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痱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毛病,又稱「汗疹」,是汗液積聚在皮膚堵塞毛孔所引起的細小凸起的紅疹,有時也會起很小的水泡。 無論是夏季天氣炎熱潮濕,還是秋冬穿着過量衣物,嬰兒都有機會因過熱而大量流汗長出熱痱。 - 何蓉蓉醫生 不論春夏還是秋冬,嬰兒都有機會生「熱痱」 頸背患處乾燥痕癢 熱痱多出現在多汗的位置,最常見是頸部及背部,其次是皮膚皺褶處及衣服緊貼身體的部位,如前胸、腋下、腹股溝、大腿內側及臀部。熱痱患處乾燥痕癢,寶寶會表現得煩躁不安,想伸手去抓,情況嚴重時更會哭鬧到無法入睡。 生熱痱會使寶寶煩躁不安 護理熱痱謹5大要點 寶寶生熱痱,家長可以用室溫清水清潔寶寶患處的皮膚,但應儘量避免使用肥皂或沐浴露,以免刺激患處。由於熱痱與身體過熱與大量出汗有關,家長要謹記: 注意散熱、保持涼爽 為嬰兒穿鬆身透氣的衣物 大量出汗之後,可以用沾有室溫水、已扭乾的濕毛巾抹患處 清潔後塗薄薄的一層潤膚膏 冬天採用洋蔥式穿衣法,讓寶寶穿着多件較薄衣服保暖同時有利排汗 嬰兒不適宜擦爽身粉 坊間有傳在熱痱患處塗上爽身粉,或以中藥藥湯偏方清洗患處可以紓緩病情。 不過,爽身粉遭汗液沾濕反而會黏在患處,加劇病情。藥湯成份不明,更怕會刺激寶寶幼嫩皮膚,使情況惡化。 爽身粉的主要成分為滑石粉(成分包括鉛),鉛一旦進入嬰兒體內不易代謝,有機會積聚於體內導致中毒。它又含有氧化鎂和硫酸鎂,或會刺激呼吸。另外,爽身粉容易吸水形成顆粒,刺激皮膚長出紅疹。 爽身粉含鉛,積聚於體內會引致中毒,不建議使用 如果寶寶非常痕癢,應及早求醫,醫生會視乎情況處方治療熱痱的熱痱水或類固醇藥膏,一般用藥兩三天就會好轉,不需要長期使用。家長平日要多留意寶寶是否很大汗,洗澡後亦要徹底抹乾寶寶皮膚的摺位,保持乾爽。
踏入青春期,少女迎來人生轉捩點,她們的身體會經歷許多變化。生理變化使皮脂腺分泌增加,較易出現皮膚問題,長出被視為青春印記的暗瘡(俗稱青春痘)。皮膚是人體第一道屏障,想要好好保養皮膚,避免長暗瘡,少女時代就應該曉得護膚之道。 青春期暗瘡的5大常見成因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作用是阻擋外來侵入物,鎖住水分。 皮膚下的油脂腺分泌油脂,以滋潤皮膚及防止毛髮乾燥。不論男孩或女孩踏入青春期後,皮脂腺會隨著荷爾蒙水平變化而變得更活躍。若油脂無法順利由皮膚上的毛囊排出,便會積聚在毛囊,形成硬粒並變黑,成為「黑頭」。若黑頭受細菌感染,便會紅腫、發炎,形成暗瘡。皮膚不潔或常吃煎炸食物、精神緊張、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增加暗瘡滋生。部分女生在月經前受荷爾蒙分泌影響,也會增加長暗瘡的機會。 從少養成護膚習慣有助減少暗瘡 由初生嬰兒時期起,家長已經要著手幫寶寶保濕和防曬。到了青春期,少女皮脂分泌更旺盛,加上環境污染,每天在外接觸灰塵,幼嫩肌膚經過污垢與油脂一整天累積的傷害,皮膚護理更是少女必修科。 黑頭受細菌感染,形成暗瘡 日常護膚步驟 · 每天早晚洗臉是護膚的第一步,建議使用溫和的洗面膏或洗面乳搓成泡沫,輕輕打圈,然後用暖水洗乾淨,輕輕抹乾。 · 如果皮膚已長有暗瘡,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面奶和用毛巾大力擦拭面部,以免刺激皮膚。 · 潔面後搽上保濕霜,但要避免使用含防腐劑、香料、色素或酒精等成分的護膚品,因為這些成分有機會導致皮膚過敏。 · 暗瘡性的皮膚可以使用含有水楊酸或苯甲酸的暗瘡膏,這些成分有助減少油脂分泌和死皮堆積,預防毛孔堵塞。 · 千萬不要用手擠壓暗瘡,以免造成發炎和留疤。如果暗瘡問題嚴重或影響到日常情緒,便要找醫生診治。 三個良好呵護肌膚習慣 養成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釋放生活壓力及控制情緒,都有助皮膚保養。最簡單的方法是 飲食健康、均衡,多攝取水果蔬菜,同時避免過量油炸食物、甜食和咖啡因 保持身心健康,包括充足睡眠、避免壓力和焦慮 做足防曬措施,外出時搽上防曬用品,減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寶寶頭部突然長出一塊塊黃色的厚鱗屑,油膩膩的黏着頭皮,經常忍不住伸手抓而結成一層層瘡痂,到底這些「頭泥」從何而來? 嬰兒頭泥從何而來? 皮脂腺分泌過盛易有頭泥 「頭泥」是脂溢性皮膚炎的俗稱,常見於三星期至三個月大的嬰兒,多數會在半歲左右逐漸減退。 「頭泥」的病因未明,懷疑是母親的男性賀爾蒙經胎盤刺激嬰兒的皮脂腺過度分泌,也有研究指與黴菌感染有關。 除了頭皮,皮脂腺較多的部位也可能發病,例如眼眉、面頰、腋下、腹股溝。患處會乾燥痕癢、脫屑、發炎,寶寶會焦躁不安,甚至抓損皮膚,情況嚴重可致傷口感染發炎,需要儘快求醫。 頭泥護理要用「軟功」 由於頭泥黏着皮膚,強行抹走可能會弄傷寶寶幼嫩皮膚。清除頭泥需要細心和耐性,家長可以參考以下五部曲: 第一步﹕用橄欖油(或椰子油、BB 油、凡士林)塗抹於頭泥上 第二步﹕靜待15至20分鐘讓頭泥慢慢軟化 第三步﹕用棉花或紗巾抹走頭泥 第四步﹕用嬰兒洗髮液清洗乾净 第五步﹕再用梳子清理仍黏在髮上的頭泥 注意保濕防感染 用肥皂或沐浴露幫寶寶洗澡會刺激寶寶幼嫩皮膚,建議家長選擇溫和、低敏的沐浴露,及用溫水為寶寶抹身。 更重要的一步,是讓寶寶的患處保持濕潤,例如用潤膚霜塗抹患處保濕及滋潤皮膚,減少脫皮及痕癢。市面上有些沐浴油能達致消炎止痕和滋潤效果,可以向醫生查詢。 如果寶寶情況嚴重,例如頭皮紅腫發炎,便要儘快求醫。醫生會視乎病情處方特效抗黴菌洗頭水或類固醇等消炎藥膏,幫助寶寶紓緩不適。
曾有家長帶寶寶求醫,指寶寶出生後長出數粒淺啡斑點,初時以為是胎痣,但斑點隨時間增加且長出肉粒,按壓肉粒更讓寶寶感到痛楚。 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的症狀屬於「咖啡牛奶斑」,惟斑點增加及按壓痛楚的原因可能與遺傳病「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NF)有關,需要接受治療。 甚麼是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泛指淺啡色的斑紋,其英文名字Café au lait spots來自法語「咖啡牛奶」,有淡褐色外觀的意思。 咖啡牛奶斑可以在初生或幼年時期出現,不會隨時間自行減退,大小由幾毫米至直徑20厘米不等,全身部位都能出現,不少人視之為胎痣。 咖啡牛奶斑 一般而言,兒童身上出現2至3粒咖啡牛奶斑不會影響健康,但若啡斑數目日漸增多、或是斑塊變大,便要留意可能與神經纖維瘤有關。 神經纖維瘤7大症狀 神經纖維瘤是顯性遺傳病。部分患者遺傳家族的患病基因,但也有不少患者是本身基因突變所致。神經纖維瘤分為一型及二型,與咖啡牛奶斑相關的是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發生率約1/3000至1/4000,較第二型常見,病情亦較嚴重。神經纖維瘤有七個主要症狀,臨床上符合兩項便可能診斷為神經纖維瘤一型。家長發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帶子女求醫,由醫生詳細檢查問症診斷。 身上出現6粒或以上的咖啡牛奶斑。若患者未達青春期,斑點要大過5毫米;若患者已屆青春期,斑點要大於1.5厘米。 皮膚長出兩個或以上的神經纖維瘤,外形如肉粒,內有神經線,按壓會感到痛楚。 腋下或大髀罅位置長出雀斑。 視覺神經出現膠質瘤,可能影響視力。 眼睛出現兩個以上的虹膜色素缺陷瘤。 發育問題,如鼻竇骨骼發育不良或脊椎側彎等。 直系親屬中,至少有一人患上第一型神經纖維瘤。 除了上述症狀,神經纖維瘤的病人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學習障礙、專注力不足、癲癇 腎動脈狹窄,引起高血壓 影響發育,如身材矮小或大頭症 激光治療消除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不等於患有神經纖維瘤,家長應仔細觀察咖啡牛奶斑的數量和大小會否隨著孩子成長而增加,特別是出生後數年,咖啡牛奶斑的數量會否增加,因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病情較嚴重,亦涉及遺傳基因問題,需要長期跟進。除「神經纖維瘤」一型,亦有其他遺傳病的症狀同樣會長出色素斑,假如孩子同時出現發育及行為問題,便要及早求醫。 家長應留意咖啡牛奶斑的數量是否隨著孩子年紀增加 一般胎記若無其他附帶症狀,不會影響孩子成長。若咖啡牛奶斑生長在面上或當眼位置,可以考慮進行激光療程清除,雖然曾有細至3歲幼童接受激光療程,但因斑點可能在清除後再生長,因此不建議在孩子太年幼時進行。
「士多啤梨痣」屬於先天的良性血管增生,因痣的外形像士多啤梨而得名。每10名嬰兒便有1人患士多啤梨痣,早產嬰兒更常見。如果血管痣體積大於5厘米,或出現在頭頸、氣管等重要位置,便要慎防危機。 出現在頭頸或氣管的士多啤梨痣或會影響健康 隨年紀消失自動痊癒 嬰兒血管痣通常在出生後1-3個月出現,於一、兩歲前迅速增長,到兩至三歲便進入靜止期,三歲後進入消退期,由鮮紅色褪淡成淡紅色或肉色,慢慢萎縮變小至完全消失。醫學界仍未找到士多啤梨痣的成因,但「士多啤梨痣」一般對健康並無太大影響,大部分患者只需定時觀察便可。 有醫學研究統計,約五成血管痣個案會在幼兒五歲前消失,約七成會在七歲前消失。 血管痣的高危位置 長於眼皮的士多啤梨痣,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約一至兩成寶寶會因此視力受損。長於氣管的士多啤梨痣,可能會壓著氣管,影響呼吸,嚴重可引致心臟衰竭。血管痣可以是不同疾病的表徵,例如當同時發現腹部腫脹及皮膚表面血管痣,可能反映肝臟、腸胃也長有血管痣,嚴重可致內出血、肝臟脹大。因此,血管痣體積大於5厘米或長於高危位置,應及早尋求醫生意見。 如何治療士多啤梨痣? 血管痣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血壓藥、塗抹類固醇藥物和激光治療。降血壓藥普潘奈(propranolol)可以減少血管增生,一般劑量為每公斤每日1-2mg,可以縮小血管痣體積達6成或以上。此藥物有機會影響心跳、血壓和血糖,因此必須在醫生處方和監督下使用。如果口服藥未能根治血管痣,可以考慮激光治療,有助減淡皮膚表層的色素,改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