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平台
腹痛結果

免疫系統自我攻擊 兒童也會患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發炎性腸炎有兩種,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從1985到2014年,本港成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上升16倍,估計現時有多於4,000位患者。同時,兒童患者的數量也不斷上升,所以不能輕視它的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或與免疫力過激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疾病,主要影響結腸(大腸)和直腸。 - 周中武醫生   患者的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不斷自我攻擊健康的腸道細胞,造成慢性發炎和引致各種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影響不同位置,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狀。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肚瀉、腹痛和腸抽筋。輕微的情況下,發炎範圍可能僅限於靠近肛門的直腸,患者可能會出現稀爛並帶有血絲的大便。如果發炎向上擴散,患者可能經常腹瀉和有血便。患者會感到疲勞、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如果整條大腸都受到病變影響,患者可能持續腹瀉並排出大量血便,嚴重的潰瘍甚至可以穿破腸壁,引致腹膜炎、敗血病等併發症。     兒童患者中,大多數在青少年階段發病,但也有可能在六個月大就出現症狀。他們可能會呈現發育不良和體質偏弱等表徵。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治療   除了上述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可能驗血檢查時會發現貧血、蛋白偏低(代表營養吸收不佳)以及血液發炎指數升高等情況。最終的診斷需要通過內視鏡檢查,即使用大腸鏡觀察腸道內的發炎情況,同時需要抽取活組織化驗,才能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炎症、管理症狀和減少症狀復發。醫生會以受影響腸道的範圍大小評估病情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治療選項包括抗炎藥、類固醇、免疫系統調節劑,以及生物製劑等。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或出現嚴重出血、穿孔等併發症,可能最終需要考慮手術切除受影響的部分。      


母乳餵哺減克隆氏症風險 調節飲食避免腹瀉

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一樣,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腸炎,主要影響消化道。克隆氐症的症狀為發燒、腹痛、腹瀉、口腔潰瘍、腸道出血。克隆氏症主要發生在十多歲的青少年身上。     克隆氏症成因未明 母乳餵哺減低風險   醫學界對克隆氐症的病因尚未原全掌,但相信與遺傳、環境和免疫系統有關,包括吸煙、偏食加工食品、使用太多抗生素、腸道微生態失衡(好壞菌比例失衡)。   有研究發現母乳餵哺有助保護小朋友腸道,減低患上慢性腸炎的風險。 - 周中武醫生     克隆氏症影響範圍較潰瘍性結腸炎更廣   慢性腸炎患者的驗血報告顯示患者出現貧血、發炎指數偏高及蛋白質偏低等情況,醫生會出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定病因。 克隆氏症可以影響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但較常見於小腸末端(回腸)和大腸開始的位置(結腸)。從大腸鏡檢查可發現受影響位置呈斑塊狀,部分腸道位置正常,但亦有一些腸道位置有發炎跡象。其發炎的情況可以深入至腸道壁的各層,導致複雜的併發症,如廔管和腸道變窄。有時候,病人的其他器官也會出現病症,例如皮膚發炎出疹、關節發炎痛楚等。 雖然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和克隆氏症相似,但其影響的地方只局限於結腸和直腸,不影響小腸和其他位置。潰瘍性結腸炎是從直腸(即肛門位置)開始向上發炎,病變呈連續性,而且發炎情況通常只涉及到結腸和直腸的內層黏膜,不會超出腸道壁的最內層。      治療克隆氐症應由飲食入手   手術切除發炎腸道來治療克隆氏症的效果可能不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般有效,因為克隆氏症可以影響口腔、胃、小腸到大腸,手術難以達到根治性的目的。 由於手術難以根治克隆氏症,調節飲食就變得更加重要。隨了以藥物治療外,適當調節飲食可以減輕腸道負擔,有助紓緩症狀。由於克隆氏患者可能因為腸道炎症和消化吸收問題而出現營養不良,適當的食療能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研究數據指「全腸道營養」的配方奶對紓緩克隆氏症有良好效果,能改善八成或以上的不適症狀。 當急性發炎減退時,患者可以慢慢嘗試回復正常飲食。惟要小心避免可能觸發炎症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等。適當的飲食可以維持腸道的健康狀態,促進腸道的正常功能和修復,例如新鮮、營養豐富、無添加的食物。適當飲食可減輕炎症反應、提供營養支持、避免觸發炎症,同時維護腸道健康。然而,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可能有所有同,建議在調節飲食方面應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以制定適合個人狀況的飲食計劃。     


反覆屙嘔肚痛不一定是腸胃炎 詳解兒童肚痛原因

兒童肚痛成因眾多,可能與情緒、發炎、感染、腸道阻塞等有關;其他成因如癌症、腫瘤及腸缺血則相對少見。以下例表可作參考,但兒童年紀幼小,很多時都不能詳細表達病徵,因此需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進行判斷。     肚痛是外科還是內科疾病?   肚痛症狀有分急性及慢性,急性肚痛也可分由內科或外科疾病引起的。 - 周中武醫生   由內科引起的急性腸胃症狀通常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例如腸胃炎、尿道感染及肺炎等;而盲腸炎(闌尾炎)、腸套疊、和腸塞則屬於外科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慢性肚痛持續時間較長,痛楚可以反覆發作長達兩、三個月都沒有好轉,通常與食物過敏、功能性腹痛、腸易激綜合症(腸燥症)、炎症性腸病等疾病有關。此外,便秘也可引起慢性肚痛,因為糞便長時間積聚於大腸會加劇腸蠕動,繼而引致肚痛。延伸閱讀﹕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可預防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兒童及青少年常患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簡稱FAPs) 是兒科腸胃科最常見的病症之一,而開學和考試週期是兒童功能性腹痛發作的高鋒期。功能性腹痛的特點是慢性或反覆出現的腹部疼痛。當經過臨床診斷和檢查亦找不到任何病理原因來解釋肚痛時,就可以歸納為功能性腹痛。此類腹痛一般不會太嚴重,對孩子的食慾和生活也沒有多大影響,而腸胃功能會隨着年紀增長而逐漸成熟和改善。   無法找到病因的肚痛,便可歸納為「功能性腹痛」   青少年時期另一常見腸道功能性問題是「腸易激綜合症」,又稱「腸躁症」(IBS)。腸易激綜合症是指腸道較敏感的人,容易在進食某些食物或遇到情緒壓力時出現腹痛、腸瀉或便秘等症狀。要確定患者是否患有功能性腸胃病,須經過臨床診斷,加上適當檢查,如驗血、驗大小便或影象檢查,有時或需透過食道、胃、腸內視鏡檢查來排除其他病因。延伸閱讀﹕兒童壓力大增腸躁症風險 預防應從小做起   壓力是引致肚痛其中一個原因   反覆屙嘔肚痛 未必是腸胃炎   炎症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者同樣會引致屙嘔肚痛,但多數會伴隨其他症狀,如大便帶血、食慾不振、發燒、口腔潰瘍、紅斑結節,以及肛門周邊出現肛裂、瘺管和膿腫等病變。慢性腸炎患者的口腔潰瘍問題比一般人的「生痱滋」更嚴重,頻密程度也高很多。由於這是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診斷時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炎症性腸炎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需進行大腸鏡檢查方能確診   周期性嘔吐綜合症(Cyclic vomiting syndrome, CVS)是另一種較罕見的兒童腸胃病。這種病的特點是每次發作時,兒童會出現反覆嘔吐,持續數小時至7天,還會伴隨疲倦、腹痛、口水過多、畏光等症狀。孩子在非發病期間不會有上述症狀,直到下次發作時又會出現完全相同情況。家長容易混淆周期性嘔吐綜合症及腸胃炎,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家族成員有偏頭痛病史是周期性嘔吐綜合症的風險因素之一,而有一些患有周期性嘔吐綜合症的兒童可能會隨年齡增長轉化成腹型偏頭痛或偏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