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身體部位

最新文章


BB心臟有雜音或患卵圓孔未閉症! 長大後會增加中風風險?

寶寶心臟有雜音,是家長最常擔心的問題之一。先天性心臟病、血管錯位、卵圓孔未閉症都可以引致心臟雜音,今次先談卵圓孔未閉症。   甚麼是卵圓孔?   卵圓孔是胎兒心臟左右心房之間的一個小孔,懷孕期間母體會透過胎盤,經臍帶和卵圓孔把血液及營養輸送給胎兒。寶寶出生後剪掉臍帶,卵圓孔便再沒有用途,並且會慢慢關閉。然而每個寶寶卵圓孔關閉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出生後二十四小時便會關閉,有些則需要數個月。 卵圓孔尚未關閉   甚麼是卵圓孔未閉症﹖如何診斷?   卵圓孔未閉症又稱「開放性卵圓孔」(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是先天性的結構性心臟病,可利用超聲波診斷。不論私家醫院或母嬰健康院均會為初生嬰兒檢測心臟是否有雜音,如有異常會轉介到專科跟進。醫生會為寶寶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以判斷心臟出現雜音的原因。如果發現寶寶心臟的雜音是源於卵圓孔未閉症,家長便無需太擔心。   4mm以下卵圓孔或自然埋口   一般來說,四毫米以下的卵圓孔,九成能自行癒合,因此心臟雜音未必代表有嚴重問題。若寶寶臉色發黑、氣喘、嘔吐,表達心口「唔舒服」、心口痛,就必須立即找兒科醫生檢查,以排除其他問題,有需要時亦可轉介予相關專科跟進。   有些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才發現心臟雜音,如屬於輕微心臟病,對孩子影響不大,不一定要避開激烈運動。政府有提供學生健康服務,已參加的學童可定期做檢查,若有異常,醫生會轉介跟進。   - 潘錦霞醫生 甚麼情況下需要手術治療? 患有卵圓孔未閉症的寶寶若沒有其他心臟問題,一般不會有任何臨床症狀,家長只需定期帶寶寶進行檢查便可。若寶寶到了兩至三歲時卵圓孔仍未閉合,醫生便會視乎卵圓孔的大小、位置及病人年紀制定治療方案。小過或等於三毫米的卵圓孔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只需由醫生定時監察,未必需要進行手術。假如卵圓孔大至八、九毫米並引致心臟發大,便需安排進行介入性導管關閉或手術處理。   卵圓孔未能自行閉合的患者,可進行微創手術把卵圓孔封閉   卵圓孔未閉症增中風風險?   卵圓孔未閉症是繼高血壓、糖尿病之後,引致年輕人中風的高危因素之一。未閉合的卵圓孔有機會讓身體其他地方積聚成的血塊由右心房流到左心房,當血塊流向左心房再泵上腦部,便有機會引致腦部血管栓塞及中風。若患者在中風後找不到明顯的病因,醫生便會進一步檢查患者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的情況。   資料顯示,5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患者,近一半有卵圓孔未閉症。 有些人在潛水或飛行時因氣壓改變而感到不適,檢查後才確診卵圓孔未閉症,有機會是天生卵圓孔太細小或隱藏,超聲波未能發現,直至身處高水壓或高氣壓環境才揭露有卵圓孔未閉症。        


「乳糖不耐症」一飲奶就屙 咁點樣補鈣?

乳糖由葡萄糖及半乳糖組成,需由乳糖酵素/乳糖酶﹙lactase﹚分解吸收。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 是一種消化道反應,因身體沒有產生足夠的乳糖酶消化奶類製品,導致腹瀉、排氣和脹氣,症狀一般在餐後30分鐘出現,而這跟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無關。     小時候可以喝奶 長大卻出現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可分繼發性和原發性。兒童患上的多屬繼發性,即由其他疾病造成。   兒童患上腸胃炎,一般肚瀉三天至五天就會痊癒。如果一個星期後還持續腹瀉,有機會是腸胃炎引致的乳糖不耐症。 - 周中武醫生   腸胃炎導致腸壁損傷,使乳糖酵素的生產量暫時減少,當進食含乳糖的食物時,便會出現肚瀉、腹痛、氣脹和排氣等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此類情況一般只屬暫時性,大約兩星期內便會自動痊癒。     相反,成年人出現的乳糖不耐症一般屬原發性,而且是永久性的。相信不少成年人都有這種經歷:小時候喝牛奶沒有大問題,長大後喝牛奶卻會肚瀉和胃氣脹。我們出生時,腸壁內已有足夠的乳糖酵素幫助消化乳糖,但部分人體內的乳糖酵素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此後一直維持低水平,因而引致永久性乳糖不耐症,此情況在中國人或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   奶類替代品 吸收充足鈣質   隨著社會發展,均衡飲食建議每日要攝取適量奶類,吸收足夠鈣質對骨骼和牙齒健康非常重要。以一天為單位,一至三歲的幼兒約需500至600毫克鈣質;四至六歲的孩子約需800毫克鈣質。不喝牛奶,如何補充?家長可為孩子選購不含乳糖的奶類製品,如豆奶或杏仁奶;亦可在膳食中添加豆腐、西蘭花、白菜、菠菜、枝豆、杏仁或三文魚等高鈣食材。 各種食物的鈣含量 食物 鈣含量 高鈣豆奶1杯 (240mL) 288mg 高鈣杏仁奶1杯 (240mL) 430mg 硬豆腐 (100g) 320mg 西蘭花 (熟) 1碗 (156g) 62mg 白菜 (熟) 1碗1 (170g) 158mg 枝豆 (100g) 63mg 杏仁 (烤) 100g 266mg 罐頭三文魚*(連骨) 100g 249mg *三文魚同時含有豐富維他命D,有助鈣質吸收   服用乳糖酵素和益生菌可治療乳糖不耐症嗎?   坊間有售的乳糖酵素補充劑,有些人會在喝鮮奶前先吃一粒幫助消化,這對部分乳糖不耐症的成年人有一定幫助,放在小朋友身上又是否可行呢?其實小朋友出現永久性乳糖不耐症的機率相對較少,很少需要用到乳糖酵素補充劑。有家長可能會問「讓孩子食益生菌有用嗎?」其實益生菌和乳糖消化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不會有特別幫助。   服用益生菌或無助改善乳糖不耐症。 - 周中武醫生   母乳會否引發乳糖不耐症呢?   母乳的確含有大量乳糖,但卻不會引發乳糖不耐症。腸胃炎才是引發短暫乳糖不耐症的元兇。如果你的寶寶現正以母乳餵哺,而你又懷疑寶寶有乳糖不耐症,先不要馬上停止餵哺,最好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男嬰是否必須割包皮﹖兩種情況下必須要割

嬰兒割包皮手術近數十年在香港興起,其發源地是英國及其他英語國家。割包皮於19 世纪末開始流行,在50年代最為普遍,之後在英國熱潮逐漸減退,但在北美至今仍然流行。歐洲大陸,例如德國、法國等地,都不見有此習慣。不過,美國人為寶寶割包皮這種風氣,卻漸漸吹到加拿大、南美洲等地方去。 嬰兒割包皮手術起源於英國及其他英語國家,也是猶太人的習俗 割包皮是猶太人的習俗,在西方也曾被相信為可以減低性慾的方法。提前割包皮,清潔起來便容易得多,也不需擔心長大後包皮過緊會造成不適或因清潔不足而發炎。二次大戰後有醫學文獻提出割包皮的害處,慢慢割包皮的風氣便不再這樣流行了。   割包皮手術有必要嗎? 醫學證據顯示,嬰兒割包皮手術只能減輕約1%的尿道炎發病率,基於手術帶來的好處太低,目前世界上有規模的兒科學會都不推薦為寶寶做例行割包皮手術。   真正需要做割包皮手術的,不是小寶寶,而是接近成年或成年時,包皮仍未能成功翻開的大男生。 - 譚一翔醫生   如果男孩包皮過緊(又稱為包莖),龜頭不能露出來時,便需要考慮進行「包皮環切術」,把多餘的包皮通過手術切除。但這種情形發生的比率只有約1%。   包皮會隨著男孩長大慢慢鬆開 男嬰在初出生時,內包皮與龜頭大多是黏在一起的,約九成男嬰的包皮是不能翻開。隨著男嬰長大,包皮會慢慢鬆開,大部分男孩在青春期前已可把包皮完全翻出來,露出整個龜頭。而小朋友何時可以完全把包皮翻開,其實因人而異。隨著青春期開始,荷爾蒙產生改變,大部分男孩子的包皮都會慢慢鬆開,當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例外。 孩子約兩、三歲起,家長可在洗澡時嘗試為小朋友推開包皮,並持續進行一段時間。若在五歲後包皮還未鬆開,醫生或會處方低強度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作用是幫助溶解內包皮的黏性物質,幫助包皮鬆開。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哪些人必須割包皮? 初生寶寶基本上毋須割包皮,在醫學上認為有必要進行手術的,只有以下兩類﹕ 兒童期反覆出現尿道感染 由於包皮緊裹著龜頭,較難清潔,增加尿道炎、龜頭炎風險,割包皮會有助改善病情,減低感染率。 孩子到了16歲以後以後,仍未能把包皮翻開 考慮到將來會造成行房困難,包皮會因為經不起性事摩擦而產生疼痛,性交後亦難於徹底清潔。      


八大成因致血便 觀察顔色有助斷症

兒童大便有血,可能是食物造成的假像,如火龍果、紅莧菜或朱古力等,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不同顏色的便便反映不同的出血位置。     八大血便原因     便秘及肛裂:這是血便最常見的原因,便秘導致大便過硬,會弄損肛門致肛裂出血,出血量通常很輕微。孩子排便乾硬,大便有血絲、抹擦的廁紙沾有血跡,便有機會是與便秘有關。對牛奶蛋白過敏:較多發生在數星期至數月大的嬰兒身上,徵狀是大便帶有少許黏液或少量血絲,但肛門並無裂傷。寶寶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糞便中帶血、腹痛、腹脹等徵狀。消化性潰瘍:患者較多屬青少年,會排出暗黑色的血便,病因可能與腸、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腹痛、食慾不振、貧血、體重過輕等情況。兒童的消化性潰瘍多與家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密切關係。   腸套疊:腸套疊是患者的一節腸被套進另外一節腸裏而造成腹痛,嚴重可致「箍腸」導致腸道缺血壞死。患者多是五個月至一歲半大的嬰幼兒,他們會有一陣一陣肚痛、嘔吐,亦會排出黏液狀血便,因此應立即求診,及早治療。細菌性感染:細菌性腸炎的大便多帶有血絲及黏液,多有發燒,甚至脫水現象,家長要留意及時為子女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如情況嚴重,醫生亦會考瀘使用抗生素,以幫肋痊癒。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但較少見於兒童身上,多數患者是青少年。慢性腸炎症狀包括發燒、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貧血等。幼年型瘜肉:患者多是五至十歲幼童,常見症狀包括大便有血、大便帶有粘液;患者大便時,瘜肉甚至會從肛門外露,醫生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及進行切除。腸癌:兒童患上腸癌導致大便見血的機會極低,但研究發現若有家族性腸癌風險,兒童患上腸癌的機會亦會較高。      


濕疹嬰兒沖涼4大注意事項  稀釋漂白水浸浴可以治濕疹?

當聽到用稀釋漂白水浸浴來治療濕疹,很多家長都會半信半疑。其實爸媽不用擔心,這個方法已被醫學文獻證實能有效控制濕疹。濕疹患者皮膚上 「寄居」了大量有害病菌,如金黃葡萄球菌。金黃葡萄球菌可以釋出致敏毒素,加劇濕疹病情。一般人也會感染金黃葡萄球菌,但濕疹皮膚上的數量會特別多。稀釋漂白水能有效殺死病毒、細菌和真菌,減少金黃葡萄球菌的數量,從而改善濕疹病情。   6個月以上的嬰兒可按醫生指示以稀釋漂白水浸浴   稀釋漂白水浸浴主要針對頸部以下、中度或嚴重濕疹的患處,適用於六個月或以上的嬰兒,必須在醫生指引下使用。 - 莊俊賢醫生 稀釋漂白水浸浴的步驟   在浴盆內注入溫水,每6公升溫水加入5毫升家用漂白水(一般含6%漂白水),徹底攪勻。如浸浴使用12公升水,即大約用10毫升(2茶匙)漂白水。稀釋漂白水的濃度約為1 : 1200,醫生會因應情況稍作調整。     每次浸浴約5至10分鐘,一星期最多兩次,持續1至3個月。浸浴後用清水沖走漂白水,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印乾患處,再塗上指定的潤膚膏,補濕鎖水。   稀釋漂白水浸浴的安全指引   嬰兒/兒童必須在醫護人員指引及家長看管下進行稀釋漂白水浸浴。 稀釋漂白水需預先調較,切忌在患者仍在浸浴期間加入漂白水。 漂白水易傷黏膜,必須謹慎使用,避免濺入眼、耳及口。 漂白水氣味具刺激性,會引致鼻子不適,使用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打開窗戶。 未稀釋的漂白水需小心存放,切勿讓嬰兒/兒童接觸到。處理時要戴上手套,保護手部皮膚。 濕疹寶寶洗澡時的4大注意事項 1.   時間掌握 濕疹寶寶每次洗澡時間大約5至10分鐘,不宜太長。                     2.   水溫 沐浴或浸浴的水溫不宜太高,因為熱水容易洗走皮膚上的油脂,皮膚會變得乾燥且容易受刺激。   3.   沐浴/浸浴產品 輕度濕疹患者可選用濕疹專用的產品,減少使用肥皂、含有添加防腐劑、香料等含刺激皮膚物質的產品。不建議用坊間流傳的偏方例如芫荽、金銀花、片糖等來洗澡,以免進一步刺激皮膚,加重病情。中度或嚴重濕疹患者可在醫生指引下使用適量稀釋漂白水浸浴。   4.   保濕 用乾淨毛巾輕輕印乾患處,仍然保持輕微濕潤的狀態。塗上滋潤藥膏或醫生指示的濕疹藥膏。      


4個步驟幫小朋友濕敷 減濕疹皮膚紅腫發炎

濕疹又稱為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小朋友的濕疹常見於頸部或皮膚的摺疊位置,如手肘。患者的皮膚會十分乾燥痕癢,濕疹發作時更會出現紅腫。如皮膚受感染,甚至會出現水泡或分泌物。醫生一般會處方外用藥膏來控制發炎情況。部分經過一般治療仍未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以考膚進行濕敷治療(Wet wrap therapy)。 濕敷(wet wrap)是治療濕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濕敷是濕疹治療其中一種常用、安全且有效控制症狀的方法。 - 莊俊賢醫生   濕敷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部位及範圍、濕疹活躍程度等作出處方。一般病人可持續3至5天在家配合醫生的指引濕敷,若情況嚴重,就需要由醫護人員進行。 濕敷治療有何好處?   1.  補充皮膚水分,增加保濕時間,減輕紅腫及發炎的症狀。 2.  提供清涼感覺,紓緩皮膚痕癢,避免小朋友抓損患處。 3.  加長藥物與皮膚的接觸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濕敷治療的基本步驟   濕敷必須在醫生指引下進行,家長可考慮在小朋友臨睡前或日間活動較少的時間進行,讓患處有充足時間休息。首先要清潔雙手及預備所需的物品,包括乾淨毛巾、醫生處方的藥膏、一盆溫水、彈性繃帶或者敷料兩份。   第一步:清潔   先洗澡或清潔患處,注意水溫不要太高。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把患處印乾,千萬不要大力擦拭,以免因為摩擦而刺激到皮膚。   第二步:潤膚   於沒有紅腫的輕微患處塗上滋潤藥膏;而在紅腫或濕疹活躍的患處,可按醫生指示使用稀釋類固醇藥膏。   第三步:敷保濕料   將一份彈性繃帶(透氣、不能太鬆或太緊)浸在和暖溫水中,撈起時保持濕潤,瀝乾多餘水分至不滴水,然後將濕潤的敷料放在患處上。除了彈性繃帶,現時還有一些彈性足夠,尺寸齊全,專門套上身體不同部位的袖套可以選用。   第四步:乾料屏障   將另一份乾的彈性繃帶或者敷料(與濕料一樣尺碼)敷在濕料上,作為保護屏障,以防子女抓癢傷及患處。濕敷完成後,便可穿上一般衣物。     濕敷治療注意事項    1. 濕敷過程中,可以不時檢查內層濕料部分,如果已經乾透可以直接噴上一點水。當觸摸底下的皮膚感覺不到藥膏的濕潤感時,可再作補充。 2.  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則要留意會否太熱。   每次濕敷最理想能維持2至4小時,持續3至5天。有需要可根據病情,與醫生討論後再作調整。  


如何分辨嘶哮症與哮喘? 6大病徵要求醫

小朋友咳聲似海獅叫?很可能是嘶哮症﹙Croup﹚的警號。 近期接連有幼童感染新冠病毒同時出現嘶哮症,嚴重者甚至要入深切治療部。不少家長擔心嘶哮症會成「兒童殺手」,究竟嘶哮症會否致命?其與新冠肺炎又有何關係? 5歲以下的學前兒童是嘶哮症的高危一族 嘶哮症可急速惡化? 嘶哮症是兒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尤見於5歲以下的學前兒童,而發病高峰期通常為秋冬至初春的季節﹙11月至4月﹚。嘶哮症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例如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亦有不少海外兒童因感染流感嗜血桿菌而發病。患者初期症狀不外乎發燒、流鼻涕和咳嗽,與感冒相似,但由於病毒會影響氣管及咽喉,加上嘶哮症可急速惡化,重症者可因咽喉腫脹,呼吸受阻導致呼吸困難,或有性命之危!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子女有典型嘶哮症症狀,一定要儘早求醫診治! 嘶哮症患者因喉嚨腫脹,氣管收窄的症狀,可致呼吸困難 嘶哮症6大病徵 ·  乾咳持續又短促 ·  咳或呼吸時會發出刺耳的叫聲,猶如海獅般 ·  呼吸﹙特別是吸氣﹚會有喘鳴聲 ·  吸氣聲大過呼氣聲 ·  聲音沙啞 ·  呼吸困難 嘶哮症與哮喘有何分別﹖ 雖說嘶哮症與哮喘同為上呼吸道疾病,但前者屬於急性疾病,而後者則是一種過敏及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有別於嘶哮症,哮喘病是沒有傳染性的,它的成因主要是由長期致敏原在有過敏體質的氣管慢慢形成,再受外在環境因素觸發病情,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或鼻病毒(Rhinovirus, RV)等。兩者最大差別在於患者的呼吸聲,哮喘患者通常只有呼氣才會發出高頻的「哮鳴」聲﹙Wheezing﹚;而嘶哮症患者則是呼與吸都會發出「喘鳴」聲﹙Stridor﹚,但以吸氣為主。雖然兩種病患的呼吸聲有別,不過對家長而言還是很難分辨。與其自行判斷,倒不如及早投醫,請醫生診斷,免得延誤病情。 哮鳴和喘鳴雖有差異,但危急關頭,最理想的做法還是儘早求醫,讓醫生診斷及治理 及早診治 一星期可痊癒 嘶哮症雖然來得急,不過只要處理恰當,及時送醫診治,大部分輕症患者的病情都會在數天內好轉,大約一星期左右便能痊癒。至於治療方法,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和咳嗽的嚴重程度,安排適當治療及處方藥物,包括口服、注射或吸入式類固醇,以紓緩患者的哮吼及呼吸困難的情況;另外,亦有機會用到吸入式腎上腺素霧化劑治療患者。如果是居家治理的輕症患者就要注意多多休息,保持家居空氣流通,家長亦要提高警覺,留意病童的呼吸和咳嗽狀況有否惡化。 預防嘶哮症小貼士 預防兒童患上嘶哮症首先要防範病毒感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及日常生活習慣,亦建議儘早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保障幼童健康。 - 譚一翔醫生 預防重點如下︰ 1.     接種新冠疫苗 6 個月至 4 歲的兒童可接種科興疫苗;5 至 17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可接種復必泰疫苗或科興疫苗 2.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 3.     正確佩戴外科口罩,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4.     作息定時,注意均衡飲食 5.     進行適量運動    


BB心率幾多是正常?兒童心臟病有咩警號?

小朋友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等明顯病徵,家長很快便能察覺子女不適,但若遇上心臟病等隱性疾病,家長就要多加留神,了解孩子心率是否正常和有否出現心悸﹙心臟不正常跳動﹚。 兒童隠性心臟病病徵不明顯,家長要多加留神   不同年紀的心率標準   心率,即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是兒童健康的其中一個偵測指標,不同年紀有不同的心率標準。一般來說,年紀愈小的兒童心跳愈快;因應不同的情緒及活動量,心率也有所不同。例如睡覺時,每分鐘心跳大概40至50;當身體處於興奮狀態、哭閙、緊張、生病或運動時,心跳則可達每分鐘160,甚至200下。有些看起來不是特別動態的活動,例如飲食、打機等,孩子的心跳也可能會加快。以六、七歲兒童來說,心跳次數由每分鐘30-40至160之間都算正常。   若孩子處於靜止狀態,每分鐘心跳高於160下,便需要找醫生檢查。 - 潘錦霞醫生   孩子說「好驚」或臉色大變就是警號   嬰幼兒未有言語能力表達身體狀況和感受,有些小朋友可能有先天性隱性心臟病,但因不懂表達不適,其他人又未察覺異常,直至孩子七、八歲時才發現隱疾。其實,若小朋友說「好驚」、「個心好唔舒服」,或父母見到小朋友的臉色大變,均可能是心跳不正常令他們感到不適,應找醫生檢查。 小朋友不懂表達心臟不適,家長要細心留意子女狀況   現時科技發達,智能手錶能監測心跳,故有些家長會讓孩子戴上,方便隨時監察子女的身體狀況。若學校不允許懷疑有心臟問題的學生帶智能電話回校,家長可向醫生要求寫信,證明有此需要。 家長可讓子女戴上智能手錶,監測心跳   如何評估心率異常?   要評估孩子的心臟健康,醫生除了會看心跳,還要檢測血壓、心臟超聲波(Echocardiogram) 及心電圖 (ECG)。心臟超聲波主要檢查孩子的心臟結構是否正常,例如有否血管阻塞、心瓣出現倒流和心肌發大等心臟結構的問題。至於,心電圖則是評估孩子心跳的速度和心臟跳動的節奏,可分為靜態及運動心電圖。     靜態心電圖監測心率及心律,也可以初步檢查心臟結構,但只能量度10秒時間,未必捕捉偶發性的心房顫動。運動心電圖需要兒童於踏板上步行或跑步,以便偵測心臟負荷增加時是否有異常心跳,主要用作檢查心血管問題。   心跳過慢、過速或是過早搏動均可能是患上先天性心臟病的警號,家長們應時刻留意子女的情況。      


加固同戒片令BB容易便秘 可以點改善﹖

小朋友便秘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痛的問題之一。每次寶寶排便時,坐在廁盆上數小時,漲紅著臉,不斷哭鬧仍未能把便便排出,怎教家長們不心痛﹖   其實大部分出現便秘的兒童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只有低於5%是病理性問題 - 周中武醫生   病理性問題包括巨結腸症、甲狀腺偏低、鈣質偏高,甚至是脊椎骨裂影響神經線活動和控制大便的能力等等。只要清楚寶寶不同階段的便秘成因,改變生活習慣便能讓寶寶遠離便秘之苦!   寶寶容易出現便秘的三個時期:   六個月   寶寶於半歲大開始「加固」,減少吃奶類品,若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由於母乳比奶粉容易消化,因此當媽媽停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或混合模式,寶寶也可能不適應而出現便秘。 6個月大的BB開始加固,容易因水份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兩歲至三歲   寶寶正在學習如廁,最初不太會控制便意,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懂用力把便便排出。寶寶也可能不習慣使用便盆或便壺而忍住不去排便。久而久之,便便積存在腸道內,產生宿便,形成便秘。下次排便時寶寶更會倍感痛楚,因而會忍住用力,造成惡性循環。 兩至三歲的兒童或會因未習慣使用便盆而忍住大便   孩子生病   寶寶生病時因胃口欠佳減少進食,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活動量減少,以致出現便秘。痊癒後腸道裡已積存大量宿便,使寶寶更不願排便。 小朋友因病減少進食及活動量,是引致便秘的原因之一   不應胡亂給寶寶用藥 如果腸道或肛門被大便塞住,寶寶可能坐着也會感到痛楚。治療便秘的藥物分兩大類 - 口服和塞肛,醫生要視乎便秘的情況和嚴重性,才決定如何處方。 坊間都有不少排便或利便產品出售,如甘油條等,這類藥物不宜自行購買。   因為用藥份量視乎患者情況及年齡而定,應該由醫生診斷後才依從處方使用藥物。有些成人常用的口服藥物刺激性較大, 較容易引致肚痛,依賴性也比較強,不適合作治療兒童便秘的一線藥物。治療便秘是需要時間和耐性,如果便秘時間越長,要成功治癒的時間會相應増加。所以如小朋友有便秘問題,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妙招安排飲食及活動減便秘   歸根究底,要治療及預防便秘,還是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和配合適當的如廁訓練。對開始加固的嬰兒來説,蘋果蓉、梨蓉、香蕉蓉、南瓜蓉都是很好的選擇,其纖維有助排便暢順,亦不需太多咀嚼。 蔬果蓉可以為寶寶提供水份和纖維,預防便秘   平日足夠的活動亦有助正常排便,因為若整天坐着不動,身體和腸道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大便就會不順暢。孩子約兩至三歲左右便可學習如廁。家長可以嘗試安排孩子在用餐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孩子坐在廁盆5至10分鐘,每天坐一至兩次。腸道的蠕動狀態在餐後是最好的,排便意慾也比較高。即使當時沒有便意,亦可以慢慢讓孩子建立飯後就去洗手間排便的習慣。 從小讓寶寶陪養良好的如廁習慣   孩子年紀尚輕,持之以恆的訓練可以促進腸道的彈性和蠕動,培養良好排便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