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鄧秀碩醫生結果

寶寶加固時間表及加固期注意事項 兒科醫生建議3類食物要多吃

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嬰兒滿六個月大便可以開始進食固體食物。這段時期稱為「引進固體食物過渡期」,即除母乳或配方奶外為寶寶加入固體食物,以維持成長所需。即使寶寶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仍可繼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   6個月至2歲,是寶寶從吃奶過渡到跟家人一起用餐的階段。 - 鄧秀碩醫生 嬰兒滿6個月大便可開始加固   若太遲為寶寶引進固體食物,便有機會導致鐵和鋅攝取不足,為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寶寶亦會較難適應進食固體食物,引致偏食問題。不同年齡的嬰幼兒適合進食哪些食物?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加固時間表,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添加不同食材。   寶寶的年齡 食物 6個月 糊狀食物,質感要稀滑,例如米糊和水果蓉 7到8個月 較稠的糊狀和泥蓉狀食物 9到11個月 帶有顆粒的泥蓉狀食物,例如肉和菜粥 12到18個月 混有切碎的肉和菜的軟飯 19到24個月 開始跟成人吃相同的飯菜,但要適當切碎   隨著寶寶喝奶量減少及進食愈來愈多固體食物,寶寶的餐單應該逐漸變得多元化,確保從不同種類的食物中攝取多元營養素。每餐應包含穀物、蔬菜、 肉、魚、雞蛋等鐵質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剛開始加固時可先從每天一餐開始,循序漸進增加固體食物的分量。若寶寶能吃下足夠(約半碗至大半碗)的分量,而且持續數天吃完固體食物後不用再吃奶,以後便可以直接用固體食物取代一餐奶。若寶寶抗拒固體食物,家長也可以花點心思每餐挑選不同顏色或質感的食材,提升寶寶食慾。   種類 食物的營養素 穀物類 米飯、粉麵、麵包、麥片 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鎂 肉類和海鮮 魚類、雞肉、牛肉、豬肉、肝臟、海鮮 蛋白質、鐵質、鎂質、脂肪、維生素B12 奶製品 牛奶、乳酪、芝士 蛋白質、鈣質、維生素A 綠葉蔬菜 菜心、小白菜、 西蘭花、芥蘭、 芥菜、莧菜 膳食纖維、鈣質、鐵質、維生素E和K 豆類製品 豆腐、毛豆、鷹嘴豆、扁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質、鋅質 水果 香蕉、蘋果、葡萄、梨子 維生素C、膳食纖維、鉀質   嬰幼兒加固期有哪些注意事項﹖   食物要多樣化 如果想孩子長大後不偏食,就要從小讓他接觸不同口味的食物。每餐要包括穀物、蔬菜、水果和「肉、魚、蛋、奶、豆」這四大類食物,以確保營養豐富及均衡。其中首三類食物尤其重要,可讓寶寶多吃。   考慮寶寶的咀嚼能力 需按照寶寶的牙齒發展把食物的形態加固。年紀較小的兒童咀嚼能力較弱,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幼兒,必須要把食物磨成糊狀或泥蓉狀,方便吞嚥。隨著孩子長大,咀嚼能加增加,可適當調整食物的質感,例如把蘋果切成小粒,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   減少調味料 基本上,給一歲以下寶寶的食物是不需要加入任何調味料的,而給一歲以上寶寶吃的食物則可適量加點。而食用油方面,可以在烹調時加入適量的植物油,有助寶寶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植物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有人體所需的脂肪酸,對腦部和身體發展有益。如果寶寶已經接近2歲,便可以逐漸與家人一起吃飯,但寶寶吃的食物應儘量以少鹽、少豉油為原則,可選用蒜、蔥調味。   準備寶寶食物的工具   1歲以下的寶寶仍以奶和糊狀食物為主,為寶寶準備糊仔時,可準備以下用具﹕   攪拌器 剪刀 刨絲器 磨棒、磨盆 濾網 寶寶食物專用的熟食砧板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些用具,要把煮熟的肉、根莖類蔬菜、瓜類、魚、豆腐、豆類、肝臟等食物變成糊狀或泥蓉狀,便不再是難事了。  


小朋友患紅眼症或眼挑針怎處理﹖兒科醫生講解小朋友滴眼藥水4個注意事項

5歲以下的兒童衛生意識比較低,經常用手揉眼睛,眼睛容易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發炎,其中結膜炎(又稱紅眼症)和眼瘡(又稱眼挑針)為嬰幼兒常見眼疾。   紅眼症具傳染性 一般不影響視力   結膜是覆蓋著眼瞼內側和「眼白」的透明薄膜。結膜炎的成因可分為傳染性及過敏性,當中最常見是傳染性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症」。紅眼症極具傳染性,可以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以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最為常見。除了直接接觸,咳嗽或打噴嚏都可以傳播,因此在學齡兒童中十分常見。   紅眼症是嬰幼兒常見眼疾   紅眼症/結膜炎的常見症狀   一般是一隻眼睛先染病,其後蔓延到另一隻眼睛。紅眼症患者會流眼水,眼睛紅腫、痕癢和疼痛。如果是受到細菌感染,眼睛會有白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患者的眼睛呈粉紅色或紅色,眼瞼內側發紅。有些情況,患者會怕光,眼睛有異物感,很難壓抑揉眼睛的衝動。   只要感染沒有波及眼球前方的角膜,紅眼症一般不會影響兒童視力。   即使如此,家長也應該帶孩子看醫生,並按醫生指示使用眼藥水或處方藥物。   腺體阻塞致眼挑針 揉眼易造成感染   俗稱「眼挑針」的眼瘡又名「麥粒腫」,因眼睛的腺體受阻塞或毛嚢發炎而形成。我們的眼睛上下皆有油脂腺,負責分泌油脂,減少淚水揮發,讓眼睛保持濕潤。如果油脂分泌過多,堵塞了油脂腺的出口,便會形成眼瘡。如果眼瘡還未受細菌感染,眼皮上只會出現不痛不癢的顆粒,從外觀可以清楚看到。若孩子用不潔的手搓揉眼睛,便有可能造成感染,使眼瘡和附近位置紅腫發炎或含膿。   當眼睛的油脂腺被堵塞,便會形成眼瘡   在眼瘡出現初期,家長可用「熱敷」為孩子疏通阻塞了的油脂腺,讓堵塞了的油脂慢慢排出。做法是用浸了熱水的濕毛巾,敷在眼睛上並持續按摩眼皮5至10分鐘,每天重覆3至5次,直至痊癒為止。如果情況持續超過兩星期沒有改善,或眼瘡出現感染症狀,便要立即求醫。情況嚴重或持續翻發的眼瘡或需進行小手術處理。   4招為寶寶滴眼藥水治療紅眼症或眼挑針   治療「紅眼症」或「眼挑針」,醫生多居處方含抗生素的眼藥水或眼藥膏,適時再加上口服抗生素治療。但是,幫小朋友滴眼藥水可不容易,以下4個小貼士,可教父母輕鬆替小朋友滴眼藥水﹕   滴眼藥水前,父母一定要先徹底清潔雙手。   不要滴在眼珠正中位置,該部分有很多視神經,對外來物特別敏感,會讓小朋友反抗得更厲害,滴在鼻樑兩邊的眼角位即可。   避免和小朋友鬥力,強行撐開眼睛。如果小朋友不肯張開眼睛,只需把眼藥水滴在眼瞼上,眼藥水會隨著眨眼動作,慢慢滲進眼睛內。   4. 若小朋友不配合,可以待期熟睡後使用以上的步驟滴眼藥水。   治療紅眼症或眼挑針時謹記按醫生指示按時滴眼藥水或服用抗生素,治療期間應注意保持眼晴清潔,避免觸摸和揉眼眼。患者亦要避免和他人共用毛巾和日用品,使用過的毛巾應定時清潔及消毒。          


寶寶發燒可能係尿道炎!兩招預防小兒尿道炎

據統計,約有5%嬰幼兒曾患尿道炎。尿道炎指泌尿系統受到感染,影響範圍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和腎臟。大部分尿道炎由細菌引起,最常見是大腸桿菌感染,在兩歲以下的幼童中相當常見,其餘為變形桿菌及金黃葡萄球菌等。   小兒尿道炎可以造成永久腎功能傷害,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 鄧秀碩醫生   尿道炎一般分成兩種情況:   急性尿道炎症狀: 發燒、嘔吐、腹瀉、持續黃疸、食慾不振、血尿、發脾氣等。   慢性尿道炎症狀: 尿道反覆發炎,可能導致長期食慾不振、體重增長遲緩。   嬰兒尿道炎症狀   不足三個月的初生嬰兒若患上尿道炎,臨床表徵一般不太明顯,往往只是發燒、哭鬧不安,有時會出現類似腸胃炎的腹瀉、肚脹或食慾不振的情況。年長的小朋友表達能力較好,可能講得出排尿赤痛、灼熱、小便混濁、尿頻或夜遺尿症狀。   發燒是嬰兒患上尿道炎的一個警號,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為何男嬰較易患上尿道炎﹖   一歲以下嬰兒,男童的尿道較易受感染。原因可能是包皮過長或其他結構性問題,例如尿道瓣膜結構異常,較易引致尿道不潔或排尿不清。積存在體內的尿液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增加患上尿道炎的風險;一歲過後,女童的患病率顯著較高,原因是女孩的尿道較短,肛門和排尿位置較接近。稍不注意衞生,排泄物中的細菌便有機會從肛門走到尿道,引致發炎。   一歲後女童患上尿道炎的機會較男生高   尿道炎可引致嚴重後遺症 抗生素治療不可任意停藥   醫生會收集小便作化驗及細菌培植以診斷孩子是否患有尿道炎,若是確診一般會處方為期7至14日的口服抗生素。視乎病情嚴重程度,醫生會決定是否採用驗血、超聲波、尿液倒流造影或同位素掃描,找出感染位置、檢查有否腎臟損傷或尿道結構問題。若延誤診治,尿道炎可能影響整個泌尿系統,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失調、血壓高等嚴重後遺症。   如何預防小兒尿道炎? 預防孩子患上尿道炎,父母要引導小朋友多喝水及不要養成常憋尿的壞習慣。排尿時可以將依附在尿道的細菌一併排出,足夠的排尿次數能減低細菌黏附在尿道黏膜的機會。炎熱天氣下大量排汗、排尿次數減少,更要及時補水。   多喝水有助預防尿道炎   如果尿片長時間沒有更換,尿道口長期碰到糞便和尿液,自然容易引起尿道炎。所以,父母應定時查看寶寶的尿片或拉拉褲並即時更換沾濕的尿片,幫寶寶擦拭屁股時應由前往後,避免把細菌從肛門帶到尿道。       延伸閱讀﹕嬰兒尿道炎乃結構性問題導致,如何預防及治療﹖      


BB幾多歲開始搽防曬﹖ 兒科醫生教你選擇兒童防曬霜貼士

兒童皮膚接受適量的紫外線照射是有益的,但暴曬卻會使皮膚變黑和加速老化,增加將來患皮膚癌的風險。猛烈陽光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所以絕對不可忽略幼兒防曬、護膚及護眼。   進行戶外活動,謹記為小朋友做足防曬措施 如何選擇兒童防曬產品   談到防曬,家長可能第一時間想到塗抹防曬霜。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不建議六個月以下嬰兒使用防曬產品。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未滿個月的嬰兒不應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也不建議使用防曬用品。 - 鄧秀碩醫生   因為嬰兒的皮膚面積與體重比例較大齡兒童高,更容易吸收防曬產品中的化學成分。嬰兒戶外活動量少,稚嫩的皮膚也比較薄,為免寶寶的皮膚受刺激而出紅疹,不建議過早開始搽防曬用品。建議嬰兒穿戴太陽帽、長袖衣物和長褲,以減少皮膚接觸陽光的時間。如果需要在嬰兒的皮膚上使用防曬霜,請先諮詢兒科醫生的意見。    嬰兒滿6個月才可使用防曬曬,外出前可為小朋友搽上SPF30的防曬用品   9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學習走路,在陽光下活動,有助身體自製維他命D。為嬰幼兒選購防曬產品,父母要留意「SPF」紫外線防護指數。一般來說,小朋友使用SPF 30的防曬產品已經足夠。市面上的防曬產品有不同成分,建議選擇不含酒精、香料及防腐劑的防曬霜。尿布疹膏常見成分氧化鋅(Zinc oxide)也能防曬,它的性質溫和、分子大,不易被人體吸收,造成過敏機會小,特別適合嬰幼兒。不過,氧化鋅不溶於水,就算用清水或寶寶沐浴露也未能徹底洗淨,建議沐浴前先用嬰兒油 (Baby oil) 洗走防曬液。   選擇適合嬰幼兒使用的防曬用品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SPF值 建議選擇SPF30或以上的防曬用品,以提供足夠的防曬效果。 化學成份 避免選擇含有二苯甲酮(oxybenzone)、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 、二苯甲酮(homosalate)等成份的防曬用品。這些成份可能會對嬰幼兒的皮膚造成刺激或產生過敏反應。 防曬用品中的防腐劑成分Methylisothiazolinone (簡稱MIT)及Paraben屬致敏原,用有機會使皮膚過敏或加劇濕疹。 物理性防曬劑 建議選擇含有物理性防曬劑如氧化鋅(Zinc oxide)或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的防曬用品。這些成分較溫和,且不易被皮膚吸收。 敏感性 嬰幼兒的皮膚較為敏感,家長可選擇包裝上印有「嬰兒」、「兒童」或「敏感肌膚」等標籤的防曬用品。   何時開始搽防曬? 父母可於外出前15至30分鐘為小朋友塗上防曬,讓皮膚有足夠時間吸收及發揮防曬作用。進行戶外運動時小朋友容易出汗,擦汗時會把皮膚表面的防曬物質一併擦走,建議每隔兩至四小時補搽防曬,以保持足夠防禦力。有時在郊外需同時搽上防蚊產品,為免寶寶同一時間吸收太多化學物料。出門前先搽防曬,讓皮膚吸收,到達目的地後再搽上防蚊產品,兩者應相隔半小時使用。如果孩子不幸曬傷,輕微的可搽無香料、無色素的補濕乳液,以微涼的水溫沐浴,將熱力帶走。如出水泡、灼傷,必須立即求醫。 到郊外活動時,防曬用品和防蚊用品應相隔半小時使用 避開太陽最猛的時段 自1994年起,美國環保署和國家氣象局開始每日公佈紫外線指數(UV Index),成為天氣報告中不可或缺的信息。UV指數愈高,代表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量愈高,曬傷皮膚的機會就愈大。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的日照最猛,紫外線輻射最強,應避免讓小孩子在那段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適當的遮掩 進行戶外活動時穿着淺色長袖衣物,戴闊邊帽子和太陽眼鏡,可以減低太陽直曬對皮膚和眼睛所造成的傷害。坐車時,很多小孩子喜歡坐靠窗位置,雖然車廂有冷氣不覺炎熱,但紫外線仍然會穿透車窗照射皮膚。如果要坐長途車,父母可以裝上防曬簾,避免孩子被太陽直接照射。   不要忽略車廂內的紫外線,建議裝上防曬簾或使用防紫外線玻璃    


BB patpat 又紅又乾 尿布疹可以點處理?

尿布疹在初生至三個月大的寶寶身上十分常見,每四個嬰兒當中就有一個尿布疹的問題。患上尿布疹的寶寶被尿片覆蓋的皮膚又紅又乾、痕癢,甚至會出現紅疹和引致寶寶小便疼痛,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真菌滋長。   寶寶的皮膚十分幼嫩,厚度只有大人的三分之一或更薄,如果皮膚接觸尿液或便便等刺激物,便會造成皮膚發炎紅腫,形成尿布疹。尿片緊密包裹寶寶的部份皮膚,炎熱和潮濕的環境容易使皮膚的角質層受損,再加上皮膚與尿布的摩擦,會進一步破壞皮膚作為天然屏障的功能,使皮膚更易因刺激而紅腫發炎。     處理尿布疹4大要點﹕   頻密更換尿片,減少寶寶皮膚長期跟尿液和糞便接觸的機會,尤其是腹瀉時,應經常查看寶寶的尿片是否沾濕。 換尿片的時候,用溫水洗淨及擦乾寶寶的屁股,避免使用含酒精類成分的清潔劑,減低對寶寶皮膚的刺激。 清潔後不要馬上換新尿片,讓皮膚通風數分鐘。 幫寶寶換上新尿片前,厚厚塗上一層含氧化鋅的尿布疹藥膏或凡士林等無香味的軟膏,增強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少皮膚受刺激的機會。   皮膚發炎有不少成因,不建議父母在坊間買藥膏。 - 鄧秀碩醫生     如果寶寶的尿布疹症狀數日都沒有好轉,甚至出現發燒,父母應該趕快帶寶寶去看醫生,以策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