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性撐起半邊天,不少更是雙職媽媽,既在職場上長袖善舞,在家亦希望給家人和兒女最好的。所以產假過後應否繼續餵哺母乳,是頗具挑戰的課題。 職場媽媽餵哺母乳之三大目標 每一天都重要 每多餵一天母乳,對母親和寶寶也就多一分好處,即使要補充少量奶粉,也總比完全沒有母乳好。 維持奶量 以防出奶次數減少,乳房會自動調低奶量。 預防塞奶 如果媽媽復工後無法維持與產假時相同的出奶次數,應在復工前約2至3星期逐漸減少泵奶次數,直至乳房可以承受較長時間沒有泵奶也不會有塞奶的情況,這樣媽媽便可安心復工。 母乳對幼兒身體發展的益處 嬰兒出生時身體各方面尚未成熟,如腦部、免疫系統須最少2至3年才漸趨成熟。母乳的成分和吸吮乳房的哺乳方式正可促進發育,保障嬰幼兒身心正常地發展。母乳含天然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我們常說的DHA,對寶寶的腦部發育很重要,而母乳獨有的生長因子,亦能幫助各個器官發育。由於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成,母乳的營養除較易吸收,也含酶助消化。更重要的是,母乳蘊含的抗體、白血球等是寶寶抗病的重要「武器」。 現今仍未有奶粉生產商能夠成功製造抗體和活細胞。所以即使未能全母乳,部分母乳也總比全奶粉好! - 馮慧嫺醫生 計劃在職哺乳方案 香港勞工法例規定14週產假,若以「前2後12週」的放假模式計算,媽媽回到工作崗位時,寶寶大約3個月大。這時停餵母乳的話,則與世衞建議的「全母乳餵哺至6個月大」相距甚遠。其實只要在復職數週前好好計劃,在職餵哺母乳也非想像中困難。 實踐在職哺乳要點 復工最少兩星期前﹙包括懷孕期﹚,向上司及同事表達產後餵哺母乳的意願,以便上司作適當的工作安排 與僱主協商泵奶的地方,最理想是有私隱的房間。不過也可彈性處理,例如在工作座位間設泵奶空間,並以標牌表示「泵奶中」,讓同事知悉不便打擾。 考慮如何平衡工作及母乳餵哺時間,例如上班前預先餵哺寶寶,再於指定休息時段擠母乳備用 復工前兩星期預習上班擠奶時間表,家人模擬媽媽不在家時餵哺孩子的情況 準備好合適的奶瓶,並交由照顧者餵哺寶寶,儘可能不要經常更換照顧者。 解構母乳媽媽的返工袋 選擇合適自己的奶泵,首要條件是「喇叭」大小合宜,太大會減弱泵力或弄傷乳暈,太細會令乳頭受損,像近年流行的免提電動奶泵,機件小巧,可放在胸圍內泵奶,頗為方便。 寶寶不在身旁可能減弱噴奶反射,媽媽可以在手機儲存寶寶的照片或影片,看著歡樂的親親時光,有助順利出奶。 預備好儲奶袋或奶瓶,在工作地點泵出的母乳可先存放攝氏4°C的雪櫃內 ,最好放雪櫃上層位置,勿放在雪櫃門架,以免溫度不穩定,放工時用冰袋加入冰種盛載回家便可。 延伸閱讀﹕ 母乳可儲多久﹖醫生分享如何妥善存放母乳 母乳量不夠怎算好﹖增奶量關鍵是促進噴奶反射
產假後要復工,相信是不少職業女性對持續餵哺母乳卻步的原因。一來是擔心工作時段無法泵奶,二來又怕母乳不夠「新鮮」或容易變壞。其實儲存母乳並不難,下文將分享妥善存放母乳的要點。 母乳含抗體可安全存放 很多人誤會泵出來的母乳很快變壞,很易流失營養價值,或寶寶長期飲用儲存的母乳可能影響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 - 馮慧嫺醫生 因為母乳含有豐富的抗病元素,如抗體、白血球、溶菌酶、乳鐵傳遞蛋白、天然低聚糖等,所以只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擠或泵出來的母乳均可安全儲存,而且母乳的大部分營養和抗病元素也可得以保存,讓寶寶吸收。相比之下,完全沒有抗病元素的配方奶,只能在沖調後2小時內飲用。 母乳存放須知 母乳必須儲存在已消毒的有蓋奶瓶或奶袋內,並儘可能存放於雪櫃冷藏格內,以確保溫度穩定,避免放在溫度不穩定的雪櫃門架,影響保存期限。 另外,最好將不同時段擠出的母乳也可混合儲存,不過新鮮擠出的母乳須先冷藏約1小時再作混和。注意只能混合同一天的母乳,以免搞亂母乳儲存期。若新鮮母乳在4小時內不會飲用,應儘快放入雪櫃;若預計已冷藏在攝氏4度冰箱的母乳暫不飲用,請在24小時內移至冰格。奶結成冰後體積會增大,儲存冰奶時宜預留一點空間,切勿注滿容器。 儲存母乳的建議時間 母乳 室溫 (25oC或以下) 冰袋加冰種 雪櫃冷藏格(4oC) 雪櫃冰格 (-18oC或以下) 新鮮擠出的 4小時 24小時 4天 6個月 已溶解的冰奶 1-2小時 - 從冰奶完全溶解起計24小時 不能放回冰格 母乳有異味不是變壞 有些媽媽可能發現冷藏或已溶解的母乳帶有酸味或異味,其實這不是變壞,只是奶的脂肪酶將部分脂肪分解了,對母乳的品質並無影響。只要儲奶過程正確,又不是腐臭味,則仍可安全飲用。不過有些寶寶不太喜歡這味道,如想減少這情況,可以將新鮮泵出來的母乳先輕微加熱,待其冷卻至常溫後再放回雪櫃冰格,這樣可減低脂肪酶的活躍性,減少出現異味的情況。注意不要煮沸母乳或用微波爐加熱,否則會破壞母乳的成分。 別忽略埋身親餵的重要性 雖然泵奶和儲存母乳很方便,但媽媽別忘記埋身親餵的益處更多。首先,親餵時的親密接觸是母嬰建立關係的美好時光,而且寶寶吸吮乳房可以促進顎骨、口部的正常發育,減少哨牙。另外,吸吮乳房由寶寶主導食量,有助減低因吃過量引致肥胖症的機會。相反,全泵奶及用奶瓶餵哺,寶寶有機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過量之餘,還減少了咀嚼肌和下顎肌肉的正常活動。此外,人造奶咀與上顎的接觸面積較小,會令上顎生長得越來越窄,或會增加哨牙的機會。
很多母乳媽媽在生病都不想打針服藥,因為媽們擔心藥物成分會透過母乳傳給寶寶,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有些媽媽甚至病倒在床上無法照顧寶寶,更遑論繼續餵哺母乳。 其實大部分藥物均屬安全哺乳的,包括常見的止痛藥和抗生素。 - 馮慧嫺醫生 所以媽媽在服藥後未必需要停止哺乳,關鍵在於藥物的性質。 只有微量藥物滲入母乳 媽媽服藥後,有多少分量會滲入母乳?實際上,藥物首先要進入媽媽的血液,然後才會透過母乳傳給嬰兒,最終進入嬰兒的血液。然而,大部分藥物在體內經過不同階段的代謝,最終都會被排出體外。大部分藥物只有少於1%的成分透過母乳進入嬰兒的血液,據醫學界的標準,如果嬰兒從母乳中吸收的藥物成分少於10%已屬低水平。 向親母乳醫生諮詢藥物意見 儘管嬰兒只會從母乳中吸收微量的藥物,作為母乳媽媽,仍應避免自行服用任何成藥。如果生病了還是應該儘快看醫生。最理想當然是尋求「親母乳」醫生的幫助。 母乳醫生對藥物和母乳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尋求一個既可治癒病症,又可繼續餵哺母乳的雙贏方案。 例如,在選擇藥物方面,他們可推薦那些體積較大、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較容易或脂溶性較低的藥物。這些藥物滲入母乳的比例較低,甚至可能不影響奶量。他們也可以提供專業意見,例如服藥後多久才適合哺乳等問題。此外,媽媽在哺乳或泵奶後隨即服藥,也可進一步減少藥物進入寶寶的分量。 少數藥物須暫停哺乳 若媽媽必須服用一些對餵哺母乳有不良影響的藥物,例如化療藥物、放射性藥物、某些精神科藥物等,便須停止餵哺母乳。媽媽可視乎病情及療程長短,與醫生好好商量應該暫停哺乳,抑或永久斷奶。如果只是暫時停止餵哺母乳,媽媽應該在服藥期間繼續有效地泵奶,以維持奶量,防止塞奶,直至恢復哺乳。
母乳對嬰兒好處多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所有媽媽都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奶量,讓孩子健康成長。不過有些媽媽會選擇補充幾餐奶粉,等到乳房谷得脹鼓鼓時才親餵,以為這讓可以讓寶寶在該餐飲到更多母乳,但這只是「治標」的方法,長遠下來奶量反而愈來愈少,得不償失! 等乳脹才親餵反減奶量 母乳中含有一種叫做「製乳抑制因子」(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的乳清蛋白,其功能是調節奶量,而左右兩邊乳房的奶量是各自調節的。若能頻繁且有效地讓乳房噴出奶來,就能將「製乳抑制因子」帶走,從而提高奶量;相反,等乳房鼓脹起來才出奶,就會使「製乳抑制因子」積聚在乳房中,乳房便會以為寶寶胃口減少了,逐漸調低製奶量!同樣道理,給寶寶補充奶粉也等於告訴乳房「寶寶不需要那餐母乳了」,結果奶量就會逐漸減少。 增加母乳量的兩大條件 ﹕頻密出奶和有效出奶 產後的首3至5週是「黃金調奶期」,母乳量會根據寶寶的食量進行調節。只有同時滿足「頻密」及「有效」出奶兩大條件,才能調高母乳產量,兩者缺一不可。「頻密」的定義為24小時內最少出奶8次;而「有效」指的是出奶順暢,有良好的「噴奶反射」,出奶後乳房回復柔軟。此外,晚上十一時至早上七時是製奶荷爾蒙水平較高的時段,因此在這段時間出奶有助調高奶量。 甚麼是噴奶反射? 「噴奶反射」是指當寶寶吸吮乳房或媽媽擠奶泵奶時,乳房會傳遞神經訊息到媽媽的腦下垂體,分泌「噴奶荷爾蒙」(即催產素Oxytocin),使乳房順利出奶。當媽媽想起寶寶、聽到寶寶的聲音,或感到自己心情愉快時,都會增加噴奶反射;相反,負面情緒、缺乏信心或疼痛則會抑壓噴奶反射。因此,止痛措施與奶量也有間接關係。 每對媽寶有獨特奶量 值得一提的是,奶量不是愈多愈好,過分調高奶量反而會增加塞奶或乳腺炎的風險! - 馮慧嫺醫生 要知道乳房是「盲」的,無論是寶寶吸吮,抑或人手擠奶泵奶,所有出奶量都會被當成寶寶的食量。假如習慣於親餵時同步泵奶,或親餵後隨即再泵奶,結果令乳房以為是雙胞胎,便過分調高奶量了。其實餵哺母乳的關鍵是媽媽的信心,切忌與其他人比較,畢竟每個寶寶的食量不同,最理想的調奶方法還是頻密而有效的吸吮。把握首3至5週的黃金調奶期和寶寶的黃金學習期,自然能事半功倍,遇有疑難及早求助亦是另一成功要訣。 如何處理乳房中未喝光的奶? 很多母乳媽媽都有一種錯覺,以為乳房只有在鼓脹時才有奶,而乳房柔軟時就沒有奶了。然而有研究發現,當寶寶有效吸吮後,即使媽媽覺得乳房已經很柔軟,寶寶實際上可能只吸走了約76%的奶,換句話說乳房內還餘約24%的奶。在這種「有效吸吮」的情況下,媽媽毋須額外泵奶,以免過度調高奶量而導致塞奶。 但如果被評估為「吸吮乏效」,媽媽便需於寶寶吸吮後泵奶,待下餐再補給他,以改善奶量不足的情況。為免錯過「黃金調奶期」,建議儘快找母乳顧問作評估,以確保寶寶可以獲得足夠的奶量。
有些媽媽認為自己乳房細,每次泵出的奶都比别人少,便擔心奶量不能滿足寶寶所需!眼見別的媽媽乳房豐滿,每次泵到數百毫升奶,每日只需泵3至4次已足夠寶寶全日所需,實在羡慕不已!究竟乳房大小與奶量可有關係? 乳房大小取決脂肪含量 與造奶量無關 乳房的大小和儲存都是先天性的,取決放乳房內的組織構造。乳房主要由脂肪、纖維、血管、淋巴等組織以及製造母乳的細胞、儲存母乳的小泡囊和輸送母乳的乳管等組成。乳房外觀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脂肪的多寡,而儲存量則取沫於小泡囊的數量和容量。因此脂肪多寡只會影響外觀,而不會直接影響母乳的產量。乳房外觀偏大的媽媽可能因為脂肪較多,小泡囊的數目較多,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大﹙即乳房儲存量較大﹚;乳房外觀偏小則可反映脂肪較少,小泡囊的數目較少或者小泡囊的容量較小﹙即乳房儲存量較小﹚。 乳房儲存量的影響﹕出奶頻密度和嬰兒哺乳次數 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吃奶的規律或媽媽每日泵奶的次數。如果乳房儲存量較大的媽媽,每次出奶的量也會偏多,因此寶寶每日吃奶次數或媽媽泵奶的次數通常不需要太多。偶爾遲了出奶,由於大量的奶積聚於乳房,因此該次出奶量會有明顯的增加。 相反,儲存量較小的媽媽通常要頻繁地出奶,或者寶寶需要少食多餐,即使出奶時間延遲,該次出奶量也只會增加一點點。因此,乳房儲存量可能會影響寶寶哺乳次數和媽媽泵奶的頻率。 乳房儲存量較小仍可生產足夠奶量 即使乳房儲存量較小,媽媽也可以擁有足夠的奶量。 - 馮慧嫺醫生 乳房的儲存量是指乳房的小泡囊可儲存的母乳量,但母乳的產量是以24小時為單位計算。儲存量可比喻為一個水缸,容量大的水缸每日只需注水數次便足以供應全日所需;小型水缸雖然儲存量較小,很易注滿,但只要頻密地放水和注水,全日供水量同樣是足夠的。 即使儲存量較小,媽媽可以透過讓寶寶少食多餐、每餐吸吮兩邊乳房或頻密泵奶來增加母乳產量,同樣有機會製造足夠24小時的奶量。雖然每次泵奶量可反映乳房儲存量,但媽媽毋須刻意泵奶測試自己的儲存量。只要寶寶在24小時內有最少6塊有相當重量﹙45毫升﹚的濕片、吸吮乳房後表現滿足、吸吮後乳房又回復柔軟,以及寶寶體重增長理想,便代表有效吸吮,寶寶吃到足夠的奶,反映媽媽整體奶量調節得宜。 乳頭大小及形狀無礙餵哺 除了乳房大小外,乳頭大小及形狀也是先天性的,沒有特定適合餵哺母乳的標準。然而,研究顯示「有效吸吮」主要是靠乳房組織的彈性,而不是乳頭大小或形狀。。經過懷孕期荷爾蒙的改變和寶寶的吸吮,媽媽的乳頭和乳暈自然會提高彈性,因此,不論任何大小及形狀的乳頭,都有機會成功餵哺母乳。
許多家長或陪月都會擔心嬰兒卧床時「嘔奶」會嗆喉,因此讓嬰兒側睡。然而,當他們郁動身體時,側睡隨時有機會變成俯睡。而嬰兒控制頭頸的能力尚未成熟,俯睡有機會影響呼吸,甚至引致窒息。 俯睡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 即使寶寶吃完奶有掃風,但輕微「嘔奶」或俗稱「回奶」的情況仍很常見,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健康寶寶的喉部具自我保護的反射機制,能防止嘔出的奶進入呼吸道。 避免餵奶過量,掃風後保持寶寶上身直立10至20分鐘才把他放回床,也可減少嘔奶情況。 - 馮慧嫺醫生 掃風後應讓嬰兒保持直立10-20分鐘 正確睡姿可防嬰兒猝死症 1歲以下嬰兒應保持仰卧 ﹙即背部貼床﹚,也不要墊高頭部。這樣不僅方便呼吸,還可減低側睡或俯睡的潛在風險。事實上,仰卧是最安全的睡姿,研究指出這個睡姿可預防嬰兒猝死症,而且不會增加哽噎的風險。同時,母乳餵哺也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全母乳的保護能力更佳。 如何為寶寶打造安全的睡眠環境﹖ 不吸煙、空氣流通、温度適中 不宜穿衣過多 保持仰卧 床褥結實,與床欄之間不留縫隙,以防嬰兒將手指或身體任何部位塞入其中而受傷 床欄的欄柱間距不可多於6厘米 床上不宜放置任何雜物如毛公仔、咕𠱸 不建議使用枕頭。使用枕頭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或在睡眠期間出現意外 使用大小適中的嬰兒被子,避免太厚的毛氈 面部和雙手應保持在被子外 每次放低床欄後,緊記將床欄拉上和閂好 懂站立的嬰兒,床欄高度應超過嬰兒身高的四分之三 嬰兒與父母同房指引 父母與嬰兒同房好處多,既可促進親子關係,也方便家長觀察嬰兒的身體狀況,媽媽在晚上餵哺時也較方便。在嬰兒1歲前,尤其是在首6個月,將嬰兒床放置於成人床邊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房果房間面積有限,父母需要與嬰兒同床睡,應確保寶寶有屬於自己的被子和床位。三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可睡在嬰兒籃,或由父母自製的嬰兒盒子中。 父母與嬰兒同床睡,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嬰兒須有自己床位,如嬰兒籃 嬰兒應保持仰臥,避免俯睡和側睡,以確保呼吸暢通 留意嬰兒籃的擺放位置,如果打算將其放在床上,應避免擺放得太靠近床邊,以防籃子墮地 如果媽媽打算於床上以側卧姿勢哺乳,成人床上應避免擺放雜物,以防哺乳後無意間與寶寶同床睡時發生意外。最理想的做法是哺乳後把寶寶放回嬰兒床 以下情況不適合與嬰兒同床睡,包括﹕ 早產嬰兒﹙少於37週﹚或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少於2.5公斤﹚,以及4個月大以下的嬰兒。這些嬰兒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還未夠成熟,需要更多的照顧和監測。 同睡者吸煙或母親於懷孕期吸煙。吸煙會增加嬰兒罹患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同睡者因飲酒、生病、服藥或太疲倦以致警覺性較低。這些情況會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同睡者是其他兒童或家長以外的成人。 同睡在柔軟的沙發、水床、豆袋椅等地方。這些地方有機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