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小腸氣結果

兒童小腸氣手術分兩種 平臥安撫腹脹不適

治療腹股溝疝氣(俗稱小腸氣)的唯一方法,是透過手術將腹股溝(大髀罅位置)管道的缺口縫合,避免腸臟從腹股溝管道中突出,有助避免出現「箍死腸」,即腸臟壞死的嚴重後遺症。除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發展已非常成熟,能更有效控制小腸氣的復發率。   開放式手術 vs 腹腔鏡微創手術   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兒童小腸氣的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腹股溝處開一個2公分的切口,仔細分離沒有閉合的漏管、輸精管和陰囊血管,然後將其結紥及切除。由於手術創傷較大,康復期亦較長,而且無法診斷對側是否存在潛伏的小腸氣,有機會需要再進行手術。 腹腔鏡微創手術同樣需要全身麻醉,但術後疼痛及疤痕面積較傳統方法小。手術方法是在腹部開三個2至3毫米的細孔,置入可放大影像的腹腔鏡及手術儀器,把小腸拉口復腔內,再沿漏管缺口收緊及結紥。過程中,醫生可以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如發現疝氣問題,可以一併修補。一般單邊手術需時約1小時,雙側則需時1小時15分鐘。由於表面傷口細小,可以減少感染和發炎機會,一般術後翌日可出院及恢復日常生活。     小腸氣長大後會自行痊癒﹖應待孩子長大後才做手術嗎﹖   坊間流傳小腸氣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自行痊癒,這些說法其實並不可取。小腸氣是無法自然癒合的,及早進行手術反而有助避免腸塞或腸臟壞死等併發症。以現時旳醫學技術,即使嬰兒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是非常安全的。醫生會與爸媽商討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平臥輕撫紓緩小腸氣不適   當寶寶腹部用力,例如哭鬧、咳嗽或「谷大便」的時候,小腸便有機會從復股溝的缺口突出,使寶寶感到不適。此時,爸媽可讓寶寶躺下並輕輕撫摸,以玩具或書本安撫情緒或轉移注意力,待半小時後檢查疝氣是否能夠復位。     如果疝氣仍然脹起及感覺結實,便有可能是「箍腸」的症狀,這時絕對不能嘗試將小腸推回體內,因為過度施加壓力可導致小腸穿孔。如果爸媽在觸摸腹股溝患處時,寶寶感到劇痛,並出現表皮紅腫和不適的情況,也有可能是「箍腸」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若醫生檢查後未能把小腸復位,就需要即時進行手術把小腸復位及修補疝氣部位。        


男嬰患小腸氣比例高 大髀罅發脹屬病徵

如果嬰兒或小朋友哭鬧或咳嗽時,如果大髀罅位置或男嬰近陰囊的位置突然脹起,便可能患上俗稱小腸氣的復股溝疝氣(Inguinal Hernia)。小腸氣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通常在嬰兒和幼兒期發生。根據統計數據,初生嬰兒的小腸氣發病率約3-5%,尤其是在未足32週出生的早產嬰兒中,發病率較高。男嬰的發病率約為女嬰的五倍。   家長要留意,小腸氣是小朋友因復痛而求醫的常見疾病之一。 - 司徒達燕醫生   復股溝是位於腹壁和大腿交界處的一個區域,即大髀罅位置。當小腸氣發作時,大髀罅會因為腹腔內的器官(如小腸)透過管道的缺口突出,形成疝氣。如果小腸等器官無法自行退回腹腔內,便可能出現「箍腸」,嚴重者腸道會於6小時內壞死,甚至致命。     為何男嬰較易患上小腸氣﹖   男嬰之所以佔多數,是因為男嬰的睾丸在出生前會經由腹股溝管道進入陰囊,而個管道位於男性兩邊大髀罅內側、陰囊對上位置。當嬰兒出生後,這個管道應該自行閉合,但少數男嬰的腹股溝管道未能完全關閉,就會形成單邊或雙側腹股溝疝氣。   每當哭鬧或谷大便時會出現腫塊   每當小朋友腹部用力,例如哭喊、咳嗽甚致谷大便時,肚子內的壓力增加,小腸或腹內的網膜便會經由管道被擠出腹腔外。此時嬰兒或會感到痛楚或不適。但當嬰兒情緒平復後,小腸一般會自行退回腹內。家長為寶寶換尿片或洗澡時,可以留意腹股溝有否發脹,以及腫脹有否在身體躺平後消失。   一歲前「箍腸」機會高 可致腸壞死   目前尚無藥物治療腹股溝疝氣,唯一的方法是透過手術修補管道。「箍腸」是小腸氣的一個嚴重併發症,需要及時就醫處理。家長常有一疑問:「寶寶的患處體積不大,或者腸臟不是經常突出,是否反映病情較輕?」然而,臨床發現不論患處範圍大小,或者發作是否頻密,均可能出現「箍腸」的情況。即個別患者因管道比較狹窄,突出的小腸未及退回腹內已被卡著,因而影響小腸血液循環,導致腸組織在缺血情況下壞死,病情嚴重者可在六小時內出現併發症,若不及時醫治可構成生命危險。     有研究發現,嬰兒於一歲前出現「箍腸」機會較高。「箍腸」一般不易察覺,家長亦不易分辨,但總括而言,「箍腸」的四大症狀包嘔吐、腹部發脹、沒有大便、患處紅腫發疼。家長若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病徵,應儘快求醫檢驗,以免延誤治療加劇病情。過去曾有嬰兒出生後即被確診患上小腸氣,如有此情況,醫生會馬上把腸道復位,然後施行手術,管道閉合,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成「箍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