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至尚 Virtus Health Station – 網上健康資訊評台
醫學專科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
返回

濕疹嬰兒沖涼4大注意事項  稀釋漂白水浸浴可以治濕疹?

當聽到用稀釋漂白水浸浴來治療濕疹,很多家長都會半信半疑。其實爸媽不用擔心,這個方法已被醫學文獻證實能有效控制濕疹。濕疹患者皮膚上 「寄居」了大量有害病菌,如金黃葡萄球菌。金黃葡萄球菌可以釋出致敏毒素,加劇濕疹病情。一般人也會感染金黃葡萄球菌,但濕疹皮膚上的數量會特別多。稀釋漂白水能有效殺死病毒、細菌和真菌,減少金黃葡萄球菌的數量,從而改善濕疹病情。   6個月以上的嬰兒可按醫生指示以稀釋漂白水浸浴   稀釋漂白水浸浴主要針對頸部以下、中度或嚴重濕疹的患處,適用於六個月或以上的嬰兒,必須在醫生指引下使用。 - 莊俊賢醫生 稀釋漂白水浸浴的步驟   在浴盆內注入溫水,每6公升溫水加入5毫升家用漂白水(一般含6%漂白水),徹底攪勻。如浸浴使用12公升水,即大約用10毫升(2茶匙)漂白水。稀釋漂白水的濃度約為1 : 1200,醫生會因應情況稍作調整。     每次浸浴約5至10分鐘,一星期最多兩次,持續1至3個月。浸浴後用清水沖走漂白水,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印乾患處,再塗上指定的潤膚膏,補濕鎖水。   稀釋漂白水浸浴的安全指引   嬰兒/兒童必須在醫護人員指引及家長看管下進行稀釋漂白水浸浴。 稀釋漂白水需預先調較,切忌在患者仍在浸浴期間加入漂白水。 漂白水易傷黏膜,必須謹慎使用,避免濺入眼、耳及口。 漂白水氣味具刺激性,會引致鼻子不適,使用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打開窗戶。 未稀釋的漂白水需小心存放,切勿讓嬰兒/兒童接觸到。處理時要戴上手套,保護手部皮膚。 濕疹寶寶洗澡時的4大注意事項 1.   時間掌握 濕疹寶寶每次洗澡時間大約5至10分鐘,不宜太長。                     2.   水溫 沐浴或浸浴的水溫不宜太高,因為熱水容易洗走皮膚上的油脂,皮膚會變得乾燥且容易受刺激。   3.   沐浴/浸浴產品 輕度濕疹患者可選用濕疹專用的產品,減少使用肥皂、含有添加防腐劑、香料等含刺激皮膚物質的產品。不建議用坊間流傳的偏方例如芫荽、金銀花、片糖等來洗澡,以免進一步刺激皮膚,加重病情。中度或嚴重濕疹患者可在醫生指引下使用適量稀釋漂白水浸浴。   4.   保濕 用乾淨毛巾輕輕印乾患處,仍然保持輕微濕潤的狀態。塗上滋潤藥膏或醫生指示的濕疹藥膏。      


4個步驟幫小朋友濕敷 減濕疹皮膚紅腫發炎

濕疹又稱為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小朋友的濕疹常見於頸部或皮膚的摺疊位置,如手肘。患者的皮膚會十分乾燥痕癢,濕疹發作時更會出現紅腫。如皮膚受感染,甚至會出現水泡或分泌物。醫生一般會處方外用藥膏來控制發炎情況。部分經過一般治療仍未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以考膚進行濕敷治療(Wet wrap therapy)。   濕敷(wet wrap)是治療濕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濕敷是濕疹治療其中一種常用、安全且有效控制症狀的方法。 - 莊俊賢醫生   濕敷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部位及範圍、濕疹活躍程度等作出處方。一般病人可持續3至5天在家配合醫生的指引濕敷,若情況嚴重,就需要由醫護人員進行。 濕敷治療有何好處?   1.  補充皮膚水分,增加保濕時間,減輕紅腫及發炎的症狀。 2.  提供清涼感覺,紓緩皮膚痕癢,避免小朋友抓損患處。 3.  加長藥物與皮膚的接觸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濕敷治療的基本步驟   濕敷必須在醫生指引下進行,家長可考慮在小朋友臨睡前或日間活動較少的時間進行,讓患處有充足時間休息。首先要清潔雙手及預備所需的物品,包括乾淨毛巾、醫生處方的藥膏、一盆溫水、彈性繃帶或者敷料兩份。   第一步:清潔   先洗澡或清潔患處,注意水溫不要太高。然後,輕輕用乾淨毛巾把患處印乾,千萬不要大力擦拭,以免因為摩擦而刺激到皮膚。   第二步:潤膚   於沒有紅腫的輕微患處塗上滋潤藥膏;而在紅腫或濕疹活躍的患處,可按醫生指示使用稀釋類固醇藥膏。   第三步:敷保濕料   將一份彈性繃帶(透氣、不能太鬆或太緊)浸在和暖溫水中,撈起時保持濕潤,瀝乾多餘水分至不滴水,然後將濕潤的敷料放在患處上。除了彈性繃帶,現時還有一些彈性足夠,尺寸齊全,專門套上身體不同部位的袖套可以選用。   第四步:乾料屏障   將另一份乾的彈性繃帶或者敷料(與濕料一樣尺碼)敷在濕料上,作為保護屏障,以防子女抓癢傷及患處。濕敷完成後,便可穿上一般衣物。     濕敷治療注意事項    1. 濕敷過程中,可以不時檢查內層濕料部分,如果已經乾透可以直接噴上一點水。當觸摸底下的皮膚感覺不到藥膏的濕潤感時,可再作補充。 2.  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則要留意會否太熱。   每次濕敷最理想能維持2至4小時,持續3至5天。有需要可根據病情,與醫生討論後再作調整。