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便秘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痛的問題之一。每次寶寶排便時,坐在廁盆上數小時,漲紅著臉,不斷哭鬧仍未能把便便排出,怎教家長們不心痛﹖ 其實大部分出現便秘的兒童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只有低於5%是病理性問題 - 周中武醫生 病理性問題包括巨結腸症、甲狀腺偏低、鈣質偏高,甚至是脊椎骨裂影響神經線活動和控制大便的能力等等。只要清楚寶寶不同階段的便秘成因,改變生活習慣便能讓寶寶遠離便秘之苦! 寶寶容易出現便秘的三個時期: 六個月 寶寶於半歲大開始「加固」,減少吃奶類品,若水分及纖維攝取不足,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由於母乳比奶粉容易消化,因此當媽媽停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或混合模式,寶寶也可能不適應而出現便秘。 6個月大的BB開始加固,容易因水份攝取不足導致便秘 兩歲至三歲 寶寶正在學習如廁,最初不太會控制便意,即使感到便意也不懂用力把便便排出。寶寶也可能不習慣使用便盆或便壺而忍住不去排便。久而久之,便便積存在腸道內,產生宿便,形成便秘。下次排便時寶寶更會倍感痛楚,因而會忍住用力,造成惡性循環。 兩至三歲的兒童或會因未習慣使用便盆而忍住大便 孩子生病 寶寶生病時因胃口欠佳減少進食,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活動量減少,以致出現便秘。痊癒後腸道裡已積存大量宿便,使寶寶更不願排便。 小朋友因病減少進食及活動量,是引致便秘的原因之一 不應胡亂給寶寶用藥 如果腸道或肛門被大便塞住,寶寶可能坐着也會感到痛楚。治療便秘的藥物分兩大類 - 口服和塞肛,醫生要視乎便秘的情況和嚴重性,才決定如何處方。 坊間都有不少排便或利便產品出售,如甘油條等,這類藥物不宜自行購買。 因為用藥份量視乎患者情況及年齡而定,應該由醫生診斷後才依從處方使用藥物。有些成人常用的口服藥物刺激性較大, 較容易引致肚痛,依賴性也比較強,不適合作治療兒童便秘的一線藥物。治療便秘是需要時間和耐性,如果便秘時間越長,要成功治癒的時間會相應増加。所以如小朋友有便秘問題,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妙招安排飲食及活動減便秘 歸根究底,要治療及預防便秘,還是要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和配合適當的如廁訓練。對開始加固的嬰兒來説,蘋果蓉、梨蓉、香蕉蓉、南瓜蓉都是很好的選擇,其纖維有助排便暢順,亦不需太多咀嚼。 蔬果蓉可以為寶寶提供水份和纖維,預防便秘 平日足夠的活動亦有助正常排便,因為若整天坐着不動,身體和腸道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大便就會不順暢。孩子約兩至三歲左右便可學習如廁。家長可以嘗試安排孩子在用餐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讓孩子坐在廁盆5至10分鐘,每天坐一至兩次。腸道的蠕動狀態在餐後是最好的,排便意慾也比較高。即使當時沒有便意,亦可以慢慢讓孩子建立飯後就去洗手間排便的習慣。 從小讓寶寶陪養良好的如廁習慣 孩子年紀尚輕,持之以恆的訓練可以促進腸道的彈性和蠕動,培養良好排便習慣。
根據臨床經驗,兒童若同時出現便秘和以下四種情況,便可能不是單純由生活習慣引致的便秘,有需要進行檢查,找出原因醫治。 1. 先天性巨結腸症 每3,000名嬰兒就有1人患上先天性巨結腸症,患者的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正常排便。有些嬰兒出生兩天仍無法排出胎糞;有時嬰兒不單便秘,更同時出現腹脹,這些症狀未能透過通便藥或軟便藥改善。腹部X光或許比灌腸造影更能顯示出這個疾病的徵兆,但斷症還要靠活組織檢驗,證實腸道缺乏控制肌肉的神經節細胞。 確診巨結腸症,需進行組織活檢 2. 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過敏問題 部分兒童便秘屬牛奶蛋白敏感或其他食物過敏問題的反應。有歐洲研究揭示兒童的食物敏感比成年人多,約影響5%至7%的兒童,或3%十二個月以下的嬰兒。要辨識腸道食物敏感,一般敏感測試如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和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都不是十分準確。很多時要結合病歷史、臨床徵狀、和食物激發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 Test),甚至腸胃內視鏡檢查才能了解孩子的腸道敏感反應。 食物過敏也會引致便秘 3. 脊髓神經問題 脊柱裂是常見的出生缺陷,約每1,000名新生兒便會有1宗。嬰幼兒會在腰背或臀部出現不正常的凹凸位,步態奇怪。由於神經線活動受損,可能會影響大小便的控制,引致便秘和失禁問題。 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取充足葉酸可減低寶寶患上脊柱裂的機會 4. 肛門問題 若醫生替嬰幼兒進行檢查,發現肛門位置不佳、張力不足,或者肛門內直腸位置不夠寬闊或太闊,便需要進一步深入檢查,了解是否因肛門功能或位置問題引致便秘。 便秘或因肛門結構性問題引起
對小朋友來説,大便的形狀像一條香腸般,表面平滑或有少許凹凸紋,質地柔軟、不必太用力便能排出是最理想的。而頻率由每天一至三次,至每個星期三次都算是正常。幼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飲食的水分和纖維不足,大便變硬、排便次數減少,便會產生便秘問題。 約有5%至10%的小童有便秘問題 便秘不只是沒有大便 便秘泛指排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排便痛楚或排便困難等。小朋友為了避免痛楚,可能會強忍大便,加劇便秘嚴重程度。若便秘嚴重,肛門最終被硬便塞住,會引發肛裂、大便失禁等情況。父母可能會發現大便上有鮮血,又或者孩子内褲有黃色污漬或分泌物。 長時間便秘會影響食慾,使孩子感到煩躁及專注力變差。 初生嬰兒排便次數和小孩有很大差異,而母乳喂哺的寶寶排便次數由一天七至八次,到兩個星期排便一次都屬正常。一般而言,初生嬰兒因母乳餵哺或進食流質食物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便秘機會較少。反觀年紀稍長的幼童,一星期內排便少於兩次,過程不暢順便要當心。家長也要警惕子女大便帶血,因為這可能是大便過硬刮傷肛門的徵兆,家長宜儘快帶子女求醫,由醫生檢查評估病情。 記錄寶寶的排便次數 小童便便可分七種形態 醫學界沿用「Bristol Stool Scale」﹙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檢視大便情況,從大便的外形、顏色、軟硬度、形態是流質或固體去推斷孩子是否出現便秘。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較適用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對於初生嬰兒及吃母乳的嬰兒來說,其大便的形狀即使近似第五和第六類也屬正常。
初生嬰兒常有腸絞痛問題,每天晚上大哭大鬧,睡不安寧。這時,餵哺母乳的媽媽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我是否需要調節飲食,例如戒口,甚至幫BB轉飲奶粉? 吃母乳的寶寶更健康 腸絞痛的確可引致嬰兒嚴重哭鬧,媽媽的疑慮其實不無道理。但母乳餵哺跟腸絞痛的關係,其實更接近反比。嬰兒身體對母乳的接納及消化程度較奶粉高母乳更容易被寶寶消化和吸收,對腸道的負擔更小,能降低腸絞痛發生機會。 母乳亦有助提升寶寶腸道菌叢生態的平衡,加強消化能力,減低出現肚風的機會。 - 譚一翔醫生 肚風/腸絞痛是初生嬰兒常見的問題 嬰兒腸絞因為乳糖不耐? 腸絞痛在月齡1個月的寶寶身上十分常見,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坊間認為初生嬰兒腸絞痛的成因是寶寶無法消化乳糖。這個說法證據薄弱,因為0至6個月大的寶寶主要吃奶,而母乳含乳糖,奶粉含乳糖,牛奶也含乳糖。真正不能消化乳糖而致敏,需要戒口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即使進食不含乳糖的奶類食物,也不見得能解決腸絞痛這個普遍的成長過渡性問題。 添加奶粉可治腸絞痛? 市面有些奶粉以糖聚合物(Glycopolymers)來製造,標榜讓寶寶吃得舒服些,並防止嘔奶。這種說法本身不太科學化,因為寶寶嘔奶、哭鬧、不舒服的背後,潛藏很多原因,不可能單吃一種奶粉就能解決。奶粉涉及很多營養學問,不同品牌的奶粉有不同的添加成份,如益生菌(Probiotics)、膳食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等等。若媽媽對此有疑問,不應胡亂為寶寶轉換配方奶粉,並請教妳信任的兒科醫生。 腸絞痛的母乳BB不宜隨便添加配方奶粉 母乳媽媽戒口無助改善寶寶腸絞痛 母乳媽媽遇上寶寶患腸絞痛,醫生一般不認為她們需要特別戒口,只要維持正常而均衡的飲食。 除非寶寶持續患有濕疹,就有可能需要考慮戒口,但也只是「需要考慮」,詳情宜向醫生查詢,不要偏聽網上資訊或傳言,以免得不償失。
數星期大的寶寶幾乎每天都嚎哭幾個小時,弄得臉紅耳赤也停不下來; 有時會出現腹脹,像有許多氣體積聚在肚內,使寶寶非常用力想把氣體排出體外。看到寶寶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既擔心又痛心。若出現以上情況,其實寶寶可能患上俗稱「百日哭」的腸痙攣 (又稱腸絞痛)。經醫生確診腸痙攣,可以不處方藥物,由家長抱着寶寶用輕搖、安撫等方法紓緩不適。 出生約百日可自行痊癒 腸道肌肉痙攣可能使初生嬰兒感到不適,但不影響腸道健康,而且比起在媽媽的子宮裏,出生後周圍環境的刺激源源不絕,寶寶要花時間適應。因此,寶寶出現「百日哭」的時候,可能會哭得拳頭緊握,任家長怎麼安撫都停不了,家裏每星期總有幾天不得安寧。不過,他們哭鬧完又可以如常生活。一般而言,這些症狀會在3至4個月大,即約出生一百日後會自行好轉。 醫生通過臨床檢查及觀察,會發現寶寶體重沒有下跌,食慾、成長指標正常。相反,若胃口欠佳、體重下跌,可能與其他病症有關,必須進行跟進檢查。 -周中武醫生 緊記「5S」紓緩腸痙攣 若確診寶寶只是腸痙攣,家長可以鬆一口氣,但仍要注意家居環境清潔,父母也要戒煙。另外,家長可以參考「5S」的紓緩方法。 Swaddling(襁褓) 用毛巾將寶寶包得緊一些,讓寶寶有更多安全感。 Swinging(搖晃) 抱着寶寶輕搖,有助安撫情緒。 Side or stomach position(側臥) 寶寶哭鬧時,讓他輕微側臥有助安撫情緒。 Shushing(噓聲) 播放洗衣機聲音、抽氣扇聲音也可安撫情緒,因為那像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聽到的聲音,能使寶寶有安定的感覺。 Sucking (吮吸) 讓寶寶吸吮奶嘴,有效安撫情緒。 中國人運用傳統智慧,將盛載白米的小布袋放在寶寶胸口上定驚,不妨一試。
輪狀病毒是小兒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病因,有本港大學研究發現近四分一的幼童腹瀉個案,均由感染輪狀病毒引起。雖然目前未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但這個病毒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 - 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減少因感染而入院的機會高達九成。 讓寶寶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減少患上急性腸胃炎的風險 甚麼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otavirus, 簡稱RV) 是一種常見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輪狀外觀。輪狀病毒是全球引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少至10隻病毒就能造成感染。 6至24個月大 感染輪狀病毒風險高 冬季為腸道病毒肆虐的季節,嬰幼兒更是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危族群。 - 周中武醫生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6個月至兩歲大的嬰幼兒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持續三至七天,有機會是感染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成年人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自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甚至抽筋。小於兩歲的嬰幼兒若未曾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出現的病徵一般比已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來得更嚴重,需要入醫院治療的風險也更高。 輪狀病毒的傳播途徑 輪狀病毒一般由患者的糞便或經進食受感染的食物傳播。病毒的生命力極強,在手上可存活長達4小時,在乾燥表面可存活超過10天。 輪狀病毒疫苗預防率高達九成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輪狀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幼稚園及日間托兒中心亦偶有出現爆發。而且嬰兒時期的腸胃炎症狀一般比較嚴重,因此最有效方法是接種口服形式輪狀病毒疫苗。醫學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預防急性腸胃炎的效果達九成。 世界衞生組織亦在2009年建議所有嬰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但輪狀病毒疫苗並不納入衞生署的嬰幼兒疫苗接種計劃,家長可以自費在私家診所或到醫院接種。 嬰幼兒患上急性腸胃炎,情況一般比較嚴重,或需入院治理 輪狀病毒疫苗分類 輪狀病毒疫苗主要分五價和一價。五價疫苗內含五種牛/人基因重置輪狀病毒的減活性口服疫苗,包括G1、G2、G3、G4以及P(8)的血清型;需要接種三劑,分別在出生後第二、第四及第六個月接種。另外,一價疫苗是內含純G1P(8)血清型的活性減毒人類輪狀病毒口服疫苗,需服用兩劑,在出生後第二及第四個月接種。 兩款疫苗的保護性大致相等,副作用輕微,亦可與其他疫苗一起使用。
新手爸媽最著緊的,除了寶寶是否吃得飽、穿得暖外,莫過於寶寶的便便問題。每次寶寶排便,新手爸媽例必檢查便便是甚麼顏色、軟硬度是否適中、浮水定沉水等等一大堆問題。 嬰兒大便怎樣才算正常? 大便是我們身體消化代謝的廢物,它的顏色深淺、份量多寡、水份含量多少會因人因時而異。如果寶寶胃口佳、精神良好、消化能力及成長速度正常,肚子沒有脹氣,家長不用過份擔憂。不少爸媽以為寶寶超過一天沒排便、排便不暢順、顏色較深、質地頭硬尾軟或氣味過臭等就是便秘; 事實上,排便次數驟減、便便乾硬加上寶寶會因排便引起哭泣、腹痛或扯裂等不適才屬便秘。 寶寶的飲食和大人不同,大便的形態和習慣跟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別,爸媽切記不要把適用於大人的觀念套在寶寶身上,造成不必要的緊張。 - 譚一翔醫生 寶寶便便的形態會根據飲食內容 (吃母乳或配方奶粉) 及不同的年齡階段有所變化。 嬰幼兒時期 吃母乳的寶寶便便多數帶金黃色,水份含量較高,於初生數週直至頭數月便便次數一般會較頻密,這些都是正常的表現,不代表肚瀉。 隨著寶寶成長,便便的次數會相應減少,由數天一次到兩星期一次不等,有些寶寶甚至二十多天才有一次便便,顏色會漸漸改變,不一定呈金黃色,而分量也會慢慢增加,這些都是正常狀況,爸媽毋須擔心。 吃舊版配方奶粉的寶寶便便多偏向綠色,便便次數較吃母乳的寶寶少,約兩至三天一次,較易引至寶寶便秘。新一代的配方奶粉經過改良,添加更多水解蛋白,大大減低寶寶出現便秘的情況。吃改良版配方奶粉的寶寶,便便顏色較接近母乳寶寶,水份亦較多。 開始加固時期 寶寶開始加固後,便便的次數會相應增加,質定亦會較硬,排便次數可達每天一至兩次。寶寶加固的分量愈多,便便的狀態會逐漸變得和成人一樣。由於吃奶的份量減少,爸媽謹記為寶寶補充適量的水份及纖維,以免造成便秘。 預防寶寶便秘攻略 適當補充水份 三至六個月大的嬰兒由兩安士水開始,可混入少量葡萄糖給寶寶飲用,但以八安士為限;四個月以上嬰兒可喝少量蔬果汁增加纖維,較大嬰兒則可在稀飯中混入蔬菜或紅蘿蔔等。不建議家長用開奶茶或薏米水沖奶、溝稀奶粉甚至餵食嬰幼兒中藥,因可能令奶粉分量不當。 排便前進行熱身運動 家長亦可輕柔按摩寶寶肚臍四周或肛門處、用溫水替寶寶洗澡時輕揉胃部或肛門及替寶寶進行踩踏動作等均可助寶寶排便暢順。
大多數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至少會患上一次腸胃炎,出現嘔吐、腹瀉、腹痛及發燒症狀,患者一般會在五天後自行康復。家長要留意子女有沒有出現脫水的情況,病情嚴重的話或需入院。 嬰幼兒腸胃炎分兩種 嬰幼兒腸胃炎分病毒性和細菌性。前者由過濾性病毒引起,如輪狀病毒;後者相對較少見,如感染沙門氏菌。一般而言,病毒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痛比較輕微,發燒不會高於39°C,大便會比較稀爛,小朋友亦可能有嘔吐徵狀,把未消化的食物和奶統統嘔出。 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腸胃炎徵狀不一 留意寶寶有否脫水症狀 有需要時醫生會處方紓緩性藥物,減少腹瀉次數或減輕嘔吐時不適。病毒性腸胃炎不需要服用抗生素,至於細菌性腸胃炎患者,若症狀在一至兩個星期仍未痊癒、寶寶未足三個月大或有免疫系統問題的話才需要考慮使用抗生素。典型的腸胃炎症狀一般不嚴重,但要小心脫水的風險。 臨床發現,患者年紀愈細,出現脫水的風險便愈高,尤其早產寶寶的風險更高。 - 周中武醫生 腸胃炎脫水有哪些症狀﹖ 哭鬧時沒有眼淚,口腔黏膜或者嘴唇十分乾澀。 小便量少,正常人一天小便4、5次,但寶寶可能早上小便一次之後,直到下午都沒再小便。 精神萎靡疲累,完全不想吃東西。 皮膚缺乏彈性、手腳冰冷。 寶寶哭鬧時沒有眼淚,是脫水症狀之一 腸胃炎飲食注意事項 出現腸胃炎但沒有脫水,則毋須刻意改變日常飲食,儘量避免油膩和高糖分食物即可。 注意腹瀉後沒有必要大量補充糖分,不用特別給孩子喝很甜的果汁。 正常飲食有助嬰幼兒恢復胃口和體力,食物中的水分也能減少脫水風險。 若孩子出現輕微脫水情況,醫生會處方口服脫水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以補充水分、礦物質、葡萄糖和鈉質。由於寶寶這段時間精神比較差,父母可以用湯匙慢慢餵食,控制速度,減少再次嘔吐的機會。如脫水情況嚴重,必須進院治療。 減慢餵食速度可減少寶寶再次嘔吐 久未止瀉可能是乳糖不耐症 嬰幼兒患上急性腸胃炎超過一星期仍未康復,可能是患上急性腸胃炎引致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患者腹瀉時間較長,有個案更持續腹瀉超過過兩星期。家長宜再帶子女作詳細檢查,由醫生判斷病情。 醫生或會考慮改用豆奶或不含乳糖的奶粉一至兩星期,好讓腸胃有充足時間休養復原。若寶寶是以母乳餵哺的,則可以繼續喂哺,因為母乳比奶粉能提供更多保護和益處予孩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腸躁症,亦即近年頗受關注的「腸易激綜合症」,又稱「腸敏感」,屬於腸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一系列症狀的統稱。腸易激綜合症基本上分三大類型:腹瀉型、便秘型及混合型。 腸易激綜合症的常用診斷準則 腹瀉型 :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腹瀉次數增加,大便似糊狀甚至水狀。 便秘型 :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大便過乾、過硬,有便秘問題。 混合型: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通常排便後有所紓緩,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以上症狀每星期最少出現一次,且維持三個月或以上。 經醫生診斷和檢查沒有發現其他病理原因。 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但一般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飲食、壓力、睡眠、情緒等。有研究指曾經患上嚴重的急性腸胃炎及性格容易緊張者較易患病。 兒童壓力大 日後易患病 有研究指出,兒童時期受的壓力較大,日後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的風險也較高 因此預防「腸易激綜合症」應由兒童時期開始做起。家長應從小多陪伴,多關心小朋友,積極幫助他們紓解壓力,教導小朋友放鬆及減壓的方法。 治療「腸易激綜合症」主要在於紓緩病徵,減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同藥物針對不同症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腸胃抽搐藥 減輕腸臟抽搐,適合經常腹痛或會「腸抽筋」的患者。 止瀉藥 減慢腸臟蠕動,預防肚瀉,適合經常肚瀉,或因經常上厠所而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 瀉藥 促進腸臟蠕動,令大便更易排出,適合便秘患者。 益生菌 改善腸中微生態,達致平衡,改善腸道健康。 抗生素 可減少腸內惡菌,改善腸道健康。 抗抑鬱藥 有助改善情緒及精神健康,減少腸胃不適。 不過最重要還是找出壓力背後的原因及調節情緒,這才是治本的最佳方法。 家人的關懷是紓緩腸易激綜合症的良藥
很多新手爸媽都曾遇過以下的情況。初生寶寶半夜哭鬧不止,哭得滿臉通紅、拳頭緊握,無論怎樣做都安撫不了。但時間一到,寶寶又自然回復平靜,日間也沒有任何異樣。這情景不斷重複上演,使爸媽「冇覺好訓」之餘也擔心寶寶健康是否出現問題。你的寶寶可能是患上初生嬰兒腸絞痛 (Infantile colic)。 百日哭(腸絞痛)是初生嬰兒常見的問題 腸絞痛是新生兒常見問題。這個名字乍聽很嚴重,實則是兒童成長期的過渡性問題,家長毋須過於憂慮。 - 譚一翔醫生 初生嬰兒腸絞痛的特點 1. 多發生於寶寶出生後1 - 2 個月大前後。 2. 寶寶多於傍晚到半夜時份哭鬧,第二天起來郤沒有異樣,但這情況重複發生。 3. 寶寶通常一躺下便哭,抱起來搖搖會好一些,讓他半坐起來也會好一些,否則一般會擾攘整晚,直到半夜3、4點後才紓緩。但寶寶其他生長指標和食量仍然正常,也沒有其他病徵。 臨床上診斷寶寶是否患上腸絞痛,醫生多採用 333標準 (Wessel’s Rule of 3s): 寶寶每天哭鬧持續3小時或以上、每週多於3天並持續超過3星期。醫生會先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若所有可能性都解決了,寶寶仍在半夜哭鬧,才會確診為腸絞痛。 腸絞痛兩大成因 初生嬰兒腸絞痛多半沒有危險,但寶寶每晚都哭得聲嘶力竭,爸媽又無法給予安慰或替其紓緩不適,難免會憂心忡忡。結合大量觀察及表面證據,醫學界目前對腸絞痛的成因有兩個推測: 寶寶肚子內有太多氣體 初生嬰兒腸道未成熟,無法完全消化所吸收的營養,活躍的大腸細菌從過剩的營養中製造出氣體。有時氣體太多,放屁又放不清,腸道就會谷脹不適。腸絞痛常發生於傍晚到半夜,就是因為那段時間肚子裡已積存了白天的奶量,腸道氣體最多。隨著腸道營養逐漸被消化,寶寶便會減少哭鬧。 寶寶正處於大腦成熟過渡期 初生嬰兒還未習慣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心理上渴望恢復在媽媽子宮內的熟悉環境,所以會哭鬧。 以上的原因均是寶寶成長及發展的一個過程,隨著寶寶日漸長大,約兩個月大左右,寶寶大腸內的細菌活躍情況慢慢變得平穩,氣脹或肚風的情况便會自然改善。 肚仔有風點算好? 針對肚子裏有太多氣體,醫生建議: 減奶量 通常胃口愈大的寶寶愈容易腸絞痛,稍微減少奶量有助減輕消化問題。腸絞痛多數與母乳營養或奶粉種類無關,不建議媽媽特別戒口,如想轉奶粉可請教你信任的兒科醫生。 給寶寶服用益生菌 增加腸道有益細菌,幫助消化。 按摩伸展 用油搓暖肚仔,幫助腸道蠕動及放屁;幫寶寶做大腿屈曲、伸展的動作亦有助放屁,減低不適。 調整睡姿及抱姿 建議別讓寶寶平躺或以水平姿勢抱著,應該讓頭稍高於腳,紓緩肚脹感覺。 模擬子宮環境減不安 針對大腦未成熟的推測,醫生建議: 增加皮膚接觸 把嬰兒揹在胸前有節奏地輕搖,或用柔軟的布裹緊寶寶上半身,來增加安全感。 模擬子宮環境 播放白噪音(如殊殊聲),或類似媽媽子宮靜脈血流的聲音,讓寶寶感覺安心。 以上方法只是過渡期安排,爸媽只要「捱」過頭2個月,就可相安無事。如果寶寶的哭閙在日間仍然持續、並伴隨發燒、食慾下降、持續肚漲、活動力轉差或者出現胃酸倒流等症狀,便要及時找醫生診治。
兒童肚痛成因眾多,或與情緒、發炎、感染、阻塞有關;其他成因如癌症、腫瘤及腸缺血則相對少見。以下例表可作參考,但兒童年紀幼小,很多時都不能詳細表達病徵,要靠醫護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分辨。 肚痛是外科還是內科疾病? 肚痛症狀有分急性及慢性,急性肚痛也分由內科或外科疾病引起。 內科引起的急性腸胃症狀多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如腸胃炎、尿道感染及肺炎等;盲腸炎(闌尾炎)、腸套疊、腸塞則屬於外科疾病,需要手術治療。慢性肚痛維持時間較長,痛楚可以反覆發作長達兩、三個月都沒有好轉,常與食物過敏、功能性腹痛、腸易激綜合症、炎症性腸病等疾病有關。便秘也可引起慢性肚痛,因為糞便長時間積聚於大腸,加劇腸蠕動,繼而引致肚痛。 兒童、青少年常有功能性腹痛 開學及考試週期是兒童功能性腹痛發病常見的時期,此類腹痛一般不會太嚴重,對孩子的食慾、生活也沒有多大影響,而腸胃功能會隨着年紀增長而逐漸成熟及慢慢好轉。此外,青少年時期另一常見腸道功能性問題,就是「腸易激綜合症」,又稱「腸躁症」(IBS)。腸易激綜合症是指腸道較敏感人士,容易吃了一些東西就肚子不舒服,或者遇有情緒壓力時便會腹痛、腸瀉或便秘。要區分病人是否患上功能性腸胃病,須經過臨床診斷,加上適當檢查,如驗血、驗大小便或影象檢查,有時或需透過食道、胃、腸內視鏡檢查來排除其他病因。 壓力是引致肚痛其中一個原因 經過臨床診斷、檢查亦找不到任何病理原因的肚痛,就可以歸納為功能性腹痛。 無法找到病因的肚痛,便可歸納為「功能性腹痛」 反覆屙嘔肚痛 未必是腸胃炎 炎症性腸炎也會引致屙嘔肚痛,但多數會伴隨其他症狀,如大便帶血、食慾不振、發燒、口腔潰瘍、紅斑結節,肛門周邊出現肛裂、瘺管、膿腫等病變。慢性腸炎患者的口腔潰瘍問題比一般人的「生痱滋」來得嚴重,頻密程度也高很多。由於是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判斷此症需要使用大腸鏡檢查。 炎症性腸炎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需進行大腸鏡檢查方能確診 周期性嘔吐綜合症(Cyclic vomiting syndrome, CVS)是另一種較罕見的兒童腸胃病,兒童每次病發都會反覆嘔吐、持續數小時至7天,還會伴隨疲倦、腹痛、口水過多、畏光等症狀。孩子在非發病期間王不會有上述症狀,直到下次發作又會出現完全相同情況。家長容易混淆CVS及腸胃炎,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家族成員有偏頭痛病史是CVS的風險因素之一,而有CVS的兒童可能會隨年齡增長轉化成腹型偏頭痛或偏頭痛。
小朋友不懂得表達痛楚感受,父母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腹痛位置、症狀和疼痛的頻率,作出適當處理。 - 周中武醫生 五大不尋常屙嘔肚痛病徵 以下有5個標準幫助家長識別不尋常的屙嘔肚痛,若發現以下情況應儘早求醫: · 大便出血、或如芝麻糊色 · 嘔黃疸水、嘔吐物有血 · 嚴重肚痛、肚痛肚瀉而從睡夢中醒來 (功能性肚痛通常不會從睡夢中痛醒) · 無胃口而影響生長、體重 · 有脫水徵狀,如小便減少、哭泣的時候沒有淚水 當孩子出現急性腹痛,來得快、痛感強,父母要馬上察覺帶小朋友去看醫生,因為這可與外科疾病有關,隨時需要動手術處理。另外,小朋友雖然只有輕微肚子痛,但持續時間很長或反復發作,使小孩子感覺疲憊、精神萎靡,體重降低或沒有按正常的生長線有所增長,甚至是出現久未痊癒的口腔潰瘍,都是很重要的警號,必須求醫。 不同腸胃疾病的典型症狀 腹痛位置 症狀及頻率 急性腸胃炎 從下腹痛轉移到肚臍周圍,甚至左上方疼痛 發燒、嘔吐 、腹瀉 闌尾炎(盲腸炎) 右下腹,或由上腹部轉移到右下腹部 持續腹絞痛 、發燒 、 嘔吐 、血便 、臉色蒼白 、精神變差 便秘 靠近肚臍中央 間歇性腹痛、糞便乾硬、大便困難,次數少於三天一次 食物敏感 沒有特定位置 每次進食同一種食物後,都會重復出現嘔吐、腹瀉 乳糖不耐症 沒有特定位置 食用含有乳糖食物如牛奶,會出現痛性痙攣及腹脹感覺,亦可伴隨肚瀉 切忌幫寶寶搽藥油 大人肚痛,可能就會想起搽一點藥油。但是,嬰幼兒肚痛是不應該給他們胡亂搽藥油的。坊間常見旳藥油主要含有水楊酸甲酯及樟腦兩種成份,對嬰幼兒甚至成人或會構成不良影響。 水楊酸甲酯 (Methyl Salicylate) 小朋友使用水楊酸甲酯,會增加患上雷氏綜合症的機會。雷氏綜合症(又稱雷伊氏症候群)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會出現嘔吐、精神錯亂、失去意識、癲癇等症狀,也會導致肝臟衰竭。患雷氏綜合症的死亡率是20%至40%,對於小朋友來說危險性非常高。 樟腦 (Camphor) 很多不同的藥油裡面都有樟腦,對患有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蠶豆症) 可會引起溶血症,繼而引發黃疸及貧血。 坊間的藥油多含水楊酸甲酯和樟腦,或會對嬰兒構成不良影響 外塗藥油經皮膚吸收 藥油又不是吃進肚子裡,只是搽在皮膚上,後果會那麼嚴重嗎?其實,藥物一旦搽在皮膚上,身體就會吸收,否則又怎麼會有效用呢?即使沒有經過消化系統,化學物質也可經由呼吸道或皮膚被身體吸收,因此同樣存在風險。 如何紓緩寶寶肚痛? 順時針為寶寶按摩肚子,紓緩肚痛 如果寶寶只是較輕微的肚子痛,父母可以這樣做: 1. 順時針按摩小朋友的肚子。 2. 用暖包或暖水袋熱敷小朋友的肚子,注意溫度不能太高,否則可能燙傷皮膚。 3. 用非處方止痛藥紓緩小朋友的痛楚。 治本必須尋根,如果小孩子說肚子痛,最好還是找到確切原因。只有從根本解決病因,才能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