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同戒片令BB容易便秘 可以點改善﹖
小朋友便秘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痛的問題之一。每次寶寶排便時,坐在廁盆上數小時,漲紅著臉,不斷哭鬧仍未能把便便排出,怎教家長們不心痛﹖
其實大部分出現便秘的兒童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只有低於5%是病理性問題
- 周中武醫生
病理性問題包括巨結腸症、甲狀腺偏低、鈣質偏高,甚至是脊椎骨裂影響神經線活動和控制大便的能力等等。只要清楚寶寶不同階段的便秘成因,改變生活習慣便能讓寶寶遠離便秘之苦!
寶寶容易出現便秘的三個時期:
六個月
寶寶於半歲大開始「加固」,減少吃奶類品,若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由於母乳比奶粉容易消化,因此當媽媽停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或混合模式,寶寶也可能不適應而出現便秘。
6個月大的BB開始加固,容易因水份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兩歲至三歲
寶寶正在學習如廁,最初不太會控制便意,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懂用力把便便排出。寶寶也可能不習慣使用便盆或便壺而忍住不去排便。久而久之,便便積存在腸道內,產生宿便,形成便秘。下次排便時寶寶更會倍感痛楚,因而會忍住用力,造成惡性循環。
兩至三歲的兒童或會因未習慣使用便盆而忍住大便
孩子生病
寶寶生病時因胃口欠佳減少進食,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活動量減少,以致出現便秘。痊癒後腸道裡已積存大量宿便,使寶寶更不願排便。
小朋友因病減少進食及活動量,是引致便秘的原因之一
不應胡亂給寶寶用藥
如果腸道或肛門被大便塞住,寶寶可能坐着也會感到痛楚。治療便秘的藥物分兩大類 - 口服和塞肛,醫生要視乎便秘的情況和嚴重性,才決定如何處方。
坊間都有不少排便或利便產品出售,如甘油條等,這類藥物不宜自行購買。
因為用藥份量視乎患者情況及年齡而定,應該由醫生診斷後才依從處方使用藥物。有些成人常用的口服藥物刺激性較大, 較容易引致肚痛,依賴性也比較強,不適合作治療兒童便秘的一線藥物。治療便秘是需要時間和耐性,如果便秘時間越長,要成功治癒的時間會相應増加。所以如小朋友有便秘問題,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妙招安排飲食及活動減便秘
歸根究底,要治療及預防便秘,還是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和配合適當的如廁訓練。對開始加固的嬰兒來説,蘋果蓉、梨蓉、香蕉蓉、南瓜蓉都是很好的選擇,其纖維有助排便暢順,亦不需太多咀嚼。
蔬果蓉可以為寶寶提供水份和纖維,預防便秘
平日足夠的活動亦有助正常排便,因為若整天坐着不動,身體和腸道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大便就會不順暢。孩子約兩至三歲左右便可學習如廁。家長可以嘗試安排孩子在用餐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孩子坐在廁盆5至10分鐘,每天坐一至兩次。腸道的蠕動狀態在餐後是最好的,排便意慾也比較高。即使當時沒有便意,亦可以慢慢讓孩子建立飯後就去洗手間排便的習慣。
從小讓寶寶陪養良好的如廁習慣
孩子年紀尚輕,持之以恆的訓練可以促進腸道的彈性和蠕動,培養良好排便習慣。
相關主題
根據臨床經驗,兒童若同時出現便秘和以下四種情況,便可能不是單純由生活習慣引致的便秘,有需要進行檢查,找出原因醫治。 1. 先天性巨結腸症 每3,000名嬰兒就有1人患上先天性巨結腸症,患者的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正常排便。有些嬰兒出生兩天仍無法排出胎糞;有時嬰兒不單便秘,更同時出現腹脹,這些症狀未能透過通便藥或軟便藥改善。腹部X光或許比灌腸造影更能顯示出這個疾病的徵兆,但斷症還要靠活組織檢驗,證實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 確診巨結腸症,需進行組織活檢 2. 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過敏問題 部分兒童便秘屬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食物過敏問題的反應。有歐洲研究揭示兒童的食物敏感比成年人多,約影響5%至7%的兒童,或3%十二個月以下的嬰兒。要辨識腸道食物敏感,一般敏感測試如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和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都不是十分準確。很多時要結合病歷史、臨床徵狀、和食物激發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 Test),甚至腸胃內視鏡檢查才能了解孩子的腸道敏感反應。 食物過敏也會引致便秘 3. 脊髓神經問題 脊柱裂是常見的出生缺陷,約每1,000名新生兒便會有1宗。嬰幼兒會在腰背或臀部出現不正常的凹凸位,步態奇怪。由於神經線活動受損,可能會影響大小便的控制,引致便秘和失禁問題。 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取充足葉酸可減低寶寶患上脊柱裂的機會 4. 肛門問題 若醫生替嬰幼兒進行檢查,發現肛門位置不佳、張力不足,或者肛門內直腸位置不夠寬闊或太闊,便需要進一步深入檢查,了解是否因肛門功能或位置問題引致便秘。 便秘或因肛門結構性問題引起
閱讀全文新手爸媽最著緊的,除了寶寶是否吃得飽、穿得暖外,莫過於寶寶的便便問題。每次寶寶排便,新手爸媽例必檢查便便是甚麼顏色、軟硬度是否適中、浮水定沉水等等一大堆問題。 嬰兒大便怎樣才算正常? 大便是我們身體消化代謝的廢物,它的顏色深淺、份量多寡、水份含量多少會因人因時而異。如果寶寶胃口佳、精神良好、消化能力及成長速度正常,肚子沒有脹氣,家長不用過份擔憂。不少爸媽以為寶寶超過一天沒排便、排便不暢順、顏色較深、質地頭硬尾軟或氣味過臭等就是便秘; 事實上,排便次數驟減、便便乾硬加上寶寶會因排便引起哭泣、腹痛或扯裂等不適才屬便秘。 寶寶的飲食和大人不同,大便的形態和習慣跟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別,爸媽切記不要把適用於大人的觀念套在寶寶身上,造成不必要的緊張。 - 譚一翔醫生 寶寶便便的形態會根據飲食內容 (吃母乳或配方奶粉) 及不同的年齡階段有所變化。 嬰幼兒時期 吃母乳的寶寶便便多數帶金黃色,水份含量較高,於初生數週直至頭數月便便次數一般會較頻密,這些都是正常的表現,不代表肚瀉。 隨著寶寶成長,便便的次數會相應減少,由數天一次到兩星期一次不等,有些寶寶甚至二十多天才有一次便便,顏色會漸漸改變,不一定呈金黃色,而分量也會慢慢增加,這些都是正常狀況,爸媽毋須擔心。 吃舊版配方奶粉的寶寶便便多偏向綠色,便便次數較吃母乳的寶寶少,約兩至三天一次,較易引至寶寶便秘。新一代的配方奶粉經過改良,添加更多水解蛋白,大大減低寶寶出現便秘的情況。吃改良版配方奶粉的寶寶,便便顏色較接近母乳寶寶,水份亦較多。 開始加固時期 寶寶開始加固後,便便的次數會相應增加,質定亦會較硬,排便次數可達每天一至兩次。寶寶加固的分量愈多,便便的狀態會逐漸變得和成人一樣。由於吃奶的份量減少,爸媽謹記為寶寶補充適量的水份及纖維,以免造成便秘。 預防寶寶便秘攻略 適當補充水份 三至六個月大的嬰兒由兩安士水開始,可混入少量葡萄糖給寶寶飲用,但以八安士為限;四個月以上嬰兒可喝少量蔬果汁增加纖維,較大嬰兒則可在稀飯中混入蔬菜或紅蘿蔔等。不建議家長用開奶茶或薏米水沖奶、溝稀奶粉甚至餵食嬰幼兒中藥,因可能令奶粉分量不當。 排便前進行熱身運動 家長亦可輕柔按摩寶寶肚臍四周或肛門處、用溫水替寶寶洗澡時輕揉胃部或肛門及替寶寶進行踩踏動作等均可助寶寶排便暢順。
閱讀全文對小朋友來説,大便的形狀像一條香腸般,表面平滑或有少許凹凸紋,質地柔軟、不必太用力便能排出是最理想的。而頻率由每天一至三次,至每個星期三次都算是正常。幼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飲食的水分和纖維不足,大便變硬、排便次數減少,便會產生便秘問題。 約有5%至10%的小童有便秘問題 便秘不只是沒有大便 便秘泛指排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排便痛楚或排便困難等。小朋友為了避免痛楚,可能會強忍大便,加劇便秘嚴重程度。若便秘嚴重,肛門最終被硬便塞住,會引發肛裂、大便失禁等情況。父母可能會發現大便上有鮮血,又或者孩子内褲有黃色污漬或分泌物。 長時間便秘會影響食慾,使孩子感到煩躁及專注力變差。 初生嬰兒排便次數和小孩有很大差異,而母乳喂哺的寶寶排便次數由一天七至八次,到兩個星期排便一次都屬正常。一般而言,初生嬰兒因母乳餵哺或進食流質食物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便秘機會較少。反觀年紀稍長的幼童,一星期內排便少於兩次,過程不暢順便要當心。家長也要警惕子女大便帶血,因為這可能是大便過硬刮傷肛門的徵兆,家長宜儘快帶子女求醫,由醫生檢查評估病情。 記錄寶寶的排便次數 小童便便可分七種形態 醫學界沿用「Bristol Stool Scale」﹙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檢視大便情況,從大便的外形、顏色、軟硬度、形態是流質或固體去推斷孩子是否出現便秘。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較適用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對於初生嬰兒及吃母乳的嬰兒來說,其大便的形狀即使近似第五和第六類也屬正常。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