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身體部位

最新文章


BB成日流眼水可能係淚管閉塞 暖敷按摩有助打通淚管

淚管閉塞是初生嬰兒常見的眼睛問題,寶寶一整天都眼濕濕,淚水會從眼角溢出,出現俗稱「眼膠」的黃色分泌物,甚致眼角附近出現腫脹。淚管閉塞可發生在其中一隻眼,或兩隻眼同時發生。   為何淚管會閉塞?   淚水由淚腺分泌,成份包括水、油脂、蛋白質和黏液。淚水會透過眨眼動作分佈在眼球表面,滋潤眼睛。我們每天會分泌2-3毫升的淚水,部分會蒸發掉,另一部分會經淚孔流入淚管和鼻腔內的淚囊,然後進入喉嚨。         初生嬰兒尚未完全發展成熟,部分嬰兒的淚管未能完全張開,或位於鼻腔內的出口狹窄或閉塞,使淚液積聚在下眼皮無法排出,甚至出現倒流的情況。約5至10%初生嬰兒會有淚管閉塞的情況。   淚管閉塞可以是先天性的,即嬰兒出生時就存在淚管通道畸形或狹窄。另一種可能性是後天性的,即淚管受到感染、炎症或損傷等因素而出現阻塞。 - 何蓉蓉醫生     淚管閉塞 vs 眼睛發炎   多數嬰兒到了一歲左右,淚管發育成熟,就會自然痊愈。然而,這段期間要小心溢淚造成寶寶不適、痕癢。淚水和黏液長期積聚容易成為細菌滋生溫床,造成發炎,例如淚囊炎、結膜炎。家長小心觀察可分辨寶寶眼睛是否發炎,以下是常見發炎症狀:   1. 眼角膜發紅 2. 眼皮紅腫 3. 眼屎呈黃綠色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家長立刻帶寶寶求醫,醫生會考慮處方含抗生素眼藥水,治理眼睛發炎。     按摩淚囊有助紓緩淚管閉塞   若寶寶眼睛沒發炎,但有流眼水的症狀,只需要注意保持清潔。家長可嘗試以下方法為寶寶按摩淚囊﹕   用棉花球沾凍開水抹眼睛,一下抹掉分泌物後換新的棉花球,不要重複使用。 用手指輕輕按摩淚管(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讓淚管保持暢通。 用乾淨暖水沾濕紗巾,暖敷寶寶眼角。   若嬰兒的淚管閉塞持續到幼兒階段,家長便要儘快帶寶寶求醫,因為睫毛倒生、眼睛過敏都可以引起流眼水的症狀,應進行詳細檢查。              


尿道下裂男童無法站立小便 手術宜入學前完成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指嬰兒在母胎的發育過程中,尿道沒有正常的完成生長和發育,導致尿道未能完全閉合,形成尿道下裂和缺口。雖然男女均有可能患上尿道下裂,但女性患者相當罕見,絕大多數患者為男性。患有尿道下裂的男童若不進行治療,長大後有機會不能如正常男孩般站著小便。   嚴重尿道下裂對男孩影響深遠 宜及早治理   有統計指,每300名約初生男嬰中便有一人患上尿道下裂,症狀包括尿道過短、尿道口偏移陰莖頂端等。正常男性的尿道口位於龜頭前端,尿道下裂患者的尿道口距離正常排尿口太遠,甚至在陰莖接近根部位置,或長在極低的陰囊位置,因此無法站立小便,嚴重影響自信心。     臨床經驗發現尿道生長位置越低,反映尿道下裂情況越嚴重。有患者同時有包皮裂口問題,個別嚴重個案更出現陰莖彎曲。若不及時治療,成長後會影響正常性行為及生育能力。有些輕微尿道下裂個案尿道口偏移不大、包皮沒有裂口,到發育期因包皮過長求醫時方被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患尿道下裂的男童不適宜進行割包皮手術,因為醫生可能需要用過長的包皮協助進行重整尿道手術。 司徒達燕醫生     尿道下裂患病成因複雜 孕期避免服用雌激素藥物   此症成因複雜,與內分泌異常及遺傳基因有關,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避免服用含雌激素的藥物,以及遠離各種環境激素,減低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由於成因涉及決定性別的基因的表達,因此尿道下裂不只是生理疾病,更可能牽涉到患者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懷疑,對心理健康有長遠影響。診斷時除了檢查尿道口位置及陰囊內是否有睪丸,也會進一步檢查小孩的染色體,確定生理性別。 延伸閱讀﹕家長面對子女性別認同的挑戰   尿道重整手術改善排尿功能   尿道下裂的治療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和相關的症狀。症狀輕微的患者如沒排尿功能沒有異常,未必需要手術治療。嚴重尿道下裂的男嬰一般於出生後即被確診,由專科醫生跟進治療。嬰兒多數於兩歲時戒尿片,因此醫生會建議安排男嬰在一歲時進行手術,重建正常尿道及尿道口,讓寶寶在手術後慢慢改變和適應排尿習慣。如果病情較複雜,有可能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來修復,術後可能需要暫時用導管輔助排尿。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進行,留院時間則取決於手術方式及復原進度,復原期從幾天到兩周不等。          


兒童小腸氣手術分兩種 平臥安撫腹脹不適

治療腹股溝疝氣(俗稱小腸氣)的唯一方法,是透過手術將腹股溝(大髀罅位置)管道的缺口縫合,避免腸臟從腹股溝管道中突出,有助避免出現「箍死腸」,即腸臟壞死的嚴重後遺症。除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發展已非常成熟,能更有效控制小腸氣的復發率。   開放式手術 vs 腹腔鏡微創手術   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兒童小腸氣的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腹股溝處開一個2公分的切口,仔細分離沒有閉合的漏管、輸精管和陰囊血管,然後將其結紥及切除。由於手術創傷較大,康復期亦較長,而且無法診斷對側是否存在潛伏的小腸氣,有機會需要再進行手術。 腹腔鏡微創手術同樣需要全身麻醉,但術後疼痛及疤痕面積較傳統方法小。手術方法是在腹部開三個2至3毫米的細孔,置入可放大影像的腹腔鏡及手術儀器,把小腸拉口復腔內,再沿漏管缺口收緊及結紥。過程中,醫生可以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如發現疝氣問題,可以一併修補。一般單邊手術需時約1小時,雙側則需時1小時15分鐘。由於表面傷口細小,可以減少感染和發炎機會,一般術後翌日可出院及恢復日常生活。     小腸氣長大後會自行痊癒﹖應待孩子長大後才做手術嗎﹖   坊間流傳小腸氣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自行痊癒,這些說法其實並不可取。小腸氣是無法自然癒合的,及早進行手術反而有助避免腸塞或腸臟壞死等併發症。以現時旳醫學技術,即使嬰兒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是非常安全的。醫生會與爸媽商討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平臥輕撫紓緩小腸氣不適   當寶寶腹部用力,例如哭鬧、咳嗽或「谷大便」的時候,小腸便有機會從復股溝的缺口突出,使寶寶感到不適。此時,爸媽可讓寶寶躺下並輕輕撫摸,以玩具或書本安撫情緒或轉移注意力,待半小時後檢查疝氣是否能夠復位。     如果疝氣仍然脹起及感覺結實,便有可能是「箍腸」的症狀,這時絕對不能嘗試將小腸推回體內,因為過度施加壓力可導致小腸穿孔。如果爸媽在觸摸腹股溝患處時,寶寶感到劇痛,並出現表皮紅腫和不適的情況,也有可能是「箍腸」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若醫生檢查後未能把小腸復位,就需要即時進行手術把小腸復位及修補疝氣部位。        


男嬰患小腸氣比例高 大髀罅發脹屬病徵

如果嬰兒或小朋友哭鬧或咳嗽時,如果大髀罅位置或男嬰近陰囊的位置突然脹起,便可能患上俗稱小腸氣的復股溝疝氣(Inguinal Hernia)。小腸氣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通常在嬰兒和幼兒期發生。根據統計數據,初生嬰兒的小腸氣發病率約3-5%,尤其是在未足32週出生的早產嬰兒中,發病率較高。男嬰的發病率約為女嬰的五倍。   家長要留意,小腸氣是小朋友因復痛而求醫的常見疾病之一。 - 司徒達燕醫生   復股溝是位於腹壁和大腿交界處的一個區域,即大髀罅位置。當小腸氣發作時,大髀罅會因為腹腔內的器官(如小腸)透過管道的缺口突出,形成疝氣。如果小腸等器官無法自行退回腹腔內,便可能出現「箍腸」,嚴重者腸道會於6小時內壞死,甚至致命。     為何男嬰較易患上小腸氣﹖   男嬰之所以佔多數,是因為男嬰的睾丸在出生前會經由腹股溝管道進入陰囊,而個管道位於男性兩邊大髀罅內側、陰囊對上位置。當嬰兒出生後,這個管道應該自行閉合,但少數男嬰的腹股溝管道未能完全關閉,就會形成單邊或雙側腹股溝疝氣。   每當哭鬧或谷大便時會出現腫塊   每當小朋友腹部用力,例如哭喊、咳嗽甚致谷大便時,肚子內的壓力增加,小腸或腹內的網膜便會經由管道被擠出腹腔外。此時嬰兒或會感到痛楚或不適。但當嬰兒情緒平復後,小腸一般會自行退回腹內。家長為寶寶換尿片或洗澡時,可以留意腹股溝有否發脹,以及腫脹有否在身體躺平後消失。   一歲前「箍腸」機會高 可致腸壞死   目前尚無藥物治療腹股溝疝氣,唯一的方法是透過手術修補管道。「箍腸」是小腸氣的一個嚴重併發症,需要及時就醫處理。家長常有一疑問:「寶寶的患處體積不大,或者腸臟不是經常突出,是否反映病情較輕?」然而,臨床發現不論患處範圍大小,或者發作是否頻密,均可能出現「箍腸」的情況。即個別患者因管道比較狹窄,突出的小腸未及退回腹內已被卡著,因而影響小腸血液循環,導致腸組織在缺血情況下壞死,病情嚴重者可在六小時內出現併發症,若不及時醫治可構成生命危險。     有研究發現,嬰兒於一歲前出現「箍腸」機會較高。「箍腸」一般不易察覺,家長亦不易分辨,但總括而言,「箍腸」的四大症狀包嘔吐、腹部發脹、沒有大便、患處紅腫發疼。家長若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病徵,應儘快求醫檢驗,以免延誤治療加劇病情。過去曾有嬰兒出生後即被確診患上小腸氣,如有此情況,醫生會馬上把腸道復位,然後施行手術,管道閉合,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成「箍腸」。          


鵝口瘡與奶垢如何分辨﹖醫生教路﹕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許多家長認為初生嬰兒尚未長出牙齒,也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所以不需要清潔口腔。6個月以下的寶寶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念珠菌,導致俗稱「鵝口瘡」的口腔內黏膜發炎。因此,家長應每天為寶寶清潔口腔,同時檢查口腔情況。   甚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名為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容易在免疫力較低的初生嬰兒口腔內生長。 - 譚一翔醫生     鵝口瘡呈白色斑塊狀,與一般奶垢相似,容易被忽略。除了舌面,鵝口瘡也可能出現在舌頭兩側以及上、下唇的內側。鵝口瘡會使寶寶感到不舒服,嚴重時可能影響寶寶的食慾,造成哭鬧。   如何分辨鵝口瘡與奶垢﹖   鵝口瘡的乳白色斑塊與奶垢相似,容易讓家長忽略。實際上,只需一個方法就能分辨寶寶是否患有鵝口瘡。家長在清潔寶寶口腔時,可輕輕擦拭這些白色斑塊,如果能輕易抹走,那多半是奶垢; 相反,如果無法擦掉這些白色斑塊(其實是稔珠菌),那便可能是鵝口瘡。由於念珠菌具有傳染性,家長如有懷疑,應立即讓寶寶求醫。     BB未出牙也要清潔口腔   一歲以下的嬰兒牙齒尚未長齊,沒有必要每天刷牙,只需清潔口腔便可。家長可用乾淨的藥用紗布輕輕包住尾指,不需捲太厚或太實,捲好後留一小段尾巴在外面,方便拆除。然後讓寶寶平躺著,用手輕輕打開寶寶的嘴巴,然後輕柔地擦拭寶寶口腔內部。在初生階段,並不需要嬰兒舌刷或牙刷。   嬰兒可用含氟牙膏嗎﹖   一至兩歲的幼兒可以開始學習使用嬰兒牙刷。開始時,爸媽只需用牙刷輕輕按摩寶寶的牙齦和牙齒,讓他習慣牙刷的觸感,慢慢可以真正幫他們刷牙和舌頭。     養成清潔口腔的習慣,讓孩子知道這是餐後的指定動作,將來教他們刷牙便會更輕鬆。當寶寶到了兩至三歲,可以開始學習使用普通牙刷或幼兒牙刷,培養每天刷牙的良好習慣。   小朋友不應太早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因為如果氟化物被吃進肚子,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骨骼發育。    


免疫系統自我攻擊 兒童也會患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發炎性腸炎有兩種,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從1985到2014年,本港成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上升16倍,估計現時有多於4,000位患者。同時,兒童患者的數量也不斷上升,所以不能輕視它的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或與免疫力過激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疾病,主要影響結腸(大腸)和直腸。 - 周中武醫生   患者的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不斷自我攻擊健康的腸道細胞,造成慢性發炎和引致各種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影響不同位置,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狀。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肚瀉、腹痛和腸抽筋。輕微的情況下,發炎範圍可能僅限於靠近肛門的直腸,患者可能會出現稀爛並帶有血絲的大便。如果發炎向上擴散,患者可能經常腹瀉和有血便。患者會感到疲勞、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如果整條大腸都受到病變影響,患者可能持續腹瀉並排出大量血便,嚴重的潰瘍甚至可以穿破腸壁,引致腹膜炎、敗血病等併發症。     兒童患者中,大多數在青少年階段發病,但也有可能在六個月大就出現症狀。他們可能會呈現發育不良和體質偏弱等表徵。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治療   除了上述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可能驗血檢查時會發現貧血、蛋白偏低(代表營養吸收不佳)以及血液發炎指數升高等情況。最終的診斷需要通過內視鏡檢查,即使用大腸鏡觀察腸道內的發炎情況,同時需要抽取活組織化驗,才能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炎症、管理症狀和減少症狀復發。醫生會以受影響腸道的範圍大小評估病情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治療選項包括抗炎藥、類固醇、免疫系統調節劑,以及生物製劑等。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或出現嚴重出血、穿孔等併發症,可能最終需要考慮手術切除受影響的部分。      


母乳餵哺減克隆氏症風險 調節飲食避免腹瀉

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一樣,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腸炎,主要影響消化道。克隆氐症的症狀為發燒、腹痛、腹瀉、口腔潰瘍、腸道出血。克隆氏症主要發生在十多歲的青少年身上。     克隆氏症成因未明 母乳餵哺減低風險   醫學界對克隆氐症的病因尚未原全掌,但相信與遺傳、環境和免疫系統有關,包括吸煙、偏食加工食品、使用太多抗生素、腸道微生態失衡(好壞菌比例失衡)。   有研究發現母乳餵哺有助保護小朋友腸道,減低患上慢性腸炎的風險。 - 周中武醫生     克隆氏症影響範圍較潰瘍性結腸炎更廣   慢性腸炎患者的驗血報告顯示患者出現貧血、發炎指數偏高及蛋白質偏低等情況,醫生會出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定病因。 克隆氏症可以影響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但較常見於小腸末端(回腸)和大腸開始的位置(結腸)。從大腸鏡檢查可發現受影響位置呈斑塊狀,部分腸道位置正常,但亦有一些腸道位置有發炎跡象。其發炎的情況可以深入至腸道壁的各層,導致複雜的併發症,如廔管和腸道變窄。有時候,病人的其他器官也會出現病症,例如皮膚發炎出疹、關節發炎痛楚等。 雖然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和克隆氏症相似,但其影響的地方只局限於結腸和直腸,不影響小腸和其他位置。潰瘍性結腸炎是從直腸(即肛門位置)開始向上發炎,病變呈連續性,而且發炎情況通常只涉及到結腸和直腸的內層黏膜,不會超出腸道壁的最內層。      治療克隆氐症應由飲食入手   手術切除發炎腸道來治療克隆氏症的效果可能不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般有效,因為克隆氏症可以影響口腔、胃、小腸到大腸,手術難以達到根治性的目的。 由於手術難以根治克隆氏症,調節飲食就變得更加重要。隨了以藥物治療外,適當調節飲食可以減輕腸道負擔,有助紓緩症狀。由於克隆氏患者可能因為腸道炎症和消化吸收問題而出現營養不良,適當的食療能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研究數據指「全腸道營養」的配方奶對紓緩克隆氏症有良好效果,能改善八成或以上的不適症狀。 當急性發炎減退時,患者可以慢慢嘗試回復正常飲食。惟要小心避免可能觸發炎症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等。適當的飲食可以維持腸道的健康狀態,促進腸道的正常功能和修復,例如新鮮、營養豐富、無添加的食物。適當飲食可減輕炎症反應、提供營養支持、避免觸發炎症,同時維護腸道健康。然而,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可能有所有同,建議在調節飲食方面應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以制定適合個人狀況的飲食計劃。     


發燒伴隨頸部僵硬 當心患上腦膜炎 寶寶歲半前發燒別掉以輕心!

小孩子發燒,最令家長擔心的也許是「燒壞腦」,醫學界稱為「腦膜炎」(Meningitis)。腦膜炎是指位於腦部的蛛網膜或蛛網膜下腔受到感染的疾病,屬於化膿性的感染,是一種嚴重疾病,不同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包括免疫系統未發展成熟的幼兒。   腦膜炎的感染途徑   腦膜炎可經由食物或飛沬傳播。當小孩子接觸病源後再接觸自己的眼、鼻或黏膜組織便會受到感染。   一些病菌如肺炎鏈球菌、乙型流感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等,會一直潛藏在鼻腔內,當身體免疫力變差時便有機可乘,入侵身體。 - 何學工醫生   引致腦膜炎的原因有以下四種﹕   腦部附近組織感染 腦部附近的組織如腦外骨骨頭或顱內首先受感染,造成中耳炎、鼻竇炎。這些感染會慢慢影影腦部,產生腦膜炎。   腦部創傷 髓或脊髓液因腦部收撞擊而滲漏出來,受感染引致腦膜炎。   醫源性感染 進行腦部手術時受感染   經其他器官感染 小孩子患上尿道炎或腸炎,病菌經血液游走至腦部     寶寶歲半前發燒 家長別掉以輕心   寶寶在六個月大或至歲半前感染腦炎未必有明顯病徵,如果發燒時伴有嘔吐、精神恍惚等症狀,家長便要多加留神。到了寶寶歲半以後,感染腦炎的孩子會出現頸部僵硬的情況。   延伸閱讀﹕幾多度才算發燒﹖小朋友發燒 DO & DON'T       治療腦膜炎須分秒必爭   要診斷腦膜炎,必須抽取腦脊髓液作化驗。醫生會評估腦脊髓液的蛋白值,檢視當中的糖份和膿細胞數量,從而評估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染。若感染由細菌引起,便會採用抗生素治療; 病毒感染便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或丙種球蛋白去提升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若未能即是判斷是哪種感染,甚致會雙管齊下,務求及早控制病情。   產檢有助預防嬰兒三個月大前感染腦膜炎   三個月或以下嬰兒感染腦膜炎,主要由B型鏈球菌或大腸桿菌引起。B型鏈球菌一般存在於母體的陰道。媽媽於懷孕三十七週或三十九週前進行篩檢,若在陰道發現B型鏈球菌,便可以使用抗生素為媽媽和剛出生的寶寶作預防。這些措施有效將香港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內感染腦膜炎的案例大幅減少。   應否接種疫苗預防腦膜炎﹖   接種疫苗是預防腦膜炎感炎的有效方法。 每個國家或地區流行的腦膜炎感染也不同,選擇疫苗時需留意居住地區及相關國家的法例要求。例如英國便規定嬰兒在一歲前要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本港政府的疫苗計劃並沒有涵蓋所有相關的疫苗,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及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如果打算到外地旅遊、升學或移民,請務必與醫生商討接種疫苗的安排。        


小朋友有心臟病 仲可唔可以上體育堂﹖

適量的運動不僅對身體有益,對兒童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五至十七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六十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那麼,患有心臟病的兒童適合做運動嗎? 他們能否上體育課? 運動會不會對他們的生命構成危險﹖     心臟病的兒童也可作適量運動   很多家長出於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的保護,限制他們進行運動。然而,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他們成年後患上三高、二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醫生會依據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運動評估,並建議適合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類型。家長宜先向醫生諮詢。除了少數病症,如心肌肥厚症(肥厚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異常(如川崎症合併血管瘤)或嚴重主動脈瓣疾病等,醫生建議大部分心臟病童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般正常做運動。   運動有助改善心肺功能及提升身體協調能力,長遠對心臟健康更有裨益。 - 潘錦霞醫生     患有心臟問題的兒童可以按醫生的建議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輕鬆的運動,例如游水、跑步等。請記住,謹記運動前要有足夠的熱身(時間約十至十五分鐘),運動後亦要預留同等時間作緩和。一些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如一百米短跑、游泳比賽等需要一定的體能和爆炸力,對心臟的負荷非常大。在參加這類項目之前,務必徵詢醫生意見。家長亦須時刻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如孩子出現心悸、心翳和胸部不適等症狀,便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儘快就醫。       心臟病可大可小 應遵照醫生建議進行檢查   很多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的小朋友,表面看來和正常兒童沒有分別。他們只是在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或追巴士時突覺心口不適、臉色大變,甚致突然暈倒在地上,才發現有隱性健康問題。遇此情況,家長應立即帶小朋友作詳盡的身體檢查,以排除出現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隠性健康問題。一些家長看到鮮蹦活跳的子女和正常孩子一樣,即使醫生提議進行檢查時亦未必會即時接納,原因包括時間與金錢。   家長要謹記,子女的心臟問題可大可小,即使心口不適的情況只是偶爾發生,也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