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評台
兒科
兒科 兒科
返回

小朋友有心臟病 仲可唔可以上體育堂﹖

適量的運動不僅對身體有益,對兒童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五至十七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六十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那麼,患有心臟病的兒童適合做運動嗎? 他們能否上體育課? 運動會不會對他們的生命構成危險﹖     心臟病的兒童也可作適量運動   很多家長出於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的保護,限制他們進行運動。然而,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他們成年後患上三高、二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醫生會依據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運動評估,並建議適合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類型。家長宜先向醫生諮詢。除了少數病症,如心肌肥厚症(肥厚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異常(如川崎症合併血管瘤)或嚴重主動脈瓣疾病等,醫生建議大部分心臟病童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般正常做運動。   運動有助改善心肺功能及提升身體協調能力,長遠對心臟健康更有裨益。 - 潘錦霞醫生     患有心臟問題的兒童可以按醫生的建議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輕鬆的運動,例如游水、跑步等。請記住,謹記運動前要有足夠的熱身(時間約十至十五分鐘),運動後亦要預留同等時間作緩和。一些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如一百米短跑、游泳比賽等需要一定的體能和爆炸力,對心臟的負荷非常大。在參加這類項目之前,務必徵詢醫生意見。家長亦須時刻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如孩子出現心悸、心翳和胸部不適等症狀,便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儘快就醫。       心臟病可大可小 應遵照醫生建議進行檢查   很多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的小朋友,表面看來和正常兒童沒有分別。他們只是在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或追巴士時突覺心口不適、臉色大變,甚致突然暈倒在地上,才發現有隱性健康問題。遇此情況,家長應立即帶小朋友作詳盡的身體檢查,以排除出現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隠性健康問題。一些家長看到鮮蹦活跳的子女和正常孩子一樣,即使醫生提議進行檢查時亦未必會即時接納,原因包括時間與金錢。   家長要謹記,子女的心臟問題可大可小,即使心口不適的情況只是偶爾發生,也不能掉以輕心。              


BB心臟有雜音或患卵圓孔未閉症! 長大後會增加中風風險?

寶寶心臟有雜音,是家長最常擔心的問題之一。先天性心臟病、血管錯位、卵圓孔未閉症都可以引致心臟雜音,今次先談卵圓孔未閉症。   甚麼是卵圓孔?   卵圓孔是胎兒心臟左右心房之間的一個小孔,懷孕期間母體會透過胎盤,經臍帶和卵圓孔把血液及營養輸送給胎兒。寶寶出生後剪掉臍帶,卵圓孔便再沒有用途,並且會慢慢關閉。然而每個寶寶卵圓孔關閉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出生後二十四小時便會關閉,有些則需要數個月。 卵圓孔尚未關閉   甚麼是卵圓孔未閉症﹖如何診斷?   卵圓孔未閉症又稱「開放性卵圓孔」(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是先天性的結構性心臟病,可利用超聲波診斷。不論私家醫院或母嬰健康院均會為初生嬰兒檢測心臟是否有雜音,如有異常會轉介到專科跟進。醫生會為寶寶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以判斷心臟出現雜音的原因。如果發現寶寶心臟的雜音是源於卵圓孔未閉症,家長便無需太擔心。   4mm以下卵圓孔或自然埋口   一般來說,四毫米以下的卵圓孔,九成能自行癒合,因此心臟雜音未必代表有嚴重問題。若寶寶臉色發黑、氣喘、嘔吐,表達心口「唔舒服」、心口痛,就必須立即找兒科醫生檢查,以排除其他問題,有需要時亦可轉介予相關專科跟進。   有些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才發現心臟雜音,如屬於輕微心臟病,對孩子影響不大,不一定要避開激烈運動。政府有提供學生健康服務,已參加的學童可定期做檢查,若有異常,醫生會轉介跟進。   - 潘錦霞醫生 甚麼情況下需要手術治療? 患有卵圓孔未閉症的寶寶若沒有其他心臟問題,一般不會有任何臨床症狀,家長只需定期帶寶寶進行檢查便可。若寶寶到了兩至三歲時卵圓孔仍未閉合,醫生便會視乎卵圓孔的大小、位置及病人年紀制定治療方案。小過或等於三毫米的卵圓孔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只需由醫生定時監察,未必需要進行手術。假如卵圓孔大至八、九毫米並引致心臟發大,便需安排進行介入性導管關閉或手術處理。   卵圓孔未能自行閉合的患者,可進行微創手術把卵圓孔封閉   卵圓孔未閉症增中風風險?   卵圓孔未閉症是繼高血壓、糖尿病之後,引致年輕人中風的高危因素之一。未閉合的卵圓孔有機會讓身體其他地方積聚成的血塊由右心房流到左心房,當血塊流向左心房再泵上腦部,便有機會引致腦部血管栓塞及中風。若患者在中風後找不到明顯的病因,醫生便會進一步檢查患者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的情況。   資料顯示,5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患者,近一半有卵圓孔未閉症。 有些人在潛水或飛行時因氣壓改變而感到不適,檢查後才確診卵圓孔未閉症,有機會是天生卵圓孔太細小或隱藏,超聲波未能發現,直至身處高水壓或高氣壓環境才揭露有卵圓孔未閉症。        


BB心率幾多是正常?兒童心臟病有咩警號?

小朋友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等明顯病徵,家長很快便能察覺子女不適,但若遇上心臟病等隱性疾病,家長就要多加留神,了解孩子心率是否正常和有否出現心悸﹙心臟不正常跳動﹚。 兒童隠性心臟病病徵不明顯,家長要多加留神   不同年紀的心率標準   心率,即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是兒童健康的其中一個偵測指標,不同年紀有不同的心率標準。一般來說,年紀愈小的兒童心跳愈快;因應不同的情緒及活動量,心率也有所不同。例如睡覺時,每分鐘心跳大概40至50;當身體處於興奮狀態、哭閙、緊張、生病或運動時,心跳則可達每分鐘160,甚至200下。有些看起來不是特別動態的活動,例如飲食、打機等,孩子的心跳也可能會加快。兒童的心律正常範圍因年齡而異,以下是美國心臟科學會(The Americal Heart Association, AHA) 提供的參考標準﹕ 兒童靜態心律標準 新生兒 (出生至1個月) 70-190次/分鐘 嬰兒 (1-11個月) 80-160次/分鐘 幼童 (1-2歲) 80-130次/分鐘 兒童 (3-4歲) 80-120次/分鐘 兒童 (5-6歲) 75-115次/分鐘 兒童 (7-9歲) 70-110次/分鐘 兒童 (10-12歲) 60-100次/分鐘 青少年 (13-18歲) 50-90次/分鐘   以上數值只供參考,一個兒童的正常心率範圍或會因活動量、壓力和整體健康狀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果對孩子的心率有疑慮,應咨詢醫生,需要時要作進一步檢查。 - 潘錦霞醫生   孩子說「好驚」或臉色大變就是警號   嬰幼兒未有言語能力表達身體狀況和感受,有些小朋友可能有先天性隱性心臟病,但因不懂表達不適,其他人又未察覺異常,直至孩子七、八歲時才發現隱疾。其實,若小朋友說「好驚」、「個心好唔舒服」,或父母見到小朋友的臉色大變,均可能是心跳不正常令他們感到不適。 小朋友不懂表達心臟不適,家長要細心留意子女狀況   現時科技發達,智能手錶能監測心跳,故有些家長會讓孩子戴上,方便隨時監察子女的身體狀況。若學校不允許懷疑有心臟問題的學生帶智能電話回校,家長可向醫生要求寫信,證明有此需要。 家長可讓子女戴上智能手錶,監測心跳   家長如何為孩子測量心率﹖   家長可以在家中為孩子測量心率,以監測他們的健康狀況,可參照以下步驟﹕   1.   安排一個安靜、放鬆的環 2.   讓子坐下或躺著,身體保持靜止狀態 3.   在手腕或頸部脈搏為孩子把脈15秒 (或以運動手錶,直接讀取結果) 4.   把15秒的心跳次數乘4便能得出每分鐘心跳次數 5.   記錄測量結果,並與相關的參考值進行比較,以確定孩子的心率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醫生如何評估心率異常?   要評估孩子的心臟健康,醫生除了會看心跳,還要檢測血壓、心臟超聲波(Echocardiogram) 及心電圖 (ECG)。心臟超聲波主要檢查孩子的心臟結構是否正常,例如有否血管阻塞、心瓣出現倒流和心肌發大等心臟結構的問題。至於,心電圖則是評估孩子心跳的速度和心臟跳動的節奏,可分為靜態及運動心電圖。     靜態心電圖監測心率及心律,也可以初步檢查心臟結構,但只能量度10秒時間,未必捕捉偶發性的心房顫動。運動心電圖需要兒童於踏板上步行或跑步,以便偵測心臟負荷增加時是否有異常心跳,主要用作檢查心血管問題。   心跳過慢、過速或是過早搏動均可能是患上先天性心臟病的警號,家長們應時刻留意子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