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腸胃

飯後跑跳會有盲腸炎?小兒盲腸炎5大症狀

小朋友喊肚痛,痛點位於肚臍附近並且愈來愈痛,便要當心患上俗稱「盲腸炎」的急性闌尾炎。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盲腸炎,當中以10至19歲最常見,5歲以下則較少。雖然幼兒患上盲腸炎的機會較少,但家長卻不能忽視。因為年紀較小的盲腸炎患者出現併發症或腹膜炎的機會較高。孩子因肚痛到小兒外科緊急求診者中,大約有7至8%確診盲腸炎。 急性闌尾炎又稱盲腸炎,年紀小的患者較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盲腸炎的成因   盲腸接連大腸起始段,對人體作用不大。盲腸炎的主要成因是盲腸出現阻塞。包括盲腸附近的淋巴結腫脹,使盲腸的腸壁或外圍受壓,形成阻塞; 另一個原因是盲腸受糞便或寄生蟲堵塞。當阻塞出現,盲腸的末端會出現腫脹,再加上細菌感染便會形成膿瘡。嚴重情況下,膿瘡會導致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等併發症。食物跌入盲腸導致盲腸炎﹖   坊間流傳兒童飯後跑跑跳跳,食物會跌落盲腸導致盲腸炎,此說法其實毫無根據。 - 司徒達燕醫生   盲腸其實是位於大腸與小腸接駁位的一段腸道,但它並無出口,當有糞便跌落盲腸便無法排出,而糞便長期留在盲腸就會硬化,最終引致盲腸發炎。盲腸炎的痛楚最初圍繞肚臍 然後蔓延右下腹 盲腸炎發作迅速,主要徵狀由肚痛開始。起初痛感通常圍繞肚臍附近,痛楚會持續增加,之後會蔓延至右下腹,又或者腹部多處都會感到疼痛,而且是連續性痛楚,而不像腸胃炎般出現絞痛或陣痛。小朋友或會出現嘔吐及悶悶不樂、沒精打彩的情況。盲腸炎的5大症狀包括肚臍附近疼痛(痛楚蔓延至右下腹)、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沒有胃口和發燒。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臨床發現年僅3歲小童亦會患上盲腸炎,但幼童未必能具體描述盲腸炎較複雜的腹痛感覺及痛楚位置,有時會令家長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或發燒,因而延誤醫治。如果小童突然喊腹痛,建議家長帶子女求醫及早了解病因,由醫生臨床檢查判斷。 盲腸炎的治療方法   盲腸炎屬於外科急症,一旦臨床確診,醫生多建議進行手術把盲腸切除,手術後約一星期便會痊癒。     延伸閱讀﹕小兒盲腸炎可大可小 必須做手術切除  


小兒盲腸炎可大可小 必須做手術切除

幼童患上俗稱「盲腸炎」的急性闌尾炎後果可大可小,嚴重可引致腹膜炎和細菌入血,恐有性命危險,動手術切除盲腸是唯一解決方法。 盲腸炎與急性腸胃炎容易混淆   盲腸炎初期病徵包括腹痛、發燒和嘔吐,症狀與一般急性腸胃炎近似;  痛楚一般由肚臍附近或上腹部開始,慢慢轉移到右下腹。   若幼童患上盲腸炎,未必能清楚表達肚痛位置及痛感而引致延誤治療,家長要小心留意。 - 司徒達燕醫生   醫生或因臨床未有足夠資料斷症,按病徵推測是腸胃炎而處方抗生素治理。部分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的確可以控制發燒及嘔吐腹瀉等徵狀,但不代表盲腸炎已治癒,症狀好轉亦只屬暫時性。若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症狀持續甚致加劇,宜儘快求診並作進一步檢查。   盲腸炎的早期症狀與急情腸胃炎相似,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盲腸炎如何治療﹖是否一定要開刀﹖ 盲腸炎初期,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控制發炎症狀。又或盲腸被旁邊的腸臟、網膜或肚裏的脂肪包裹住,形成局部發炎,沒有擴散開來至腹膜炎,醫生或會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不過,經抗生素治療後,復發的機會很高,故醫生會建議患者服用抗生素約三個月後,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儘早切除盲腸,杜絕盲腸炎復發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出現。 盲腸炎的手術治療 手術主要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以及現時普遍小朋友也可進行的微創手術治療。微創手術大約可於一小時內完成。若沒其他併發症,通常住院一至兩天已可出院。但若小朋友開始有腹膜炎或其他炎症,則住院時間會較長。嚴重的甚至在手術後須服兩星期抗生素才可出院。盲腸炎若能及早發現,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便能大大縮短治療時間。 盲腸炎手術後如何護理﹖ 手術後要時刻觀察及小心護理傷口,減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常見的手術後併發症包括傷口發炎或出現膿瘡。這些併發症有時候並非立即出現,有可能做完手術5日後才出現。手術後須小心觀察小朋友的進食情況、大小便及體溫是否正常。醫生亦會確保傷口癒合妥當才讓小朋友出院。即使小朋友出院回家後,父母仍要繼續觀察小朋友的情況,避免傷口濕水、保持飲食宜清淡及多作休息。至少休息兩星期,待傷口癒合後才可進行運動。如傷口出現紅腫等情況便要及早看醫生。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可預防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輪狀病毒是小兒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病因,有本港大學研究發現近四分一的幼童腹瀉個案,均由感染輪狀病毒引起。雖然目前未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但這個病毒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 - 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減少因感染而入院的機會高達九成。 讓寶寶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減少患上急性腸胃炎的風險   甚麼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otavirus, 簡稱RV) 是一種常見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輪狀外觀。輪狀病毒是全球引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少至10隻病毒就能造成感染。   6至24個月大 感染輪狀病毒風險高   冬季為腸道病毒肆虐的季節,嬰幼兒更是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危族群。 - 周中武醫生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6個月至兩歲大的嬰幼兒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持續三至七天,有機會是感染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成年人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自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甚至抽筋。小於兩歲的嬰幼兒若未曾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出現的病徵一般比已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來得更嚴重,需要入醫院治療的風險也更高。 輪狀病毒的傳播途徑   輪狀病毒一般由患者的糞便或經進食受感染的食物傳播。病毒的生命力極強,在手上可存活長達4小時,在乾燥表面可存活超過10天。 輪狀病毒疫苗預防率高達九成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輪狀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幼稚園及日間托兒中心亦偶有出現爆發。而且嬰兒時期的腸胃炎症狀一般比較嚴重,因此最有效方法是接種口服形式輪狀病毒疫苗。醫學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預防急性腸胃炎的效果達九成。   世界衞生組織亦在2009年建議所有嬰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但輪狀病毒疫苗並不納入衞生署的嬰幼兒疫苗接種計劃,家長可以自費在私家診所或到醫院接種。   嬰幼兒患上急性腸胃炎,情況一般比較嚴重,或需入院治理   輪狀病毒疫苗分類 輪狀病毒疫苗主要分五價和一價。五價疫苗內含五種牛/人基因重置輪狀病毒的減活性口服疫苗,包括G1、G2、G3、G4以及P(8)的血清型;需要接種三劑,分別在出生後第二、第四及第六個月接種。另外,一價疫苗是內含純G1P(8)血清型的活性減毒人類輪狀病毒口服疫苗,需服用兩劑,在出生後第二及第四個月接種。   兩款疫苗的保護性大致相等,副作用輕微,亦可與其他疫苗一起使用。            


「乳糖不耐症」一飲奶就屙 咁點樣補鈣?

乳糖由葡萄糖及半乳糖組成,需由乳糖酵素/乳糖酶﹙lactase﹚分解吸收。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 是一種消化道反應,因身體沒有產生足夠的乳糖酶消化奶類製品,導致腹瀉、排氣和脹氣,症狀一般在餐後30分鐘出現,而這跟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無關。     小時候可以喝奶 長大卻出現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可分繼發性和原發性。兒童患上的多屬繼發性,即由其他疾病造成。   兒童患上腸胃炎,一般肚瀉三天至五天就會痊癒。如果一個星期後還持續腹瀉,有機會是腸胃炎引致的乳糖不耐症。 - 周中武醫生   腸胃炎導致腸壁損傷,使乳糖酵素的生產量暫時減少,當進食含乳糖的食物時,便會出現肚瀉、腹痛、氣脹和排氣等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此類情況一般只屬暫時性,大約兩星期內便會自動痊癒。     相反,成年人出現的乳糖不耐症一般屬原發性,而且是永久性的。相信不少成年人都有這種經歷:小時候喝牛奶沒有大問題,長大後喝牛奶卻會肚瀉和胃氣脹。我們出生時,腸壁內已有足夠的乳糖酵素幫助消化乳糖,但部分人體內的乳糖酵素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此後一直維持低水平,因而引致永久性乳糖不耐症,此情況在中國人或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   奶類替代品 吸收充足鈣質   隨著社會發展,均衡飲食建議每日要攝取適量奶類,吸收足夠鈣質對骨骼和牙齒健康非常重要。以一天為單位,一至三歲的幼兒約需500至600毫克鈣質;四至六歲的孩子約需800毫克鈣質。不喝牛奶,如何補充?家長可為孩子選購不含乳糖的奶類製品,如豆奶或杏仁奶;亦可在膳食中添加豆腐、西蘭花、白菜、菠菜、枝豆、杏仁或三文魚等高鈣食材。 各種食物的鈣含量 食物 鈣含量 高鈣豆奶1杯 (240mL) 288mg 高鈣杏仁奶1杯 (240mL) 430mg 硬豆腐 (100g) 320mg 西蘭花 (熟) 1碗 (156g) 62mg 白菜 (熟) 1碗1 (170g) 158mg 枝豆 (100g) 63mg 杏仁 (烤) 100g 266mg 罐頭三文魚*(連骨) 100g 249mg *三文魚同時含有豐富維他命D,有助鈣質吸收   服用乳糖酵素和益生菌可治療乳糖不耐症嗎?   坊間有售的乳糖酵素補充劑,有些人會在喝鮮奶前先吃一粒幫助消化,這對部分乳糖不耐症的成年人有一定幫助,放在小朋友身上又是否可行呢?其實小朋友出現永久性乳糖不耐症的機率相對較少,很少需要用到乳糖酵素補充劑。有家長可能會問「讓孩子食益生菌有用嗎?」其實益生菌和乳糖消化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不會有特別幫助。   服用益生菌或無助改善乳糖不耐症。 - 周中武醫生   母乳會否引發乳糖不耐症呢?   母乳的確含有大量乳糖,但卻不會引發乳糖不耐症。腸胃炎才是引發短暫乳糖不耐症的元兇。如果你的寶寶現正以母乳餵哺,而你又懷疑寶寶有乳糖不耐症,先不要馬上停止餵哺,最好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八大成因致血便 觀察顔色有助斷症

兒童大便有血,可能是食物造成的假像,如火龍果、紅莧菜或朱古力等,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不同顏色的便便反映不同的出血位置。     八大血便原因     便秘及肛裂:這是血便最常見的原因,便秘導致大便過硬,會弄損肛門致肛裂出血,出血量通常很輕微。孩子排便乾硬,大便有血絲、抹擦的廁紙沾有血跡,便有機會是與便秘有關。對牛奶蛋白過敏:較多發生在數星期至數月大的嬰兒身上,徵狀是大便帶有少許黏液或少量血絲,但肛門並無裂傷。寶寶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糞便中帶血、腹痛、腹脹等徵狀。消化性潰瘍:患者較多屬青少年,會排出暗黑色的血便,病因可能與腸、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腹痛、食慾不振、貧血、體重過輕等情況。兒童的消化性潰瘍多與家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密切關係。   腸套疊:腸套疊是患者的一節腸被套進另外一節腸裏而造成腹痛,嚴重可致「箍腸」導致腸道缺血壞死。患者多是五個月至一歲半大的嬰幼兒,他們會有一陣一陣肚痛、嘔吐,亦會排出黏液狀血便,因此應立即求診,及早治療。細菌性感染:細菌性腸炎的大便多帶有血絲及黏液,多有發燒,甚至脫水現象,家長要留意及時為子女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如情況嚴重,醫生亦會考瀘使用抗生素,以幫肋痊癒。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但較少見於兒童身上,多數患者是青少年。慢性腸炎症狀包括發燒、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貧血等。幼年型瘜肉:患者多是五至十歲幼童,常見症狀包括大便有血、大便帶有粘液;患者大便時,瘜肉甚至會從肛門外露,醫生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及進行切除。腸癌:兒童患上腸癌導致大便見血的機會極低,但研究發現若有家族性腸癌風險,兒童患上腸癌的機會亦會較高。      


加固同戒片令BB容易便秘 可以點改善﹖

小朋友便秘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痛的問題之一。每次寶寶排便時,坐在廁盆上數小時,漲紅著臉,不斷哭鬧仍未能把便便排出,怎教家長們不心痛﹖   其實大部分出現便秘的兒童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只有低於5%是病理性問題 - 周中武醫生   病理性問題包括巨結腸症、甲狀腺偏低、鈣質偏高,甚至是脊椎骨裂影響神經線活動和控制大便的能力等等。只要清楚寶寶不同階段的便秘成因,改變生活習慣便能讓寶寶遠離便秘之苦!   寶寶容易出現便秘的三個時期:   六個月   寶寶於半歲大開始「加固」,減少吃奶類品,若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由於母乳比奶粉容易消化,因此當媽媽停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或混合模式,寶寶也可能不適應而出現便秘。 6個月大的BB開始加固,容易因水份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兩歲至三歲   寶寶正在學習如廁,最初不太會控制便意,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懂用力把便便排出。寶寶也可能不習慣使用便盆或便壺而忍住不去排便。久而久之,便便積存在腸道內,產生宿便,形成便秘。下次排便時寶寶更會倍感痛楚,因而會忍住用力,造成惡性循環。 兩至三歲的兒童或會因未習慣使用便盆而忍住大便   孩子生病   寶寶生病時因胃口欠佳減少進食,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活動量減少,以致出現便秘。痊癒後腸道裡已積存大量宿便,使寶寶更不願排便。 小朋友因病減少進食及活動量,是引致便秘的原因之一   不應胡亂給寶寶用藥 如果腸道或肛門被大便塞住,寶寶可能坐着也會感到痛楚。治療便秘的藥物分兩大類 - 口服和塞肛,醫生要視乎便秘的情況和嚴重性,才決定如何處方。 坊間都有不少排便或利便產品出售,如甘油條等,這類藥物不宜自行購買。   因為用藥份量視乎患者情況及年齡而定,應該由醫生診斷後才依從處方使用藥物。有些成人常用的口服藥物刺激性較大, 較容易引致肚痛,依賴性也比較強,不適合作治療兒童便秘的一線藥物。治療便秘是需要時間和耐性,如果便秘時間越長,要成功治癒的時間會相應増加。所以如小朋友有便秘問題,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妙招安排飲食及活動減便秘   歸根究底,要治療及預防便秘,還是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和配合適當的如廁訓練。對開始加固的嬰兒來説,蘋果蓉、梨蓉、香蕉蓉、南瓜蓉都是很好的選擇,其纖維有助排便暢順,亦不需太多咀嚼。 蔬果蓉可以為寶寶提供水份和纖維,預防便秘   平日足夠的活動亦有助正常排便,因為若整天坐着不動,身體和腸道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大便就會不順暢。孩子約兩至三歲左右便可學習如廁。家長可以嘗試安排孩子在用餐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孩子坐在廁盆5至10分鐘,每天坐一至兩次。腸道的蠕動狀態在餐後是最好的,排便意慾也比較高。即使當時沒有便意,亦可以慢慢讓孩子建立飯後就去洗手間排便的習慣。 從小讓寶寶陪養良好的如廁習慣   孩子年紀尚輕,持之以恆的訓練可以促進腸道的彈性和蠕動,培養良好排便習慣。      


兒童便秘4種成因 要進行特別檢查

根據臨床經驗,兒童若同時出現便秘和以下四種情況,便可能不是單純由生活習慣引致的便秘,有需要進行檢查,找出原因醫治。   1. 先天性巨結腸症 每3,000名嬰兒就有1人患上先天性巨結腸症,患者的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正常排便。有些嬰兒出生兩天仍無法排出胎糞;有時嬰兒不單便秘,更同時出現腹脹,這些症狀未能透過通便藥或軟便藥改善。腹部X光或許比灌腸造影更能顯示出這個疾病的徵兆,但斷症還要靠活組織檢驗,證實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   確診巨結腸症,需進行組織活檢   2. 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過敏問題 部分兒童便秘屬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食物過敏問題的反應。有歐洲研究揭示兒童的食物敏感比成年人多,約影響5%至7%的兒童,或3%十二個月以下的嬰兒。要辨識腸道食物敏感,一般敏感測試如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和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都不是十分準確。很多時要結合病歷史、臨床徵狀、和食物激發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 Test),甚至腸胃內視鏡檢查才能了解孩子的腸道敏感反應。   食物過敏也會引致便秘 3. 脊髓神經問題 脊柱裂是常見的出生缺陷,約每1,000名新生兒便會有1宗。嬰幼兒會在腰背或臀部出現不正常的凹凸位,步態奇怪。由於神經線活動受損,可能會影響大小便的控制,引致便秘和失禁問題。   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取充足葉酸可減低寶寶患上脊柱裂的機會 4. 肛門問題 若醫生替嬰幼兒進行檢查,發現肛門位置不佳、張力不足,或者肛門內直腸位置不夠寬闊或太闊,便需要進一步深入檢查,了解是否因肛門功能或位置問題引致便秘。   便秘或因肛門結構性問題引起    


小朋友怎樣才算是便秘﹖原來便秘不只是沒有大便! 醫生教你如何評估

對小朋友來説,大便的形狀像一條香腸般,表面平滑或有少許凹凸紋,質地柔軟、不必太用力便能排出是最理想的。而頻率由每天一至三次,至每個星期三次都算是正常。幼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飲食的水分和纖維不足,大便變硬、排便次數減少,便會產生便秘問題。   約有5%至10%的小童有便秘問題   便秘不只是沒有大便   便秘泛指排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排便痛楚或排便困難等。小朋友為了避免痛楚,可能會強忍大便,加劇便秘嚴重程度。若便秘嚴重,肛門最終被硬便塞住,會引發肛裂、大便失禁等情況。父母可能會發現大便上有鮮血,又或者孩子内褲有黃色污漬或分泌物。   長時間便秘會影響食慾,使孩子感到煩躁及專注力變差。   初生嬰兒排便次數和小孩有很大差異,而母乳喂哺的寶寶排便次數由一天七至八次,到兩個星期排便一次都屬正常。一般而言,初生嬰兒因母乳餵哺或進食流質食物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便秘機會較少。反觀年紀稍長的幼童,一星期內排便少於兩次,過程不暢順便要當心。家長也要警惕子女大便帶血,因為這可能是大便過硬刮傷肛門的徵兆,家長宜儘快帶子女求醫,由醫生檢查評估病情。   記錄寶寶的排便次數   小童便便可分七種形態   醫學界沿用「Bristol Stool Scale」﹙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檢視大便情況,從大便的外形、顏色、軟硬度、形態是流質或固體去推斷孩子是否出現便秘。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較適用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對於初生嬰兒及吃母乳的嬰兒來說,其大便的形狀即使近似第五和第六類也屬正常。          


寶寶吃母乳卻出現腸絞痛 媽媽需要戒口嗎?

初生嬰兒常有腸絞痛問題,每天晚上大哭大鬧,睡不安寧。這時,餵哺母乳的媽媽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我是否需要調節飲食,例如戒口,甚至幫BB轉飲奶粉?   吃母乳的寶寶更健康 腸絞痛的確可引致嬰兒嚴重哭鬧,媽媽的疑慮其實不無道理。但母乳餵哺跟腸絞痛的關係,其實更接近反比。嬰兒身體對母乳的接納及消化程度較奶粉高母乳更容易被寶寶消化和吸收,對腸道的負擔更小,能降低腸絞痛發生機會。 母乳亦有助提升寶寶腸道菌叢生態的平衡,加強消化能力,減低出現肚風的機會。 - 譚一翔醫生 肚風/腸絞痛是初生嬰兒常見的問題   嬰兒腸絞因為乳糖不耐? 腸絞痛在月齡1個月的寶寶身上十分常見,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坊間認為初生嬰兒腸絞痛的成因是寶寶無法消化乳糖。這個說法證據薄弱,因為0至6個月大的寶寶主要吃奶,而母乳含乳糖,奶粉含乳糖,牛奶也含乳糖。真正不能消化乳糖而致敏,需要戒口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即使進食不含乳糖的奶類食物,也不見得能解決腸絞痛這個普遍的成長過渡性問題。   添加奶粉可治腸絞痛? 市面有些奶粉以糖聚合物(Glycopolymers)來製造,標榜讓寶寶吃得舒服些,並防止嘔奶。這種說法本身不太科學化,因為寶寶嘔奶、哭鬧、不舒服的背後,潛藏很多原因,不可能單吃一種奶粉就能解決。奶粉涉及很多營養學問,不同品牌的奶粉有不同的添加成份,如益生菌(Probiotics)、膳食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等等。若媽媽對此有疑問,不應胡亂為寶寶轉換配方奶粉,並請教妳信任的兒科醫生。 腸絞痛的母乳BB不宜隨便添加配方奶粉   母乳媽媽戒口無助改善寶寶腸絞痛 母乳媽媽遇上寶寶患腸絞痛,醫生一般不認為她們需要特別戒口,只要維持正常而均衡的飲食。 除非寶寶持續患有濕疹,就有可能需要考慮戒口,但也只是「需要考慮」,詳情宜向醫生查詢,不要偏聽網上資訊或傳言,以免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