輪狀病毒口服疫苗,需服用兩劑,在出生後第二及第四個月接種。 兩款疫苗的保護性大致相等,副作用輕微,亦可與其他疫苗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