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指嬰兒在母胎的發育過程中,尿道沒有正常的完成生長和發育,導致尿道未能完全閉合,形成尿道下裂和缺口。雖然男女均有可能患上尿道下裂,但女性患者相當罕見,絕大多數患者為男性。患有尿道下裂的男童若不進行治療,長大後有機會不能如正常男孩般站著小便。 嚴重尿道下裂對男孩影響深遠 宜及早治理 有統計指,每300名約初生男嬰中便有一人患上尿道下裂,症狀包括尿道過短、尿道口偏移陰莖頂端等。正常男性的尿道口位於龜頭前端,尿道下裂患者的尿道口距離正常排尿口太遠,甚至在陰莖接近根部位置,或長在極低的陰囊位置,因此無法站立小便,嚴重影響自信心。 臨床經驗發現尿道生長位置越低,反映尿道下裂情況越嚴重。有患者同時有包皮裂口問題,個別嚴重個案更出現陰莖彎曲。若不及時治療,成長後會影響正常性行為及生育能力。有些輕微尿道下裂個案尿道口偏移不大、包皮沒有裂口,到發育期因包皮過長求醫時方被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患尿道下裂的男童不適宜進行割包皮手術,因為醫生可能需要用過長的包皮協助進行重整尿道手術。 司徒達燕醫生 尿道下裂患病成因複雜 孕期避免服用雌激素藥物 此症成因複雜,與內分泌異常及遺傳基因有關,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避免服用含雌激素的藥物,以及遠離各種環境激素,減低胎兒發育缺損的風險。由於成因涉及決定性別的基因的表達,因此尿道下裂不只是生理疾病,更可能牽涉到患者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懷疑,對心理健康有長遠影響。診斷時除了檢查尿道口位置及陰囊內是否有睪丸,也會進一步檢查小孩的染色體,確定生理性別。 延伸閱讀﹕家長面對子女性別認同的挑戰 尿道重整手術改善排尿功能 尿道下裂的治療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和相關的症狀。症狀輕微的患者如沒排尿功能沒有異常,未必需要手術治療。嚴重尿道下裂的男嬰一般於出生後即被確診,由專科醫生跟進治療。嬰兒多數於兩歲時戒尿片,因此醫生會建議安排男嬰在一歲時進行手術,重建正常尿道及尿道口,讓寶寶在手術後慢慢改變和適應排尿習慣。如果病情較複雜,有可能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來修復,術後可能需要暫時用導管輔助排尿。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進行,留院時間則取決於手術方式及復原進度,復原期從幾天到兩周不等。
據統計,約有5%嬰幼兒曾患尿道炎。尿道炎指泌尿系統受到感染,影響範圍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和腎臟。大部分尿道炎由細菌引起,最常見是大腸桿菌感染,在兩歲以下的幼童中相當常見,其餘為變形桿菌及金黃葡萄球菌等。 小兒尿道炎可以造成永久腎功能傷害,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 鄧秀碩醫生 尿道炎一般分成兩種情況: 急性尿道炎症狀: 發燒、嘔吐、腹瀉、持續黃疸、食慾不振、血尿、發脾氣等。 慢性尿道炎症狀: 尿道反覆發炎,可能導致長期食慾不振、體重增長遲緩。 嬰兒尿道炎症狀 不足三個月的初生嬰兒若患上尿道炎,臨床表徵一般不太明顯,往往只是發燒、哭鬧不安,有時會出現類似腸胃炎的腹瀉、肚脹或食慾不振的情況。年長的小朋友表達能力較好,可能講得出排尿赤痛、灼熱、小便混濁、尿頻或夜遺尿症狀。 發燒是嬰兒患上尿道炎的一個警號,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為何男嬰較易患上尿道炎﹖ 一歲以下嬰兒,男童的尿道較易受感染。原因可能是包皮過長或其他結構性問題,例如尿道瓣膜結構異常,較易引致尿道不潔或排尿不清。積存在體內的尿液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增加患上尿道炎的風險;一歲過後,女童的患病率顯著較高,原因是女孩的尿道較短,肛門和排尿位置較接近。稍不注意衞生,排泄物中的細菌便有機會從肛門走到尿道,引致發炎。 一歲後女童患上尿道炎的機會較男生高 尿道炎可引致嚴重後遺症 抗生素治療不可任意停藥 醫生會收集小便作化驗及細菌培植以診斷孩子是否患有尿道炎,若是確診一般會處方為期7至14日的口服抗生素。視乎病情嚴重程度,醫生會決定是否採用驗血、超聲波、尿液倒流造影或同位素掃描,找出感染位置、檢查有否腎臟損傷或尿道結構問題。若延誤診治,尿道炎可能影響整個泌尿系統,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失調、血壓高等嚴重後遺症。 如何預防小兒尿道炎? 預防孩子患上尿道炎,父母要引導小朋友多喝水及不要養成常憋尿的壞習慣。排尿時可以將依附在尿道的細菌一併排出,足夠的排尿次數能減低細菌黏附在尿道黏膜的機會。炎熱天氣下大量排汗、排尿次數減少,更要及時補水。 多喝水有助預防尿道炎 如果尿片長時間沒有更換,尿道口長期碰到糞便和尿液,自然容易引起尿道炎。所以,父母應定時查看寶寶的尿片或拉拉褲並即時更換沾濕的尿片,幫寶寶擦拭屁股時應由前往後,避免把細菌從肛門帶到尿道。 延伸閱讀﹕嬰兒尿道炎乃結構性問題導致,如何預防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