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患上「乳糖不耐症」的常見症狀是喝奶後拉肚子,但「牛奶蛋白敏感」也會引起類似症狀。前者是消化道反應,後者是免疫系統反應,必須搞清楚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牛奶蛋白敏感可致全身過敏 「乳糖不耐症」是消化道反應,而「牛奶蛋白敏感」則是免疫系統反應。前者只會出現腸胃不適,後者卻容易併發哮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其他過敏性症狀,能夠危及生命。由於一般嬰兒配方奶粉中的牛奶蛋白質分子較大、不易消化,當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蛋白質穿過腸壁被吸收後,就有機會變成引起過敏反應的致敏原,也就是「牛奶蛋白敏感」。 牛奶蛋白敏感的小朋友應避免攝取牛奶蛋白。如以母乳餵哺,媽媽也要戒除牛奶產品,因為牛奶蛋白可經由母乳傳給寶寶。如果無法餵哺母乳,可嘗試「高度水解蛋白配方」(extensively hydrolysed formula)或「胺基酸配方」(amino acid formula) ,這兩種配方奶粉以酵素水解處理蛋白質,將其分子變小,可以減少過敏反應。豆奶和羊奶嬰兒配方不適合牛奶蛋白過敏兒童,因為這些產品也可能含有和牛奶相同的過敏蛋白,繼而引發過敏。 無乳糖配方奶粉營養充足 「乳糖不耐症」的小朋友,可以嘗試改喝「無乳糖配方奶粉」。這類奶粉無添加任何乳糖,有助消化系統慢慢適應,減底乳糖不耐症的症狀。大部分乳糖不耐症的小朋友,飲用無乳糖配方奶粉作為代替品約一、兩個星期,身體會慢慢適應,可以循序漸進增加普通奶類吸收。 過往曾有觀念認為特殊配方奶粉的營養成分不足,但這觀念是錯誤的。水解蛋白奶粉、胺基酸配方奶粉或是無乳糖配方奶粉均適合有需要的小朋友長期飲用。 - 周中武醫生 吃母乳的小朋友如果出現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母親可以和醫生、營養師討論,未必需要即時停止母乳餵哺。
藥物過敏是指接受治療過程中,服用或注射了某些藥物後,產生非預期的過敏反應。這些反應大多是輕微而短暫的,最普遍的例子是過敏性紅疹或風癩﹙蕁麻疹﹚,但也有可能發生嚴重或有生命危險的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所以記錄身體對哪種藥物過敏尤其重要。每次看病前,一定要先告知醫生自己對藥物的過敏史,以免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 最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可分為急性和延遲性兩種。 急性藥物過敏反應 急性藥物過敏反應通常會在打針或服用藥物後1-4小時內出現,常見症狀包括: 輕微 嚴重 · 蕁麻疹 ﹙皮膚出紅疹、風癩﹚ · 血管性水腫﹙臉腫、眼腫﹚ · 噁心、嘔吐、肚瀉 · 過敏性休克 · 呼吸困難 · 呼吸道內的黏膜腫脹 · 血壓降低 · 心跳加快 延遲性藥物過敏反應 延遲性藥物過敏反應並非即時出現,症狀可在接觸藥物後幾小時至幾日後才出現。不過常見症狀都是較輕微的,嚴重的則較為少見: 輕微 嚴重 · 皮膚出疹 · 皮膚炎 · 紅斑丘疹 · 血管炎 · 廣泛性的全身紅疹、水泡、濃瘡、表皮脫落,皮膚狀似燒傷 · 發燒、淋巴腫脹,同時影響肝臟、腎臟等內臟功能 · 史蒂芬強森症候群 ﹙SJS﹚ · 中毒性表皮壞死症﹙TEN﹚ · 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DRESS﹚ · 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皰症 ﹙AGEP﹚ 兒童最常見引起過敏的藥物 抗生素:盤尼西林 ﹙Penicillin﹚ 或頭孢子素類藥物 ﹙Cephalosporins﹚ 退燒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 或撲熱息痛 ﹙Paracetamol﹚ 藥物過敏的高風險因素 針劑藥較口服藥容易引致即時嚴重藥物過敏反應 有食物或其他藥物過敏病史 有慢性疾病,需長期重覆使用某種藥物,如抗生素 過敏反應等於藥物副作用嗎? 不是。一般藥物副作用是可預期的,多與劑量相關,並不涉及免疫反應。例如服用抗生素後出現輕微肚瀉,這是藥物副作用,與免疫系統無關。相反,藥物過敏反應是不可預測的。家長如有疑惑,應及早諮詢醫護人員。 延伸閱讀﹕如何選擇過敏測試﹖比較三種測試合適人群
家長懷疑小朋友對某種食物過敏,例如進食某種食物後皮膚出現紅疹、嘴唇腫脹、痕癢或蕁麻疹(風癩)等症狀,一般會讓小朋友戒口,避免再次進食該食物。一些患上嚴重濕疹的小朋友更會被嚴格限制飲食,最常見的是要戒牛肉、海鮮或牛奶等。 胡亂戒口或過度戒口除了會影響兒童的情緒,也會影響其營養吸收,導致營養失衡。 - 莊俊賢醫生 食物過敏所引起的過敏反應可以分為即時性或延遲性。即時反應發生的時間可以短至數分鐘至1小時;延遲性的反應則可能要數小時或數天後才出現。因此家長未必能準確判斷哪種食物才是真正的致敏元兇。 食物過敏分為即時性和延遲性,需進行食物過敏測試判斷對哪種食物過敏 即時性與延遲性食物過敏比較 臨床食物激發測試 - 揪出食物過敏真正元兇 要確診對哪一種食物過敏,過敏病科醫生一般會根據兒童的過敏史和病歷建議進行「皮膚點刺測試」或「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然而兩者並非百分百準確,例如測試結果顯示患者對某種食物過敏,但患者並沒有出現病徵。若醫生對測試結果有懷疑或未能確定患者的致敏原,便會建議患者進行臨床食物激發測試 (Oral Food Challenge)。 臨床食物激發測試一般會在診所進行,有助患者確診哪些食物會引致急性過敏反應,醫生亦會同時監察患者會否出現延遲性過敏反應。另外,測試又有助患者排除會引致過敏反應的食物,讓嚴重戒口的患者有更多食物選擇,改善營養吸收、提升生活質素及減少患者不經意接觸過敏食物的危險或對未知過敏食物的焦慮。 如何進行食物激發測試? 臨床「食物激發測試」主要針對個別懷疑致敏食物,過程中有可能令患者產生過敏反應,測試必須在診所或醫院內進行,測試場內要由曾受專業培訓的醫生監督及備有急救藥物。測試者須嚴格跟從既定的食物激發測試方案,醫護人員會在固定的時間內為患者加入少量懷疑過敏食物,並逐步增加食物份量,醫生會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任何過敏反應。 當懷疑過敏食物是花生,醫生首先會在病人嘴唇內塗上少量花生醬,觀察有否過敏症狀。假如沒有反應,便會進行第二個步驟,量度花生醬的份量及計算所含的花生蛋白,然後每20分鐘,逐次增加份量給患者進食。如果患者沒有任何過敏反應,便算完成測試,整個過程約需半日時間。如在測試期間出現過敏性反應,醫生可以即場處理。 「食物不耐症」等於「食物過敏」? 「我的孩子身體健康,但每次喝牛奶都會肚瀉,是對牛奶過敏嗎﹖」 常見的食物不耐症,如「乳糖不耐症」並不屬於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是由於身體沒有足夠的酵素來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引致胃氣脹或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並非由身體的免疫系統引起。如果孩子出現懷疑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症的症狀,應立即暫停進食該懷疑食物,並及早求醫進行診斷或簡單的過敏測試。 延伸閱讀: 乳糖不耐症的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
濕疹又稱為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小朋友的濕疹常見於頸部或皮膚的摺疊位置,如手肘。患者的皮膚會十分乾燥痕癢,濕疹發作時更會出現紅腫。如皮膚受感染,甚至會出現水泡或分泌物。醫生一般會處方外用藥膏來控制發炎情況。部分經過一般治療仍未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以考膚進行濕敷治療(Wet wrap therapy)。 濕敷(wet wrap)是治療濕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濕敷是濕疹治療其中一種常用、安全且有效控制症狀的方法。 - 莊俊賢醫生 濕敷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部位及範圍、濕疹活躍程度等作出處方。一般病人可持續3至5天在家配合醫生的指引濕敷,若情況嚴重,就需要由醫護人員進行。 濕敷治療有何好處? 1. 補充皮膚水分,增加保濕時間,減輕紅腫及發炎的症狀。 2. 提供清涼感覺,紓緩皮膚痕癢,避免小朋友抓損患處。 3. 加長藥物與皮膚的接觸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濕敷治療的基本步驟 濕敷必須在醫生指引下進行,家長可考慮在小朋友臨睡前或日間活動較少的時間進行,讓患處有充足時間休息。首先要清潔雙手及預備所需的物品,包括乾淨毛巾、醫生處方的藥膏、一盆溫水、彈性繃帶或者敷料兩份。 第一步:清潔 先洗澡或清潔患處,注意水溫不要太高。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把患處印乾,千萬不要大力擦拭,以免因為摩擦而刺激到皮膚。 第二步:潤膚 於沒有紅腫的輕微患處塗上滋潤藥膏;而在紅腫或濕疹活躍的患處,可按醫生指示使用稀釋類固醇藥膏。 第三步:敷保濕料 將一份彈性繃帶(透氣、不能太鬆或太緊)浸在和暖溫水中,撈起時保持濕潤,瀝乾多餘水分至不滴水,然後將濕潤的敷料放在患處上。除了彈性繃帶,現時還有一些彈性足夠,尺寸齊全,專門套上身體不同部位的袖套可以選用。 第四步:乾料屏障 將另一份乾的彈性繃帶或者敷料(與濕料一樣尺碼)敷在濕料上,作為保護屏障,以防子女抓癢傷及患處。濕敷完成後,便可穿上一般衣物。 濕敷治療注意事項 1. 濕敷過程中,可以不時檢查內層濕料部分,如果已經乾透可以直接噴上一點水。當觸摸底下的皮膚感覺不到藥膏的濕潤感時,可再作補充。 2. 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則要留意會否太熱。 每次濕敷最理想能維持2至4小時,持續3至5天。有需要可根據病情,與醫生討論後再作調整。
過敏症為很多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擾,例如患過敏性鼻炎 (鼻敏感)、哮喘、食物過敏、濕疹或對昆蟲體内毒素有過敏反應等。 過敏性鼻炎及哮喘是香港兒童常見的過敏症 要避免過敏症發作,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過敏測試,找出致敏原及儘量避免接觸。坊間有不同種類和價格的過敏測試,如皮膚測試或血液測試等,有的標榜價錢便宜,有的強調測試過百種致敏原。 不同過敏測試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不一,胡亂進行測試或自行解讀報告反而會得不償失! - 莊俊賢醫生 醫生會根據個別情況,建議採用以下不同種類的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需由接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於備有急救設備的門診進行,適合任何年齡人士,可以即時顯示受檢者對特定致敏原的過敏反應。每次測試的致敏原種頪及數量視乎患者情況而定,少至幾種,最多可逹十多種。醫護人員會先將一些致敏原編碼標在患者前臂或背部,然後將少量的致敏原提取物刺入皮膚。 皮膚點刺測試可在患者前臂或背部皮膚進行 如患者對個別提取物過敏,約15分鐘後測試範圍會出現小腫粒(蕁麻疹)和發紅的徵狀,醫護人員會記錄腫粒的大小並加以分析。過程中,患者或許會有稍微不適,但局部疹塊會在2至3小時內消失。醫生會為過敏反應持續的患者處方抗組織胺藥,以減輕過敏反應。皮膚點刺測試不適用於正在服用抗組織胺人士或測試位置出現發炎情況的濕疹患者,此類人士可考慮進行IgE血液測試。 血液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及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 IgE (免疫球蛋白E) 抗體是引起過敏反應的一種媒介。當身體接觸到致敏原時,免疫系統便會製造IgE抗體。這些抗體會黏附在肥大細胞(mast cell)上,當身體再遇上致敏原時,身體便會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過敏反應。「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能讓醫生識別引起過敏的特定分子,將原發性過敏反應與其他致敏原的交叉反應區別出來,適用於有需要進行免疫治療或脫敏治療的患者。 血液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助過敏症患者找出致敏原 現在「致敏原成分血液檢測」已能透過一次驗血檢測多種致敏原,有效預計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檢測需時約1至2個星期。成分檢測的結果較為複雜,患者宜與醫生詳細討論測試結果及應對措施。 食物激發測試 若已進行皮膚點刺檢測及血液檢測仍未能找出致敏原,醫生或會建議患者考慮進行「食物激發測試」。由於測試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測試必須在有急救藥物和儀器的診所或醫院內,由受過專業培訓的醫生監察下進行。該測試方案有嚴格規定,醫生會在固定的時間給患者進食少量食物,並逐漸增加分量,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任何過敏反應,一般需時2-3小時。 食物激發測試需在診所或醫院內進行 IgG血液測試 非診斷指標 致敏原測試應由醫生判斷病人的病歷丶臨床診斷和檢查才決定測試進行與否,不宜自行決定。坊間有些機構提供「IgG血液測試」,聲稱抽數滴血化驗IgG蛋白水平,即可發現近百種食物的過敏反應。不過,IgG抗體是身體對外來抗原的正常反應,用來防止病毒進入細胞,通常進食量愈高,其IgG水平也愈高。所以它的陽性結果只能反映身體曾經接觸這些食物,並不是食物敏感徵狀,和過敏症沒有臨床關係,不能作為診斷食物過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